《忍經》是一部寓意深刻、濟世勸善的良書。(圖片來源:看中國合成)
《忍經》為元朝人吳亮所著。元成宗大德十年丙午(公元1306年),杭州人吳亮彙集歷代名人有關「忍」的言論和歷史上隱忍謙讓、忠厚寬恕的人物、事例彙編而成《忍經》一書。《忍經》是一部寓意深刻、濟世勸好的良書。
《忍經》中有近百個故事,是歷史上真實人物關於「忍」的實例。本篇筆者為讀者介紹《忍經》中關於趙抃的故事。
趙抃,字閱道,號知非子,北宋時期名臣。至和元年,趙抃授殿中侍御史。宋英宗即位後,趙抃除天章閣待制、河北道都轉運使,以龍圖閣直學士、知成都知府。宋神宗即位後,趙抃擔任右諫議大夫、參知政事。元豐二年,趙抃以太子少保致仕。元豐七年,趙抃逝世,追贈少師,謚號「清獻」。後人多稱趙抃為趙清獻。
趙抃平時以一琴一鶴自隨,為政簡易,長厚清修,日所為事,夜必衣冠露香以告於天。
【原文】還居不追直——趙清獻公家三衢,所居甚隘,弟侄欲悅公意者,厚以直易鄰翁之居,以廣公第。公聞不樂,曰:「吾與此翁三世為鄰矣,忍棄之乎?」命亟還公居而不追其直。此皆人情之所難也。
清獻公趙抃家住在三條大路交界的地方,住的房屋很擁擠,他的侄子們為了讓他高興,用很高的價錢買下了鄰屋一位老人的房子,用來擴建趙家的住宅。趙抃聽到這件事情後很不高興,說:「我和這位老人三代都是鄰居,怎麼忍心拋棄他呢?」於是命令侄子立即把房子還給老人,卻不追要買房子的錢。從情理上來說,這是一般人難以做到的。
趙抃的事跡主要見於《宋史・列傳第七十五》。趙抃以「鐵面御史」的美譽載入青史。趙抃在朝為官,彈劾權貴,剛直無私,人稱「鐵面御史」。他歷事三帝、為政四十五年、官至副相、五任御史。
趙抃曾任武安軍節度推官。當時,有人在大赦前偽造公章,在大赦後使用,執法人員認為他該死,趙抃說:「大赦前沒有使用,大赦後沒有製造,不該死。」終使罪犯免於一死。
趙抃在任殿中侍御史的時期,彈劾不避權貴佞幸,美譽雀起,京師稱之為「鐵面御史」。他極力要求朝廷區分君子、小人。他認為:「小人雖然過失小,也應努力清除;君子不幸犯了過失,卻應保全愛惜,以成就其德行。」
趙抃曾任益州轉運使。蜀地地遠民窮,官吏肆無忌憚地胡作非為,州郡公然互相行賄。趙抃以身作則,蜀地風氣為之一變。窮城小鎮,百姓有的一生沒見過朝廷命官,而趙抃的足跡無所不至,父老鄉親大感欣慰,姦猾的官吏不得不悚懼服從。
趙抃後任虔州知州。虔州一向難治,趙抃為政嚴厲而不苛刻,將政令下達給各縣令,層層監督,人自為治。各縣令都願意盡其力,監獄為之一空。嶺外官員去世後,多半無法歸葬,趙抃造船百隻,告誡各郡說:「官宦人家有無法回家的,我都幫助。」於是來求助的人接踵而至,趙抃都給他們船隻、盤纏。
成都因為戍卒困擾,趙抃以大學士身份再任成都。到成都後,趙抃的政令相較上次更寬簡。有個卒長站在堂下,趙抃喊他說:「我同你年歲相當,我單身匹馬入蜀,為天子鎮撫一方。你也應清廉謹慎威嚴地統率士卒,等戍期滿,分得些餘財回家,替妻兒考慮,豈不好?」人們欣喜地奔走相告,不敢再為惡,蜀郡一片升平景象。茂州少數民族在邊境搶掠後,害怕官府討伐,請求投降,就綁了一個奴隸,想殺死後取血為盟。趙抃讓他們改用牲口,放了奴隸,大家都欣然聽令。
趙抃後來請求辭職回鄉,改任越州知州。吳越地區鬧飢荒,人口死亡過半。趙抃奮力救荒,治病救人,掩埋死者,使生者得以保全。讓老百姓修城,以使他們得到餬口錢。
趙抃與杭州極有淵源,曾三度治杭。趙抃治杭除了救災,還留下了幾項惠民的遺蹟,至今影響深遠。其一是超山海雲洞石刻,其二是重修錢王祠。
趙抃任崇安知縣時,主持興修了一條二十餘里長的河渠,引城西河水入城,解決城內的生活、運輸、消防等用水,再把城內的水引到城南灌溉農田。
趙抃忠厚淳樸,善良溫和,喜怒不形於色。平生不治家產,不養歌伎,幫兄弟之女十餘人、其他孤女二十餘人辦嫁妝,其他撫恤孤寡貧寒之事,不可勝數。白天所做之事,晚上必然服飾莊重地燒香,告訴上天,凡是不能對天說的事就不做。從政時,因地制宜,不同情況不同政策,在虔州和成都的政績,尤其為世人稱道。神宗以後每次訓導這二郡的繼任,都要把趙抃作為楷模。
趙抃晚年修行煉道,頗有心得,臨死與兒子趙屼訣別時,說話仍有條有理,安然去世。宰相韓琦曾稱道說:「趙抃真是世人表率,我也趕不上。」
《宋史》讚曰:「抃所至善治,民思不忘,猶古遺愛」。
大文豪蘇東坡讚趙抃曰:「是非明辨,而賞罰必信,故士居其官者少妄,而天子穆然無為,坐視其成,姦宄消亡,而忠良全安。此則清獻公與其僚之功也。」
(待續)
責任編輯:申思茗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