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氣炸召回立陶宛大使 台灣各方反擊(圖)

作者:明思 發表:2021-08-12 10:25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4個留言 列印 特大

華春瑩
立陶宛與台灣互設代表處,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11日回應此事。(圖片來源:視頻截圖)

【看williamhill官网 2021年8月12日讯】(看中國記者明思綜合報導)近日中國政府召回駐立陶宛大使,以抗議立陶宛與臺灣互設代表處。歐盟和美國隨後力挺立陶宛。立陶宛政要也紛紛發聲反擊。在臺灣,執政黨民進黨呼籲朝野一致力挺立陶宛,不向中國霸凌低頭。

臺灣7月宣布將在立陶宛以「臺灣」為名設立代表處,引發中方不滿。為了報復,中國外交部10日決定召回駐立陶宛大使,並要求立陶宛政府也召回駐華大使。

立陶宛外交部隨後發聲明表達遺憾,重申立方決意追求與臺灣的互惠關係,如同歐盟和世界各地的許多國家。

立陶宛總統瑙塞達(Gitanas Nausėda)10日對「波羅的海通訊社」(Baltic News Service,BNS)表示,立陶宛與中國的關係應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否則,對話變成單方面下最後通牒,這在國際關係上無法被接受。

瑙塞達強調,立陶宛身為主權獨立國家,「可在不違反國際義務的前提下,自行決定與哪些國家或地區在經濟及文化領域發展關係」。

立陶宛國會議員、國會友臺小組主席莫德基斯也直言,近年來,中國政府只要一不高興就召回駐外大使,但通常在半年後就會悄悄回來,每次都是如此。

莫德基斯說,感激中國給立陶宛壓力,讓立陶宛更清醒的認識到,該和哪些國家合作,「像臺灣這樣民主、強大的經濟體系,對我們的未來有很大好處,特別是在高科技領域。」

當天,美國和歐盟也對立陶宛表示支持。

歐盟發言人發布聲明表示,對中方的行動「感到遺憾」,並密切關注事態發展。發言人說,中方和歐盟成員國立陶宛的雙邊關係,「已不可避免地會影響歐盟整體與中國的關係」。

歐盟發言人還特別指出,歐盟同樣在臺北設有歐洲經濟和貿易辦事處,歐盟不認為在臺灣開設代表處或臺灣在歐盟國家開設代表處,違反了「一個中國」政策。

美國國務院發言人普萊斯(Ned Price)也在當天的例行記者會中回應:「我們與北約盟友立陶宛站在一起,譴責中國最近的報復行為。」

他說,「各國都應該要能夠決定自身『一中』政策的輪廓,不受到外在脅迫,美國就是在這麼做。」

在臺灣,各政要官員同樣紛紛表態支持立陶宛。

中央社報導稱,民進黨發言人謝佩芬11日表示,民進黨全力支持與臺灣共享自由民主理念的立陶宛,絕不向中國的霸凌行為低頭。

謝佩芬說,臺灣作為一個民主國家,民進黨期待朝野都能力挺立陶宛,希望身為最大在野黨的國民黨也能公開肯定臺灣與立陶宛互設代表處的外交突破,並清楚地向北京表達,中國政府這種試圖讓民主國家噤聲的霸凌行為,只會適得其反。

她認為,對於國際上力挺臺灣的友人受中國威脅時,臺灣更應不分黨派一致向外,展現力挺決心。

臺灣民眾黨立委張其祿說,中國政府除了這一次,過去也有過多次因為臺灣而召回大使的記錄。「依這種邏輯,是不是全世界與臺灣友善的國家,中國政府就要召回散佈於世界各國大使?這算不算也是一種中國對世界各國的情緒勒索?」

張其祿認為,臺灣能夠得到國際社會及各國的認同,最主要就是臺灣在國際社會上一直扮演「散發溫暖、關懷國際社會的和煦小太陽」角色,協助友邦在政治、經濟、防疫各種事務上,做出我們的國際貢獻,因此臺灣才能得到國際社會的肯定與認同。

張其祿呼籲,中國可以學習臺灣,只有對國際社會及臺灣人民「和善及溫暖」的方式互動,才能有效創造國際和諧與維護兩岸和平。

中華民國外交部發言人歐江安則說,立陶宛是臺灣理念相近的友好夥伴,其捍衛國家尊嚴與自由理念的堅定意志令人敬佩,期待透過臺立雙方的共同努力,強化兩國友誼,並為國際社會的和平、穩定與繁榮做出貢獻,讓良善的正面力量不斷循環、發揚光大。

臺灣駐美國代表蕭美琴在Twitter上反駁中國官媒《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說:「這個『瘋狂的小國(立陶宛)』偏是個愛好自由的國家,它只是在做別的歐盟國家早已做過的事情——在臺灣開設辦事處。」

「是的,小國可以有勇氣、有原則,比巨人惡霸更受尊重。」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