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悝「五視法」識人之一,包括居視其所親。(繪圖:志清/看中國)
中國古代比較著名的識人讀心法有三種,可以用「五、六、七」三個字進行概括,它們分別是戰國初期魏國政治家李悝的「五視法」、秦朝呂不韋的「六驗法」和三國時代諸葛亮的「七觀法」。接下來就為各位介紹一下。
在中國古代,曾經出現因為用對一個人而國富民強的佳例,也有因為用錯一個人,而導致國破家亡的慘狀。由此可見用人的重要性,但前提是要會識人,也就是要會看懂人。看懂人必須先讀懂他的心,所以,讀心術自古以來就受到了人們的高度重視。然而,在經歷了太多的教訓之後,古人們總結了很多讀心識人的方法,包括上述的「五視法」、「六驗法」、「七觀法」等方法。
這些方法在今日的現代人看來,依然有用,各位不妨仔細斟酌斟酌,或許有日能派上用場
李悝「五視法」識人
李悝的「五視讀心識人法」,是在魏文侯請李悝為他挑選的兩位宰相候選人提出裁決意見時提出來的。
魏文侯向李悝徵求對宰相候選人的意見,李悝說,宰相主要是君主的助手,應由魏文侯自己而不是由別人酌定,但他可以提出五種意見供魏文侯參考:
(1)居視其所親。看他平時親近哪些人,因為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2)富視其所與。看富裕時他是怎麼花錢的,是貪圖個人享受,花天酒地;還是廣零錢財,招賢納士。
(3)達視其所舉。看他身居高位有權勢時推舉重用什麼樣的人,是個人的酒肉朋友、七姑八姨;還是不論親疏,舉賢薦能。
(4)窮視其所不為。看他身處厄運期間,能否堅守信念,不拿原則做交易。
(5)貧視其所不取。看他處於貧困境地時,能否潔身自好,不取不義之財。
「六驗讀心識人法」包括了喜之以驗其守。(繪圖:志清/看中國)
《呂氏春秋》「六驗法」識人
在秦代古籍《呂氏春秋》中,記載了一種「六驗讀心識人法」,這「六驗」指的是:
(1)喜之以驗其守,讓他歡喜,驗其節制能力,看他是否不變操守,不得意忘形。
(2)樂之以驗其僻,讓他高興,驗其癖性愛好,看他是否有不良癖好,是否會玩物喪志。
(3)怒之以驗其節,引他發怒,驗其控制能力,看他能否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不失去理智。
(4)懼之以驗其持,在恐懼的情況下考驗他是否能夠堅持到底,驗其能否勇於負責,當錚錚好漢。
(5)哀之以驗其人,悲哀之時,看他是否節哀自制,驗其是否悲觀失望,怨天尤人。
(6)苦之以驗其志,處於艱苦環境,看他是否胸懷大志,驗其是否有堅韌不拔的氣度,能否吃苦耐勞。
《呂氏春秋》中記載的「六驗讀心識人法」,實際上是通過看人在不同的情緒中的行為表現,來達到識人的目的。可以稱之為「情緒讀心識人法」。
諸葛亮認為,認識一個人的方法包括「醉之以酒而觀其性」。(繪圖:志清/看中國)
諸葛亮「七觀法」識人
三國時期的諸葛亮在其《心書》一文中講到如何讀心識人時,提出了七條途徑:
(1)問之以是非而觀其志,即從其對是非的判斷來考察對方將來的志向,看看是否胸有大志。
(2)窮之以辭辯而觀其變,即提出尖銳的問題詰難他,看能否隨機應變。
(3)咨之以計謀而觀其識,即就某方面的問題諮詢對方的看法和對策,看他知識經驗如何,具不具備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4)告之以禍難而觀其勇,即觀察對方在困難面前的表現,看他有沒有知難而進的勇氣和處事不驚的良好心理素質。
(5)醉之以酒而觀其性,即以美酒款待,看對方個人品德如何,是否兩面三刀,陽奉陰違。
(6)臨之以利而觀其廉,即觀察對方在金錢財富面前的表現,看其是否能經得住物質利益的誘惑,是否能保持良好的心態。
(7)期之以事而觀其信,即託付對方辦事以視他信用如何,是一諾千金,還是信口開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