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21年12月31日訊】2019年,中國的糧食進口數量是1.06億噸,2020年的糧食進口量為1.426億噸,同比增長28.0%。根據海關發布的數據,1-11月份中國累計進口糧食1.5094億噸,如果以這樣的進口增速維持到年底,2021年全年進口糧食將達到1.6466噸,比2020年增加15%,如果與2019年相比則在兩年內暴增了55%。2021年中國1.6466億噸的糧食年進口量已經佔到2020/21年度世界糧食貿易總量(4.68億噸)的35%。
根據美國農業部推算的數據顯示,中國到2022年上半年(糧食年度,期末值)的糧食儲備將佔到全球庫存總量的一半以上,具體為:玉米將佔到69%,大米60%,小麥51%。
不僅糧食進口在高速增長,中國的肉類等產品的進口也在高速增長,牛肉、豬肉、乳製品、水果類的進口在過去五年中也增長了2-5倍。
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在今年12月10日公布的糧食生產數據顯示,中國糧食生產已經實現了「十七連豐」,至少從統計局的數據來說,中國大幅增加進口的原因與國內產量的變化無關,一個「十七連豐」的國家沒理由在短期內大幅增加糧食進口。
以往中國的人口在增長,隨著人口增長穀物的需求就會增長,當國內糧食產量增長緩慢時就需要適度增加進口。但目前,中國人口總數正處於負增長的拐點上,人口因素顯然不是大幅增加糧食進口的原因。
糧食產量的增長嚴格受到耕地面積、氣候、生產資料供給能力的制約,糧食需求主要取決於人口數量的變化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所以,糧食的供、需都體現出很強的剛性,供、需的變化也都比較緩慢,這就讓中國在短期內快速增加糧食進口、大幅增加糧食儲備的行為顯得極不尋常。中國的人口總數不到全球總人口數的兩成,為什麼要快速增加進口?為什麼要迅速增加這麼多的糧食儲備?
第一,可能與全球糧食供、需局勢的趨勢性變化緊密相關。
過去三十多年是全球糧食生產「風調雨順」的時期,糧食產量的不斷增長推動了全球人口數量的不斷增長,世界人口總數從1980年的44.3億增長到目前約79億,同時隨著全球糧食儲備的不斷提升,讓糧食安全更有保證,而上一次糧食危機還是在遙遠的上世紀七十年代。
但現在,全球糧食供需關係又開始顯示矛盾激化的跡象。
在2021年2月4日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發布的《穀物供求簡報》中顯示,2010年之後全球糧食庫存不斷增長,全球糧食供給的安全性不斷提高,但在最近四年全球穀物庫存開始逐年降低(見下圖。個人預計2021/2022年度的全球糧食庫存會加速下降,源於極端氣候導致今年美國、加拿大、巴西等主要糧食出口國都出現了減產,尤其是小麥、玉米減產幅度比較大),考慮到世界的人口總數還在不斷增長,庫存降低就意味著糧食安全在下降。既然新的供需趨勢已經形成,而且這種新趨勢的形成必然是由耕地面積、人口增長、生產力發展水平、氣候演變所導致的綜合結果,其最大的特點就是新趨勢一旦形成在短期內就很難改變,當新趨勢持續一定的時間之後供需關係就會明顯惡化。
過去10年裡全球穀物的產量、利用量和庫存量(作者博客)
2021年,全世界都已經體會到了極端氣候所帶來的影響,北美、歐洲局部千年一遇的高溫、南美的世紀乾旱、歐洲和中國局地數百年不遇的暴雨都給本國的農業活動帶來了嚴重的影響,因此,美國、烏克蘭、巴西、加拿大、阿根廷、越南、印度等糧產地產量均出現了下調,推動國際糧食價格不斷上漲。
當世界開始進入極端氣候多發的時期時,類似2021年這樣的極端氣候一般都會持續比較長的時間,這是氣候問題的突出特點,所以,全球穀物庫存下降的總體趨勢大概率還會持續下去。
而2021年的能源危機更給全球糧食市場敲響了警鐘。據統計,2020年德國海上風電發電量約13.73TWh,2021年上半年為11.49TWh,比2020年同期減少了約16.3%。陸上風電的發電量更從去年上半年的約60TWh 下降至今年上半年的約47TWh,下降了近22%。對於風力發電量的下降,德國給出的原因是因為風力下降。2021年上半年德國的太陽能發電量比2020年同期下降了1.5%,德國給出的原因是太陽輻射強度的下降所導致。
要注意的是,德國每年都會新裝很多風能和太陽能的發電設備,這讓德國的可再生能源發電量持續快速增長,但今年上半年在設備數量增加的情形下發電量卻出現了明顯下降,意味著單位發電量的下降幅度比上面的數字所反應出來的更大,意味著歐洲的環境出現了劇變。
氣候因素在未來會影響歐洲的農業活動,當然也就會影響美洲和亞洲,尤其是亞洲,氣候條件與歐洲具有比較強的相似性。
全球穀物庫存連續下降4年之後,一旦因氣候突變導致全球的農業明顯減產、尤其是連續減產,糧食危機就會降臨。
去年四季度全球能源市場還波瀾不驚,但幾乎一夜之間就在今年爆發了嚴重的能源危機,一旦糧食問題爆發,大概率也會複製類似的模式。
第二,當地時間12月15日,《今日俄羅斯》發出重磅消息,中俄兩國在經濟發展問題上達成一致,未來兩國將建立一個共同的金融機構,以避免外國對中俄深化經濟聯繫產生影響,這意味著中國與俄羅斯將會放棄使用美元,更多的用本國貨幣來支撐中國與俄羅斯之間的經貿合作。
俄羅斯本身就是一個能源大國,一直走在去美元化前列,早已清空了美元相關儲備,而中國是全球貿易量最大的國家,一旦兩國間開始通過自己的貨幣和金融機構進行國際貿易清算,未來很多與中俄聯繫比較緊密的國家就會參與其中,全球就會形成與上世紀美蘇對抗時期類似的金融體系,即美元貿易圈和盧布貿易圈。其實這也是中俄必須要做出的選擇,只要中俄使用美元結算體系,就隨時會面臨美國的貿易與金融制裁,比如最近歐美與俄羅斯在烏克蘭問題上爭執不休,美國已經明確表態,如果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美國就會對俄羅斯進行金融制裁,將俄羅斯剔除出SWIFT(即「環球同業銀行金融電訊協會」)國際清算體系,俄羅斯的經濟支柱是油氣和軍火業務,都嚴重依賴國際貿易和國際清算體系,一旦被美國剔除出SWIFT,就將遭遇滅頂之災;中國也面臨同樣的問題。在中俄與歐美對抗日趨激烈的今天,中俄主動脫離美國主導的國際清算體系看來已經是勢在必行。
雖然在國際清算方面進行脫鉤會有一個過程,但毫無疑問就是在與美國進行國際貿易上的硬脫鉤,這會帶來以下兩個問題:
首先,紙幣(法幣)的價值與流通邊界緊密相關,隨著中俄和其他國家使用自己的清算體系,就會造成美元回流本土,推動美元貶值。而美元貶值會推動大宗價格,推動全球的通脹。當農產品價格高漲時就會威脅到本社會的穩定,此時擁有充足的農產品儲備就可以減輕這種衝擊。
同時,美元加速貶值時會在很多國家造成惡性通脹,而惡性通脹蔓延就會破壞全球的生產活動,造成穀物的供給能力下降。比如辛巴威曾經是非洲最主要的農產品出口國,但因為惡性通脹造成減產最終導致了本國的飢荒。在世界即將進入高通脹時代建立起比較高的糧食儲備就可以減少國際市場的變化對本國所帶來的衝擊。
其次,當國際貿易出現硬脫鉤時,貿易局勢隨時會生變。美國、巴西、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亞等國預計都處於美歐的陣營,但它們又都是中國農產品的主要供給方,中國有可能會出現進口不足的情形(或許是暫時性的),擁有充足的糧食儲備就有利於度過這樣的動盪週期。
第三,與油氣和煤炭一樣,糧食也是基本能源,可以替代其他能源,最典型的是燃油緊張時糧食也可以用於生產燃油,因此任何一次能源危機一般都會演變成糧食危機(輕重程度不同)。現在能源危機既然已經爆發,糧食危機就為期不遠,保持充足的糧食儲備就是必要的。
具體是上述哪種原因讓中國在最近兩年加速進口糧食、並建立起超過世界總量一半的糧食儲備,我們不得而知,但個人的意見是這數種原因兼有。未來的世界是地緣政治、能源安全、國際貿易劇烈動盪的時代,而中國的糧食對外依存度太高,完善糧食儲備或許是未雨綢繆的舉措。
責任編輯:宇真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