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床短缺,染疫市民唯有躺在醫院外露天設置的臨時帳篷內。(圖片來源:龐大衛/看中國)
【看中國2022年2月20日訊】(看中國記者李懷橘綜合報導)香港第五波疫情持續嚴峻,19日衛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公布新增6,063例確診,初步確診達7,400例。情況繼續惡化,令公立醫院超負荷運作,目前平均每位醫護人員要照顧數十名,甚至百名患者,有醫護情緒崩潰。有評論指,「動態清零」成效成疑;即使全民檢測可令病毒徹底「清零」,是否香港永遠與外界隔絕,否則病毒總會捲土重來;到時是否再來一次全民檢測,「清零」後再開放,周而復始,沒完沒了?
由於染疫人數遠超預期,導致公立醫院病房爆滿,病床短缺,染疫市民無法得到照顧,不少病人躺在醫院外露天設置的臨時帳篷內。據報導,有一位90歲長者初步確診後,躺在醫院外三天仍未輪到複檢,家屬亦被禁在旁陪伴,事件曝光後,醫院被轟虐待長者,醫院被形容為難民營。
同時短缺的還有前線醫護人員。《明報》報導指,D先生是伊利沙伯醫院急症室護士,他表示部門夜班只有兩名護士照顧近100名病人,上班8小時內沒時間喝水如廁,下班後累到沒有力說話,但同時見到大批市民在戶外吹風淋雨等候,令他和同事連日來身心幾近崩潰。
醫院管理局總行政經理何婉霞表示,大部分在急診室外的病人是在等候檢測結果,但檢測流程複雜,最近香港降溫、天氣寒冷,而室內可以用的地方已盡量用。理解病人在室外等候很難受,但近日急診室病人湧入量大,期望病人可理解。
患者人士急增,醫護染疫更令人手百上加斤。D表示,他工作的急症部門日班原有10多人當值,但接連有護士請病假,現時日班僅剩約5名護士當值,夜班時只有2人當值。加上近日急症室患者多為長者,比一般病人需更多照顧,晚上護理人員要為患者檢查維生指數、派藥、餵飯、換尿片等。
他坦言,照顧100名病人,5個人都做不到,更何況只剩下2個人。不過,令他們最難過的是看到「市民的淒慘」,D曾在下班回家突然痛哭,也有同事在照顧病人期間流淚。由於人手短缺,有高層多次致電問D可否加班,D認為承受不住更多壓力而沒答應。
D批評政府抗疫不力,令醫護及市民一同受苦。醫院不夠病床,某晚原定接收40人的房間擠滿逾80人。D說,曾有快測陽性的母親淚流滿面稱不欲回家,擔心感染子女,D即使百般不願亦只能按政府要求,建議無病徵的母親回家等候核酸覆核結果。他形容當時情形好像逼那個媽媽帶病毒回家,但又很無奈。他批評「為什麼要市民、醫護為政府埋單?」
時事評論人杜耀明撰文指,港府的病例檢測遠遠落後於需求,上萬密切接觸者被迫居家隔離,以千計確診者在家久候多日仍未被送院,足見香港的醫療系統已不勝負荷。加上無法追蹤的病毒傳播鏈多不勝數,大量病毒源頭和傳染網絡均無法查證,此刻「動態清零」根本做不到,更不要說徹底「清零」了。
他認為,疫情並不以執政者的主觀意志而轉移,形容目前香港正陷入與病毒共存的狀況。他指出,很多國家如新加坡,每天Omicron的確診人數過萬,當地政府都選擇與病毒共存,因為數據證明大多年輕患者,和已注射疫苗患者的病症較輕,可自行隔離。但香港政府除了大肆渲病毒傳染力高、需「動態清零」外,卻不會安定人心。
杜耀明續指,即使港府大搞「動態清零」,也該貨真價實,配備充足人手和資源,怎料捉襟見肘?圍封強檢要市民輪候多小時,隔離和治療的病床供應嚴重短缺,社會陷入恐慌,醫護前線也陷於苦戰。當局迫於形勢,抗疫由集中防禦和治療,變成居家抗疫,「動態清零」已名存實亡。
他認為,「動態清零」除了動用大量資源,令社會為此付出高昂代價,其成效也成疑。即使做到全民檢測,逐一將確診者隔離,待病例歸零,社會又再重新開放;除非香港在「清零」後永遠與外界隔絕,否則病毒總會捲土重來。他質問,到時是否再來一次全民檢測,「清零」後再開放,周而復始,沒完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