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既指涉氣象節氣,又是傳統民俗節日——清明節。(圖片來源:Adobe Stock)
2022年4月5日,我們迎來了一年一度的清明節。無論你是否感察與過往存在何種異同,都不可輕忘且應該要多多瞭解這一個與黃曆新年、端午節、中秋節合稱為「中國傳統四大節日」的節日之特性及相關傳統節俗!
在二十四節氣中,以第五個節氣「清明」最為特殊,因為清明既是氣象節氣,又是傳統民俗節日——清明節。
至於「清明」這一名稱究竟如何產生,根據曆書所載可得知:「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
按公曆而言,每年的清明節約落在4月4日或4月5日。清明到來,氣候漸暖,雨量增加,花草樹木開始萌芽、蓬勃生長,大地亦不忘為世人展現清新明亮、欣欣向榮的景象,此時正適合農夫辛勤春耕,從「植樹造林,莫過清明」、「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清明風若從南起,預報田禾大有收」、「清明芋,穀雨薑」等民間流傳已久的多則清明農諺來看,可知曉清明這一節氣確實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關聯。
不過,清明並非純粹的節氣,其已經逐漸演變為一個重要傳統節日,因此每年的清明一到,就是世間俱現一定且繁多風俗活動及某些特殊紀念意義的時刻。
對民眾而言,幾乎取代了寒食節的清明節,可謂是最具深刻意義的古節。左丘明《左傳・成公十三年》有云:「國之大事,為祀與戎。」《禮記・中庸》亦云:「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至聖先師孔子論孝亦言:「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由於崇尚禮教、講究孝道的古人,認為侍奉亡父亡母,理應如父母在生時那般恭敬,方屬符合正統倫理表現,因此「掃墓」這一與喪葬禮俗有關的民俗活動自然備受重視、承襲至今。
雖然提及清明節,民眾總第一想到掃墓祭祖,但從古迄今流傳於世的習俗實則繁多。姑且不論年代或今人有無延續,提及相關節俗,群眾記憶總不脫郊外踏青、盪鞦韆、插柳戴柳、放風箏、鬥雞、吃棗糕、吃青糰子、包括食用畫蛋及玩賞雕蛋的清明節蛋、植樹、拔河……等等。
常與寒食合著進行的清明節俗即使如此多元,但眾所周知,被視為頭等大事的,絕對是拜祭。縱然現今社會面臨家庭倫理觀念式微、講究環保概念與實施相應措施,以及遭遇疫情衝擊等狀況,但很明白清明掃墓的重要性的政府亦選擇推出「線上掃墓祭祖系統」,力薦透過網路舉辦清明拜掃儀式以代替親臨墓地祭祖,強調無遠弗屆的網路也能串連對先人的思念。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