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當戶對」的典故,關乎三國曹丕與郭皇后。 (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提到古人看重的傳統觀念「門當戶對」,現代年輕人可能會不屑一顧,覺得這種觀念過於老舊。此文就來說說何謂「門當戶對」。其實,「門當戶對」的由來,正來自三國曹丕與郭皇后的故事。至於「門當戶對」原作「門戶匹敵」。
「門當」
相信大家對於「門當戶對」是再熟悉不過了,但是要說到「門當」與「戶對」可能就有一大票人不知道到底是指什麼吧!
「門當」與「戶對」是古民居建築中大門的組成部分。
「門當」,是指放置於大門兩旁的一對扁形石墩或石鼓,包括抱鼓石和一般門枕石。這是用來鎮宅裝飾、穩固門面之用。因其鼓聲宏闊威嚴,厲如雷霆,老百姓認為能避邪,所以民間廣泛用石鼓代「門當」。
武官的家用圓形的「門當」,文官的家用方形的「門當」,人們大老遠一看,就可以知道這一戶人家的主人究竟是武官還是文官。
目前在現代社會中,這種鎮宅的建築裝飾已經存在不多了,但在北京的一些老胡同裡還能看見它們的蹤跡。
「戶對」
至於「戶對」,則是置於門楣上方或兩側的圓柱形或六角圓柱形的木雕或磚雕,是當家中出現喜慶時,可以用來懸掛燈籠。比較典型的是短圓柱形,柱長一尺左右,與地面平行,與門楣垂直。關於「戶對」採取短圓柱形,是跟古人重視男丁的觀念,意圖在祈求人丁興旺。
「戶對」的大小與官品職位的高低成正比。古代三品以下官宦人家的門上有兩個「戶對」,一品的是八個,二品的有六個,三品的則有四個,只有皇帝的皇宮才能夠有九個,取意為九鼎之尊。因此,在皇親貴族一派,使用的就更多,由於必須是成雙成對,所以稱為「戶對」。
古代的建築中,大門前有門當的宅邸,門楣上方必定會出現戶對。「門當」的大小跟「戶對」的多寡,也象徵著主人身份與財勢。
所以,古時候的人,在決定兒女嫁娶之前,時常會暗中觀察對方的「門當」與「戶對」。以致於演變成現在社會觀念中,衡量男女雙方家世背景的一個成語。
雖然多數現代年輕人認為,不需要講究「門當戶對」等傳統觀念,但在BBC中文網2014年發布一篇題為「大家談中國:請讀懂「門當戶對」的現代解讀」的文章中,卻認為新時代的「門當戶對」,雖然已經不再是過往狹隘的等級限制,因為它講求的是包括了教育程度、觀念價值體系、興趣愛好及成長環境等條件,但就嚴格來說,仍只是個偽概念,因為這只是舊瓶裝新酒。
門當戶對的由來
據《三國誌・后妃傳》載,曹丕篡漢稱帝后,立郭氏為皇后。
當時郭皇后有個親戚,名叫劉斐,他想要藉著自己是皇親國戚的身份,強迫他國人通婚。
郭皇后知道後,就告誡劉斐說:「親戚們應當選擇經濟、地位相當的人家通婚,不能夠仗勢皇親國戚的身份,強迫他國人民聯姻。」
後來「門當戶對」這一句成語就從此處演變而出,用來形容結親的雙方家庭經濟和社會地位相當。
歷來古籍引用「門當戶對」
元代王實甫《西廂記》第二本第一折:「雖然不是門當戶對,也強如陷於賊中。」
元代高明《汲古閣本琵琶記・第六齣》:「老乞婆,偏你會做媒,但是門當戶對的便好了。」
明代湯顯祖《牡丹亭・圓駕》:「你女兒睡夢裡;鬼窟裡;選了個狀元郎;還說門當戶對。」
明代洪楩《清平山堂話本・快嘴李翠蓮記》:「與二邊說合,門當戶對,結為姻眷。」
明代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十一卷:「滿生與朱氏門當戶對,年貌相當,你敬我愛,如膠似漆。」
清代曹雪芹《紅樓夢》第七十二回:「我想他兩家也就算門當戶對了,一說去,自然成的;誰知他這會子來了,說不中用。」
清代曹雪芹《紅樓夢》第七十九回:「我們太太原是見過的,又且門當戶對,也依了。和這裡姨太太鳳姑娘商議了打發人去一說,就成了。」
清末民初曾樸《孽海花》第七回:「怎麼這個天造地設、門當戶對的女貌郎才,你們倒想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