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烏克蘭,頓巴斯局勢雖然危急,但似乎仍在計畫之內。而美國和夥伴國家則爭先恐後地為烏克蘭提供更強大的武器和更多的彈藥。圖為2022年6月11日,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期間,俄羅斯軍隊向烏克蘭東部頓巴斯地區的呂西昌斯克(Lysychansk)市發動轟炸襲擊,一所房子被炮擊後發生大火燃燒。(圖片來源:ARIS MESSINIS/AFP via 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2年6月16日訊】(看中國記者理翺編譯/綜合報導)在烏克蘭東部頓巴斯地區的白熱化戰鬥中,火力不足的烏克蘭部隊被入侵的俄羅斯軍隊以凶猛的襲擊慢慢推後。即便如此,烏克蘭總統沃洛迪米爾.澤連斯基(Volodymyr Zelensky)仍繼續保持了其堅強勇敢的態度。
目前,俄羅斯軍隊已將烏克蘭守軍推出了頓巴斯戰役的核心戰略城市——北頓涅茨克市的中心。並且,俄羅斯軍隊摧毀了該市城外的最後一座橋樑,這使烏克蘭增援部隊難以進入。但是,這也使烏克蘭平民難以撤離。
控制北頓涅茨克將為俄羅斯軍隊提供重要的立足點,它正試圖佔領整個頓巴斯地區——烏克蘭的工業中心地帶,礦產資源豐富。
「太可怕了」 澤連斯基揭秘頓巴斯戰鬥慘烈 指獲得戰術勝利
「頓巴斯的戰鬥——它們肯定會作為歐洲最殘酷的戰鬥之一載入軍事史冊。」澤連斯基在他每天的夜間視頻講話中說道。「對我們來說,這場戰鬥的代價非常高。」
「簡直太可怕了。」
澤連斯基報告指出,儘管「俄羅斯在裝備數量,特別是火炮系統方面具有顯著優勢」,但是,烏克蘭軍隊在「戰術層面」上擊敗了俄羅斯軍隊。
他發誓烏克蘭軍隊將解放並重返俄羅斯佔領的所有領土,但指出「只有足夠數量的現代火炮才能確保我們的優勢」。
「我們會回歸它。肯定的。只需要足夠的武器就可以做到這一點。」
澤連斯基懇求道:「合作夥伴擁有它。數量充足。」「我們每天都在努力爭取讓這些武器出現的(合作夥伴的)政治意願。」
增援槍支和彈藥還來得及嗎?烏克蘭頓巴斯戰役並未失敗?
美國國防部長勞埃德.奧斯汀(Lloyd Austin)週二(6月14日)從泰國飛往布魯塞爾,參加今天(6月15日)在北約總部舉行的由近50個國家組成的烏克蘭國防聯絡小組會議。
奧斯汀在曼谷對記者說:「如果俄羅斯再次發動對頓巴斯的危險襲擊,我們將加緊共同努力,以滿足烏克蘭自衛的優先要求。」「這將是一個重要的機會,可以聚集來自世界各地的不斷壯大的合作夥伴群體,以確保我們向烏克蘭提供烏克蘭目前需要的東西。」
烏克蘭國防部長奧列克西.列茲尼科夫(Oleksii Reznikov)出席了週三的會議,傳達烏克蘭想要扭轉頓巴斯戰局的想法。
其實華盛頓很清楚,烏克蘭的火炮極度短缺,大炮彈藥不足,尤其是對蘇聯時代的122毫米型號的大炮來說。
「我們的炮彈快用完了。」一名烏克蘭士兵告訴《紐約時報》。「由於我們開火太頻繁,而它們的供應速度不夠快。」
而白宮戰略通訊協調員約翰.柯比(John Kirby)在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上披露:「我們每天都在努力盡快滿足要求,我會告訴你,每天都有材料進入烏克蘭。」
儘管頓巴斯似乎瀕臨失陷,但柯比堅稱頓巴斯戰役並未失敗,並指出曾經的預測——基輔將在幾天內淪陷是過於悲觀了。
「這是一場殘酷的戰鬥。我們將其描述為一場拼刺刀的戰鬥。」「這是一場大炮的激烈戰鬥,一場槍枝的戰鬥。」柯比說道,並給出轉折。
「但它專注於一個小得多的區域。」他說。「烏克蘭人堅守住了自己的陣地。」
「是的,現在俄羅斯取得了漸進的進展。但它是漸進的。」「它很慢。它是計畫中的,而且它不平衡。」
俄羅斯軍隊轟炸數字太驚人 而烏克蘭則「完全不夠」
美國是向烏克蘭提供安全援助的最大提供者,已派出100多門M777 155毫米榴彈炮和220,000發與之配套的炮彈。最近,美國又交付了4套遠程「海馬斯」(HIMARS)多管發射火箭系統(MLRS),但由於需要訓練烏克蘭士兵,這些多管發射火箭系統還沒有進入戰場。
「烏克蘭人正在勇敢地抵抗,但他們正在遭受可怕的傷亡,並逐漸失去陣地。」《華盛頓郵報》軍事分析家兼專欄作家麥克斯.布特(Max Boot)寫道,隨即他報告了俄羅斯軍隊和烏克蘭軍隊差距懸殊的攻擊數字,這實際上也指出了烏克蘭軍隊所面臨的殘酷轟炸,同時表明其在防禦上已經做的很好了。
「他們(烏克蘭人)每天只能發射5,000到6,000發炮彈,而俄羅斯每天要發射50,000發炮彈。」
布特認為,如果烏克蘭想要有機會擊退俄羅斯軍隊,目前的支持水平「完全不夠」。
「西方應該派出數百門榴彈炮和多管發射火箭系統、數千枚火箭和數十萬發炮彈。」布特說。並且,他主張擴大規模,派出美國灰鷹無人機、F-16戰鬥機、A-10對地攻擊機和愛國者防空系統。而且,他認為這些早就應該進行。到了現在,則要「儘可能的快」。
「直接的反對意見是,烏克蘭沒有受過訓練來操作這些系統的人員。好吧,如果我們早在3月份就開始了速成課程,那麼這個問題可能已經解決了。」布特說。
「現在必須盡快開始培訓烏克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