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思故國 拜月娘 剝鬼皮(圖)

作者:唐雁 發表:2022-09-16 10:3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特大

中秋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
中秋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八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作為中國傳統節日,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又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又叫中秋節。

中秋節從古到今,都有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特別是在潮汕地區,潮汕人過中秋節有著豐富多彩且獨具地方特色的習俗,除了傳統的拜月、賞月、吃月餅外,還有剝鬼皮、燒塔、觀神等等獨特習俗,下面就和大家來盤點一下:

剝鬼皮

剝鬼皮其實就是剝芋頭。關於潮汕人「拜月娘」、剝芋頭的習俗,在清朝順治年間《潮州府志》裡就有記載:「中秋玩月,剝芋食,謂之『剝鬼皮』。」清嘉慶《澄海縣志》也說:「(中秋)用熟芋去皮食之,曰『剝鬼皮』。」清乾隆《揭陽縣志》載:「(中秋)或剝熟芋而食,謂之『剝鬼皮』」。中秋食芋頭,寓意辟邪消災,並有表示不信邪之意。剝鬼而食之,大有鍾馗驅鬼的氣概。

打豆方

在「拜月娘」的前一兩天,一些家庭作坊就開始忙碌著「打豆方」了。他們可能是兄弟或父子,抬著兩根長條板凳,一塊大木板,還有陶瓷做的爐子,在人來人往的路口,選一塊空地,把板凳排好,把大木板往上一鋪就成一張大案板。他們往爐子裡添柴加火熬糖漿,便開始忙著「打豆方」,一直忙到八月十四晚上才結束。

豆,就是花生。潮汕地區稱花生為「地豆」,這種只有到中秋才能吃到的「豆方」,與民間的花生糖很類似。「打豆方」,是由家裡的大人先把花生米炒好去皮,然後由小孩用竹條編成的小筐,盛著去皮的熟花生米,再帶上足夠的白砂糖,樂顛顛的跑去「打豆方」的攤位加工成「豆方」。

「打豆方」的第一步是熬糖漿,等火候恰到好處的時候,才倒入去皮的熟花生米,必須快速且用力的攪拌,然後再把滾燙的糖漿倒在案板上,再用大圓棍鋪平壓扁,最後用大刀切成塊,整個過程要一氣呵成,力度若不夠,或火候掌握不好,都做不好豆方。

吃朥餅

也是在「拜月娘」的前一兩天,必備的供品,除了「豆方」之外,還有「朥餅」。「朥餅」是潮汕地區的特色月餅,也稱潮式月餅。在潮汕地區把豬油叫成朥,而在製作朥餅的過程中,不論是製皮還是製餡,豬油都唱主角。在豬油的作用下,朥餅特別潤滑清甜,所以人們把潮州本土製作的、具有濃郁潮州鄉土特色的月餅稱為「朥餅」。

作為潮汕地區最著名的傳統特色糕點——朥餅,也是中國四大月餅流派之一,朥餅一般是做成圓形,其特點是色澤金黃鮮豔、皮酥薄脆,豆沙餡厚而潤滑,口味清甜,肥而不膩。




責任編輯:李雲飛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