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強調的是女子成家之後,對公婆對夫家親屬關係的處理要求。(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當提到「家」這個字時,很多現代人都只會把自己及配偶還有子女畫入這個最核心的家庭圈子。至於父母、兄妹及其他親戚都是在圍繞核心而不斷擴大的外圍裡。至於只要給父母準備好送養老院的錢或提前安排好養老院,就已經算作能拿來對外炫耀的孝悌行為了。
那麼在那個傳統文化支撐人們道德理念的古代,父母、公婆和親屬關係的對待又是如何要求的呢?在古代,女孩子出嫁以後就始終在丈夫家中,公婆及其他一切親屬都是丈夫的親人,古籍中著重強調的是女子成家後對公婆對夫家親屬關係的處理要求。
《女孝經》有云:「女子之事姑舅也,敬與父同,愛與母同。守之者義也,執之者禮也。雞初鳴,咸盥漱衣服以朝焉。冬溫夏清,昏定晨省,敬以直內,義以方外,禮信立而後行。」
《詩》云:「女子有行,遠父母兄弟。」
這段話的意思是:媳婦孝敬自己的公公,要如同孝敬自己的父親,愛護婆婆,要如同愛自己的母親。能堅守這原則就是義女,從始至終都能做到的話,就是給公婆最好的禮物。早上雞一叫就要起床,簡單梳洗後去做早飯,燒好水來服侍公婆洗漱,冬天先暖好被子、夏天先搧涼蓆子,接著再請公婆休息。內心對公婆時時謹守恭敬,說話做事處處讓公婆感覺舒服。這樣的女子嫁出去才能安父母的心,為娘家增光。
如果嫁出去的女孩子都如上述的要求行事,哪裡還會有婆媳的不和,家庭的矛盾呢?
相信,許多人觀看上面的古訓後將發現,自己種種行徑,往往會缺失一個「敬」字。沒有「敬」,何來「禮」呢?有時候不免肆意妄為,缺乏約束了。
古人說「侍奉雙親要象侍奉上天一樣。」在古代,供奉父母衣食是最下等的「孝」,沒有了「敬愛」,何談「孝」字。當孝敬做到了極致時,則上可通達神明,下可感化百姓。
如果對自己的父母都缺失了「敬」和「禮」,那麼對於其他任何關係的處理,都會跟傳統文化中的要求漸行漸遠。古籍中用一個「孝」字涵蓋了媳婦應對所有夫家關係的秘籍。如海洋如大地般的坤德之態,是能包容一切不可忍之事的。
大家(古代女子的尊稱)曰:「古者淑女之以孝治九族也,不敢遺卑幼之妾,而況於娣侄乎!……以九族和平,萋菲不生,禍亂不作。故淑女之以孝治上下也如此。」 「治家者不敢侮於雞犬,而況於小人乎?故得上下之歡心以事其夫。」
古時的淑女如果能以孝道來治理好宗族的關係,就會使家族興旺。她們連家裡的雞狗都不會欺負,何況對待地位卑賤的傭人。對侍妾下人都不怠慢、都關心備至,那對於丈夫家的其他親戚怎麼會不恭敬有禮呢?當一個賢良的婦人得到了公婆、親戚及傭人的一致歡心時,丈夫怎麼能不喜悅,家族怎麼能不興旺呢?在與親戚們的相處中,古籍中要求媳婦要心懷仁愛寬恕之心,親戚們同出一個宗族,沒有孰近孰遠之分,對所有人給予自己的小小恩惠都要牢牢銘記,對於別人給自己造成的任何傷害,不管多大,都要快快忘掉。以內治外,內和則外和。家和則國和,國和則天下和。
這樣的要求,無論古今,對一個淑女來說,都是非常困難的事情。做不到的根本原因,還是心裡的出發點有問題,如果一個心中有私的人,再密集的教化也都是外在的約束。縱觀中華歷史,能夠完全做到一個完美媳婦,既相夫又教子,同時以完全無我之心對待夫家的一切人和事,對一切人都心存孝道,心存敬意,心存慈愛,而且從始至終。翻遍古籍都難尋幾人,《女誡》的作者班昭已經是女德的楷模了,但她特殊的人生境遇,是無法讓平民女子持續效仿。
況且,傳統文化的女德要求,如今已經是被遺忘、丟棄了,現代人完全不知道身為女人還有這麼多的條條框框。所以,瞭解古籍中最正統的做人規範,並進一步喚醒、傳授給世人,同時示範給她們,就是一件意義重大的關鍵事情。雖然引領傳統文化的回歸非常不容易,但我們應該不猶豫地將這一重任擔負於肩。傳承中華文化,人人有責。
(特別說明:本系列中的古籍內容取自於戴錫華先生的《女德寶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