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塞士兵最大的心聲是甚麼?(圖)

作者:隅心 發表:2022-12-04 16:1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3個留言 列印 特大

無論古今,殘酷戰爭勢必帶來無盡痛苦與哀傷,這也是人們之所以反戰的原因。
無論古今,殘酷戰爭勢必帶來無盡痛苦與哀傷,這也是人們之所以反戰的原因。(圖片來源:視頻截圖)

戰爭是殘酷的,目前最引人關注的戰役,莫過於俄烏戰爭。身處在戰爭第一線的軍士,絕對絕對深知離鄉背井、赴前線拼命的苦楚。這種征戰之苦,無論古今,人們都是能感受得到的。大半生在邊塞為官的唐代邊塞詩人高適,就深知遠離家鄉、赴前線之苦,而唐代陳陶也在作品《隴西行》中,深刻著墨打仗後將出現的慘烈景況。

高適在共二十八個字的七言絕句《除夜作》中,除了闡述自己的思鄉心情,亦反映當時軍士的心聲。

高適在《除夜作》中寫道:「旅館寒燈獨不眠,客心何事轉悽然。故鄉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

詩人在這四句中,提及自己獨自一人在旅館中,清冷寂寥地度過除夕夜。其實,在這種冷天的情況下,大都是一群人圍著火堆吃肉、喝酒來驅寒的,但詩人卻偏偏是「寒燈獨不眠」。火堆和「寒燈」在對比之下,自然更加深暖與冷的差距。後面一句「客心何事轉悽然」,則是高適為自己提問。或許他是想讓讀者猜測他之所以「悽然」的主因為何。

緊接著,他說出了主因--「故鄉今夜思千裡,霜鬢明朝又一年。」原來,詩人正思念著千里之外的家鄉親人,而或許他已經是漂泊在外多年,不得歸家了。讀者也將透過詩人描述兩鬢白髮的景象,對之落寞孤影產生共鳴。然而,詩人創作,又不僅僅是說出了自己的心聲,同時間還寫出了大部分人的那種想說而又說不出來的感受。相信邊塞多數軍士閱讀此詩,亦是心有戚戚焉吧!

人類是需要溫暖的動物,需要別人關心,也懂得關心別人。因此,對於遠離家鄉又時刻面對死亡的士兵而言,亟需同理心,以及心理支撐與慰藉;至於身處邊塞之外的人們,雖然遠離征戰場域,卻也懂得前線軍兵之苦(或許有親友身處前線),亦懂得予以憐憫、同情。人們實際上是瞭解戰爭的無情與殘酷,進而反對戰爭的!

唐代陳陶在七言絕句《隴西行四首・其二》中,就直截描述了戰況的慘烈:

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

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

隴西行》是樂府《相和歌・瑟調曲》的舊題,四首內容均描寫了唐代軍將士兵前往隴西(現今甘肅、寧夏隴山以西一帶)與外族奮戰一事。《隴西行》被選入了《唐詩三百首》,這也是唯一入選的福建籍詩人作品。不過,陳陶並非是大力歌頌武將的英勇、激戰後的勝利局面,他主要是在控訴戰爭帶來的殘忍影響,以及令人不忍目睹的悲狀。

陳陶生活在分裂的時代、不強大的南唐,加上作為割據一隅之地的子民,對戰爭可謂充滿了牴觸心理。這就是他為什麼要藉由詠嘆漢代邊境及跟匈奴的戰爭,來描述軍隊遭滅的歷史實況。因為他要反映戰役帶給百姓無邊的痛苦和災厄,同時透露眾人對於和平的安定生活的深切寄託與殷殷渴望。

後兩句「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可謂流傳千古,令人印象深刻。

陳陶並未在詩句中直白描述邊塞之戰帶來的悲慘情景,也沒有展露人民的哀痛情緒,反倒是透過「河邊骨」與「春閨夢」的聯繫,讓人在閱讀之間,赫然發現深閨妻子居然仍不知曉出征之人已經戰死了,仍在夢中與現實中已成白骨的夫婿見著面。短短幾個字,就讓整首詩產生了震撼人心的悲劇力量,同時更加深了反戰的心緒。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