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住宅多爲堂、室結構,堂與室相連。堂在前,室在後。(Zhangzhugang /wiki/CC BY-SA 3.0)
「登堂入室」這則成語出自《論語‧先進》,是指學問或技藝循序漸進,而達到高深的境界。
許多人可能會有疑問,「登堂入室」說的是廳堂、內室,怎麼會和學問、技藝扯上關係呢?這得從它背後的典故說起。
成語「登堂入室」的由來
在孔子的弟子中,子路(仲由)生性粗獷好勇,他彈琴的聲音剛烈殺伐而欠缺平和雅靜的韻味。一次因而遭到孔子的批評:「子路這麼彈瑟,怎麼能說他是我孔丘門中之人呢?」
弟子們聽到老師如此的批評子路,對子路也產生了輕蔑之心。孔子瞭解情況之後,發現那些弟子誤解了他的話,趕忙說:「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意思是說,子路的琴藝雖然小有成就,卻未達至高之境,就好比從外面回來的人,已經進入了廳堂,卻還沒有走進內室。
後來,「登堂入室」引申成了學問、技藝漸入佳境的情況,而棄用了它原來的字面意思了。
古代的「堂」與「室」
古代的住宅多爲堂、室結構,堂與室相連。堂在前,室在後,然而,由堂進入室並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須先登堂階。
一般而言,主人的地位越高,堂基就越大,登堂的臺階就越高,而且廳堂的陳設和裝飾營造出的氛圍,能反映出主人的學識、氣質、品位和修養;室是主人起居的私密之處,是休息和睡眠的主要場所,非一般人所能進入,所以,「入室」比喻最高境界。
古代的廳堂文化
古代的房屋,「堂」不住人,是家族舉行祭祀或者接待賓客等禮儀活動的處所;堂後面叫室,即內室,是可以住人的。
「堂」高大軒敞,又是祭祀的重要之地,因此古人就把父母尊稱為「高堂」;母親通常活動於東房的北部,因此用「北堂」來代表母親;由於古時祖孫三代的家庭都活動在一個堂內,所以,同一個祖父母,父輩是親兄弟的子孫之間,互稱為「堂兄弟姐妹」。
古代的臥室文化
「堂」後面的建築,正中間的叫「室」,因此,「登堂入室」就是指登上「堂」之後才能進入後面的「正室」。
「室」的兩側叫「房」,東邊的叫「東房」,西邊的叫「西房」。正中的「室」是主人所居,兩側的「房」則為晚輩或妾所居。
古代的有錢人通常有妻、妾,妻子住「室」,妾住「房」。因此,古人稱妻子為「室人」,稱妾為「偏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