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蔣介石日記談起 為何研究中國近代史必須到美國去?(圖)

作者:張又普 發表:2022-12-26 20:45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1個留言 列印 特大

蔣介石多年來一直有記日記的習慣他從1917年開始寫日記,直到1975年去世,共達半個多世紀。
蔣介石多年來一直有記日記的習慣他從1917年開始寫日記,直到1975年去世,共達半個多世紀。(網絡圖片)

蔣介石(1887年10月31日-1975年4月5日),浙江奉化人。國民黨當政時期的黨、政、軍主要領導人。1908年留學日本並加入由孫中山領導的中國同盟會1924年回國後任黃埔軍校校長,後兼任國民革命軍第1軍軍長。

1927年北伐戰爭勝利後出任中華民國總統,在1937年—1945年期間,蔣介石成為中國最高抗戰統帥率領200多萬國民革命軍堅持八年抗戰,1949年12月內戰失敗後退往臺灣。

蔣介石多年來一直有記日記的習慣他從1917年開始寫日記,直到1975年去世,共達半個多世紀。

1975年,蔣介石去世之前把自己的日記交給了兒子蔣經國,1988年蔣經國病逝前,把父親蔣介石的日記連同自己的日記一起交給了笫三個兒子蔣孝勇。1996年,蔣孝勇去世,兩蔣日記由蔣孝勇的妻子蔣方智怡保存。

出於對臺灣政局不穩定的憂慮,2004年冬,蔣方智怡決定把彌足珍貴的蔣介石和蔣經國的日記原件,交付給美國斯坦福大學的胡佛圖書館,暫存於胡佛研究所五十年,供世人研究使用。兩蔣日記總共約五十冊,胡佛圖書館認真地將所有日記影印,將原件妥善保管,拿出影印件供歷史學家們研究使用,但只准查閱手抄,不准影印照相。其中,蔣介石日記可供查閱的是1917年至1945年底截至本文初稿的2014年為止,從1946年至1975年的蔣介石日記,尚待胡佛研究所研究人員閱定之後逐步開放,蔣經國日記從1937年至1979年,尚未對外開放。

除了蔣介石日記外,還有許多其它珍貴的中國近代史的重要文獻也被保存在美國,例如1921年7月中共一大作出的四項決議文件就被保存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圖書館。而國內的原版由於戰爭的漂泊早已無影無蹤了。這四份文件是由中共一大秘書長兼會議記錄陳公博於1924年前後交付給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圖書館的。眾多重要的歷史文件被保存在美國,說明文件的主人相信,美國有能力長期保管這些文件。美國也確實有這個能力,而且美國還能提供安全的科學研究環境,公平、中立地允許所有種類的科學家查閱、研究這些文件。於是就出現了一些令國人有些尷尬的場景:要想研究中國近代史,必須到美國來,只有在美國才能有充分多的資料和安全的環境。而在中國大陸則只能是研究清朝以前的歷史比較方便。

美國這種寬鬆的科學研究環境像磁鐵一樣吸引著全世界的科學家,如愛因斯坦,費米,基辛格,楊振寧,李政道。正是這些來自全世界(包括美國本土)各地的科學家的貢獻,使得美國得以雄踞世界之首達一百多年之久。美國歷來歡迎有財力和有才華的人,歡迎他們移民美國,對美利堅合眾國作出貢獻。



責任編輯:傅龍山 来源:作者授權《看中國》發表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