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代貴族文人的婚禮期間,「催妝」這一習俗就頗為流行。(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今天要跟大家介紹唐代官員盧儲寫給新娘的一首詩《催妝》。催妝,古代舊俗,指:祝賀者在成婚前夕特地賦詩來催促新婦梳妝,故得此名。這是屬於迎親的前奏,在唐代社會裡是不可少之事。
根據《儀禮・士昏禮》記載,締結婚姻一共有六項禮儀制度,其中包括:納釆、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在最後的親迎步驟中,是婚禮兩主角同時出現的時候。
除了上述六項,卻扇、觀花燭等等,均屬於婚禮過程的節目。唐代筆記《封氏聞見記》有載,「近代婚嫁有障車、下婿、卻扇及觀花燭之事,及有下地、安帳並拜堂之禮。上自皇室,下至士庶,莫不皆然」。
其實,唐代婚禮的程序甚是繁複,內容是很豐富的,不僅僅是《封氏聞見記》所述而已,像在貴族文人的婚禮中,「催妝」就頗為流行。
相傳催妝這一習俗起源自北朝,唐代段成式在《酉陽雜俎續集・貶誤》中引用南朝陳江德《聘北道記》云:「迎新婦,夫家百餘人挾車,俱呼曰:『新婦子,催出來!』其聲不絕,登車乃止,今之催妝是也。」可見,北代時的催妝是男家親迎時,先在女方家門前高聲催促新娘盡早出門來乘坐喜車的風俗。
至於唐代人的催妝婚俗即是繼承了北朝的催妝之俗,但另有創新--出現了「催妝詩」。在唐憲宗元和十五年間狀元及第的盧儲,就寫下了著名的《催妝》詩。
《唐詩紀事・卷五十二》就記載了這一則知名故事:
唐憲宗元和年間,詩人李翱任朗州(現今湖南常德)刺史,有一位準備考進士的舉子名叫盧儲,他拿著自己寫的詩文去求見李翱,盼李翱能代為宣揚。
李翱當時把盧儲的詩文放在桌上,剛好被他的女兒看見。這位姑娘反覆閱讀了盧儲的詩文之後,就對侍婢說:「這個人將來必定成為狀元。」
李翱聽說了女兒的結論後,覺得十分驚奇,遂要求幕賓去找盧儲,說要選他為女婿。盧儲先是謙虛拒絕了,後來才答應。
第二年,盧儲果真高中狀元。當他衣錦榮歸,即要與李翱的女兒舉行婚禮。當時,姑娘仍在閨閣中梳妝打扮,盧儲遂寫下《催妝》,送上樓去催促未來的妻子速速下樓來。他在詩中寫道:
昔年將去玉京遊,第一仙人許狀頭。
今日幸為秦晉會,早教鸞鳳下妝樓。
這首詩意十分直白:過去曾赴玉京一遊,獲得「第一仙人」(盧儲對新娘的稱讚)許諾我成為狀元。今日有幸結為秦晉之好,請鸞鳳(新娘)盡早下妝樓來吧!
這一段姻緣故事被傳為佳話。
催妝到了後來,又出現了轉變。在宋代期間,仍有催妝詞,但根據北宋文人呂渭老《好事近》一詞:
雲影護梅枝,短短未禁飛雪。
彩幅自題新句,作催妝佳闋。
西樓昨夜五更寒,恐一枝先發。
元是素娥無寐,賀半輪明月。
我們可知,後來文人所創作的催妝詩詞,許多是屬於應酬之作,並非於成婚之夕所作,像明末清初文學家李漁的《憐香伴・婚始》即屬此例:「催粧詩已去了,叫家童,今日張相公要送親上門,準備酒筵伺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