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極力否認經濟通縮是在掩蓋什麼?(圖片來源:Fotolia)
對於中國經濟現狀的分析,各界眾說紛紜。在全球通脹(通貨膨脹)高企的情況下,中國通脹數據處於低位甚至還在下降,因此有分析認為中國經濟通縮(通貨緊縮)。但是,中共官方和官媒接連否認,那麼,其在掩蓋什麼?
中共擅長轉移輿論視線,以達到其遮醜或掩蓋真相目的。
例如,北京長峰醫院4月18日發生令人痛心的奪命火災,造成29人死亡。火災發生後8小時,官媒《北京日報》才發出了一篇情況通報。而在此前後期間,中國民眾在社交媒體上發布的視頻和信息卻遭到官方封殺。4月19日,才陸續有更多新聞報導發布出來。
而在4月20日的上海車展上,寶馬MINI展臺的工作人員發放冰淇淋時,疑似區別對待中國和外國訪客。接著各類視頻和信息充斥網路,一度衝上微博熱搜榜,甚至霸佔了幾個位置,把北京長峰醫院火災的信息掩蓋,不禁令人質疑:官方在背後推波助瀾,在煽動民族主義情緒。
回過頭來,再看看中共在極力否認和掩蓋什麼?
4月24日,官媒中新社旗下「國是直通車」發文稱,通脹不等於通貨緊縮,不應將低通脹或前期反通脹力量簡單視為通貨緊縮,中國不存在系統性和可持續的通縮壓力。
4月20日,中國央行舉行2023年一季度金融統計數據有關情況新聞發布會,貨幣政策司司長鄒瀾在會上表示,當前中國物價仍在溫和上漲,經濟運行持續好轉,與通縮有明顯區別。中長期看,中國經濟不存在長期通縮或通脹的基礎。
4月18日,中國國家統計局發布的一季度經濟數據。新聞發言人付凌暉說,總的來看,當前中國經濟沒有出現通縮(通貨緊縮),下階段也不會出現通縮。
我們先看一下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的特徵:
通貨膨脹是指貨幣供應量增加,導致物價普遍上漲的經濟現象。其主要特點包括:一是貨幣流通速度加快,導致貨幣需求上升;二是生產成本上漲,導致商品價格上漲;三是需求過熱和供給不足,導致商品供需失衡;四是通貨膨脹帶來的價格上漲不同程度地影響不同的人群和行業,可能引起社會矛盾。因此,通貨膨脹對經濟和社會帶來的影響十分深遠。
通貨緊縮是指貨幣供應量不足,導致貨幣價值增值,物價普遍下降的經濟現象。其主要特點包括:一是貨幣的價值升高,促使人們減少支出和投資,導致經濟活動放緩;二是債務負擔增加,企業和個人的還款負擔加重;三是生產成本下降,企業利潤減少,可能導致經濟衰退;四是通貨緊縮帶來的價格下降會對經濟中的不同行業和人群產生不同的影響。因此,通貨緊縮對經濟和社會帶來的影響也非常深遠。
中國不是一個完全的市場經濟國家,中共控制下的變異經濟體系,因此很難用西方經濟學理論的通縮和通脹特徵來判斷目前中國經濟的狀態。以上通貨緊縮四個特徵,中國已經出現了三個,通縮在貨幣方面也可體現在人們傾向於持有貨幣,而非投資或消費,人們需求不足、收入降低影響消費意願。所以,可以理解為中國經濟「非典型通縮」。
但實際上,中共極力否認經濟通縮是在掩蓋經濟衰退這個事實。
總體來看,中國經濟衰退是一個大的方向,這其中也包括外部需求減弱與脫鉤,內部存在的多種問題。特別是金融空轉現象是值得警惕的,目前貨幣政策已經很寬鬆,以至於降低存款準備金率(降准)的空間也不大了。以往股市和房地產是兩個蓄水池,目前股市行情不好,滬指十年在3000點上下徘徊;房地產也無起色,這從最近幾個季度地方政府土地拍賣情況可以得到證實。
大量氾濫的流動性無處可去,形成金融「堰塞湖」。即流向實體經濟的渠道不暢,金融系統中已形成了流動性的堰塞湖。在這樣的局面下,貨幣政策寬鬆只是推高了堰塞湖中的水位,並未推動實體經濟好轉,卻推高了金融風險。最後,這些流動性可能用於低回報、無效率的投資項目上,造成經濟數據靚麗,但經濟越來越冷。
目前,中國經濟面臨著一系列衰退的跡象,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中國國內市場需求下降。中國內需市場規模巨大,但隨著人口紅利的消失,中國經濟的增長動力應該越來越依賴於消費和創新,現下在中國的情況正相反。
其次,中國外貿面臨不少困難。中美貿易戰、全球供應鏈重組等因素都導致中國外貿受到衝擊,出口下降。4月23日,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例行會議上,中共商務部國際貿易談判代表兼副部長王受文說,「我國的外貿形勢依然複雜嚴峻,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從外部環境看,外需的不確定性仍然是最大制約因素。」
第三,中國企業盈利下降。經濟衰退對企業盈利能力造成嚴重影響。許多中國企業目前債務壓力過大,導致經營不善或破產。
最後,投資增長放緩。中國經濟過去一直依賴投資拉動經濟增長,但現在投資增長放緩,資本流動不暢,也對經濟增長造成了阻礙。
這些問題加起來表明,中國經濟處於衰退當中,這比通縮嚴重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