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一言一行,影響子女一生的運氣和修養。
父母的一個微不足道,不經意間的話語,往往帶給孩子深刻的影響。
公園裡,有一對父母帶著年幼的兒子在玩積木。當孩子拼好房子後,就跟爸爸說:「爸爸,我拼的房子,你看看!」
捧著手機的爸爸抬頭看了一眼說:「這像啥呀?沒有門窗,也沒有房頂,你重新拆了再拼一次。」
聽了爸爸的話,小男孩原本滿臉的期待,瞬間消失。他默默拆了拼好的房子,也沒了剛開始的熱情和幹勁了,像蔫了的花朵一樣。
而另一位媽媽,看到女兒很用心在搭建城堡,就主動問問孩子有什麼設計想法,想拼一個什麼樣的城堡,女孩拼好後問媽媽好不好看,媽媽說:「真漂亮呀,好想住進這個大房子。」
於是,小女孩更起勁了,接下來要給城堡加一個大花園,積木倒了,有時拼不上去,她都很努力嘗試自己完成。
波蘭作家顯克維支說:「如果每個孩子都能有一隻『溫柔的手』在引導他前進,而不被人用腳去踢他的胸,那麼,教育就能更好地完成自己的使命。」
生活中面對「不夠完美」的孩子,很多父母習慣性挑剔或者否定孩子,甚至用不好的言語責罵諷刺孩子。殊不知,父母的挑剔行為,慢慢在阻礙著孩子的健康成長。
那些優秀的孩子,他們的父母會做好以下這三件事,幫助孩子越成長越優秀。
第一、父母捧場:孩子自信勇敢
曾看過一個視頻,喜歡戶外運動的爸爸帶著4歲的女兒在滑板池練習玩滑板。因為坡度很大又高,女孩看起來很害怕,站在滑板上幾分鐘都不敢往下滑。
旁邊的爸爸看到女兒這個樣子,就說:「你不要害怕,我先給你示範一遍,我在下面等你。」
爸爸說完後,就先滑下去了。
過了5分鐘,女孩終於鼓起勇氣滑了下去,但狠狠摔了一跤,哭起來了。
爸爸見狀就馬上扶起女兒,對她說:「沒關係,你能自己滑下去已經是進步了,爸爸看到了你的努力和勇敢。摔跤也正常,你第一次不知道姿勢怎麼擺,所以才容易摔跤,多練習幾遍就不會了。」
在爸爸的鼓勵下,女孩一遍又一遍練習,動作一次比一次嫻熟,克服了內心的恐懼,不再害怕。
很快女孩就可以跟爸爸一起玩滑板,來去自如。
懂得捧場的父母,給孩子極大信心。
父母的每一句鼓勵捧場的話,都給了孩子無限大的信心,也是勇敢前進的動力。
曾有一位網友留言,她從小就喜歡畫畫,課室的黑板報,和學校的繪畫比賽,她都很踴躍參加,也得過獎。
有一次繪畫比賽中,她拿了第二名,很著急想要回家跟父母分享這份喜悅。結果得到的卻是媽媽一句冷冰冰的話:「學習沒見你這麼上心,淨乾些沒用的東西,以後別畫了,免得耽誤了學習。」
爸爸也在一旁跟她說:「以後還是別浪費心思畫畫了,學習功課比較重要呀!」
父母經常給她「潑冷水」式的教導,也慢慢讓女孩的內心自卑,覺得自己一無是處。
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說:「人性最深切的渴望,就是擁有他人的賞識。」
不少父母奉行所謂的「嚴格的教育方式」,在孩子需要鼓勵時,逼迫孩子,給孩子潑冷水。殊不知,你越是打擊和否定,孩子就越自卑懦弱。
高層次的父母,都擅長為孩子捧場,看到他的努力,肯定他的付出,讚賞他的勇氣。懂得捧場的父母,是孩子內心強大的穩定劑。
第二、父母耐心陪伴:孩子有安全感
影視劇《大考》裡的田雯雯,從小被父母丟給了奶奶撫養,奶奶去世後,她寧願獨自一人生活,也不願打擾到父母。
高考在即,父母帶著妹妹回來看望田雯雯,曾以為父母是工作太忙而沒時間陪伴自己的她,在相處時發現,父母給足了妹妹陪伴和疼愛,內心忍不住對妹妹的嫉妒。
當田雯雯得知父母又準備離開自己回去武漢工作時,情緒極度低落,爬上了頂樓,準備跳樓輕生。
她曾質問過媽媽說:「你們年輕時沒有能力把我帶在身邊,現在奶奶走了,你們依然留下我一個人,我能不獨嗎?我不是獨立的獨,而且孤獨的獨。」
長期缺乏父母的陪伴,也因為缺乏安全感,田雯雯早就患上了抑鬱症,直到跳樓那一刻,才被媽媽重視起來。
當孩子的安全感缺失,會一輩子都在尋求彌補。
父母的陪伴是最好的愛。
現實中,因為工作原因,夫妻兩人都沒有時間照顧孩子,就把孩子留在鄉下給爺爺奶奶照看,這種情況很多。等到爸媽去鄉下看孩子,準備離開時,通常孩子會一直粘著父母,不肯放手。
有時,幼小的孩子還不會用語言表達內心的想法,只能緊緊抱住媽媽,彷彿害怕媽媽偷偷就離開自己。
作為父母,能給予孩子高質量的陪伴,才是孩子最需要的。如果夫妻改變主意,把孩子帶在身邊,會看到孩子的改變,在爸媽身邊生活一段時間,孩子比起在鄉下時,更加大膽自信。
心理學家戴維·埃爾金德說:孩子最需要知道的,是他們對父母很重要,永遠都被愛圍繞。
真正快樂的孩子,一定在父母的耐心陪伴下健康成長起來的。
而沒有安全感的孩子,多半是因為被父母忽視而導致內心越來越自卑。
孩子的成長過程沒有回放鍵,更不能倒車。孩子的安全感是父母的耐心陪伴才能補足的。
第三、父母換位思考:激發孩子的潛在動力
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在女兒5歲時就讓她開始學鋼琴,10歲時就考過了鋼琴10級。
但隨著媽媽增加了練習的時間,她也開始失去對鋼琴的興趣。
作為父親,俞敏洪得知女兒開始厭倦練鋼琴,他沒有強迫孩子繼續練習,而是帶女兒去聽了一場音樂會,回家後,他語氣深長地跟女兒說了一番話。
俞敏洪說:「我當初讓你學鋼琴,是希望你將來能有自己的愛好,多一個陪伴,而不是為了考級。人長大後,都會有孤單的時候,如果那時候我和媽媽都不在身邊,還有鋼琴可以陪伴著你,你就不會感覺到孤單,因為你可以用鋼琴去傾訴自己的內心。」
聽了爸爸的話,女兒不但沒有放棄鋼琴,反而更加有動力去練習,不用催促就能完成學習任務。
俞敏洪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帶一直練習鋼琴的女兒去聽別人彈鋼琴,讓孩子自己去感受。
父母懂得換位思考,尊重孩子的感受,將心比心,更容易讓孩子接受教導,從而激發孩子主動學習的動力。
教育專家說:「只有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才能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不武斷地下結論,減少親子關係之間的衝突,贏得孩子的信任。」
父母的每一次成長,成為照亮孩子人生的一束光(以上圖片來源: Adobe stock)
父母能換位思考,能減少很多衝突的產生,會理解包容孩子的感受,才能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
從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尊重他們的想法,也讓孩子明白背後的原因,才容易「對症下藥」。
義大利教育家蒙特梭利說過:「孩子的心靈是具有吸收性的。」
孩子的未來是什麼樣,取決於在父母給予他們什麼樣的營養。養育出一個優秀的孩子,離不開父母的悉心教導與陪伴。
做孩子成長的捧場者,讓他更自信去奔赴未來;
做孩子長期的陪伴者,給足孩子所需要的滿滿安全感;
學會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尊重他的感受和想法。
父母的每一次成長,定將會成為照亮孩子人生的一束光,引導他們在成期更加自信勇敢,收穫完整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