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造業出現了加槓桿式的收縮現象,淨資產負債率顯著上升。(圖片來源:Fotolia)
【看中國2023年8月31日訊】(看中國記者李正鑫綜合報導)8月31日,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的經濟數據顯示,8月份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為49.7%,這已經是連續第五個月呈現萎縮。製造業出現了加槓桿式的收縮現象,淨資產負債率顯著上升。
中國國家統計局8月31日公布8月份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為49.7%,仍然保持在區分擴張與收縮的50%以下。這已經是連續第五個月呈現萎縮的狀態。
從企業規模看,大、中、小型企業PMI分別為50.8%、49.6%和47.7%,比上月上升0.5、0.6和0.3個百分點。
從分類指數看,在構成製造業PMI的5個分類指數中,生產指數、新訂單指數和供應商配送時間指數高於臨界點,原材料庫存指數、從業人員指數低於臨界點。
PMI涵蓋了企業採購、生產、流通等各個環節,包括製造業和非製造業領域。50%是這項指數的榮枯線(或稱:臨界點),高於50%則標誌該指數處於擴張階段,反之,則處於收縮階段。
中國常用兩種製造業PMI指標,分別是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官方製造業PMI和財新製造業PMI。官方PMI和財新PMI的基本編製方法是相同的,都是對企業的採購經理進行月度調查。但官方PMI和財新PMI之間還是存在一些重要的差異,財新PMI更關注中小企業的運營情況。目前財新PMI還未發布。
據路透社8月31日報導,牛津經濟研究院資深經濟專家盧姿蕙(Louise Loo)指出,第三季的經濟增長活動仍有可能上升,尤其考量到即將出臺的刺激經濟措施。
然而中國房地產市場惡化、消費者支出疲軟和信貸增長下滑,導致主要銀行下調今年的增長預測,北京當局設定GDP(國內生產總值)5%左右的年度增長目標很有可能無法實現。
並且,隨著全球經濟持續放緩,政策制定者仍面臨提振內需的壓力。美國、歐洲和其它主要出口市場的利率上升和通貨膨脹仍在抑制對中國商品的需求。
匯豐銀行(HSBC)首席亞洲經濟學家範力民(Frederic Neumann)表示,在全球需求疲軟導致新出口訂單持續收縮的環境下,中國製造商將需要依靠內需來彌補缺口。
仲量聯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龐溟(Bruce Pang)指出,最新數據表明政策措施的加強,正在逐步抵消擾亂中國經濟復甦的短期因素。他並預期隨著政策落地見效及基數效應,9月份的PMI將有機會重返擴張水平。
近幾年,中國經濟不斷下滑,按照經濟學理論,在這種條件下風險事件會變多,企業和居民都會變得更加謹慎,都會努力降低自身負債,即「去槓桿」。日本經濟學家辜朝明曾講過,上世紀九十年代日本企業不肯借貸,而且把企業利潤都用於還債,竭盡全力降低負債規模,盡量「去槓桿」,從而導致日本出現了「資產負債表衰退」。
8月28日,中國《財經》雜誌公司產業報導團隊創建的「財經十一人」發布的文章指出,中國製造業並未呈現出「去槓桿」。相反,中國製造業正經歷著一種「加槓桿式收縮」。
「加槓桿式收縮」是指:如果從營業收入、營業利潤、資產收益率等角度看,很多製造業行業無疑在收縮。但是,這些行業的「淨資產負債率」卻在顯著上升,即「槓桿率」還在上升。
在41個工業大類行業中,有17個行業的槓桿率上升了,而且其中11個行業槓桿率上升了10%以上。皮革毛羽、化學纖維、石油煤炭加工業,這三個行業的槓桿率上升了20%以上。
淨資產下降,負債上升,槓桿率會顯著提高。淨資產減少往往表明行業前景暗淡,企業所有者不願增加投入,部分企業甚至永久退出該行業。
文章認為,這些行業淨資產減少的主要原因不是虧損,因為除了黑色金屬,其它行業的總資產收益率還是正數。那麼淨資產減少最可能的原因是所有者通過分紅等方式落袋為安了。在經濟下行期,有條件的企業應該主動「去槓桿」,從而避免經濟進一步惡化之後,被迫「去槓桿」。被迫「去槓桿」的主要方式之一是破產清算。
文章強調,需要注意一點,經濟最艱難的時期也許還沒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