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衍蘭所繪的中國歷代名人畫像譜中的鄭板橋。(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鄭燮是誰?可能有年輕人不知道他是誰,我如果提示一下,他字克柔,號理庵,可能還有人有疑問。如果我再提他的另外一個「號」,你就會知道我說的是誰了,他的另外一個號叫板橋。他是清朝有名的揚州八怪之一,康熙時的秀才,雍正時的舉人,乾隆時的進士。做的官不大,卻因在遇到災年時,他開倉放糧救濟百姓,卻遭到小人參本(舉報朝廷),他怒而辭官。辭官以後隱居揚州,以賣畫為生,最擅長畫竹。他的籍貫是江蘇省,他做官主要是在山東省,政績顯著,愛民如子,妒惡如仇,深得百姓稱讚。至今民間仍有他的故事在流傳。下面我就說幾個關於他的故事。
(一)救濟窮人
鄭燮在當山東濰縣(今濰坊市)縣令時,有一次他穿著便服,只要一兩個穿便服的隨從,從縣衙到鄉間視察。當他們來到一個農村,見到一家人破舊的門上寫有「二三四五六七八九」,還有一個橫批「又是一年」。他就停了下來,若有所思。隨從就問道:「老爺,您在看什麼?」鄭燮吩咐道:「你們馬上回去,拿些我的衣服和米面來這裡,我要救濟人,要速去速回」。隨從聽命。等他們拿來東西,鄭燮就叫隨從叫門,門一打開,只見是一個白髮蒼蒼衣不遮體的的老農民,鄭燮說明來意,把衣服和米面送老人,隨從告訴說:「這是我們的縣太爺」。老人感激不盡。
事後,隨從問:「老爺,您怎麼知道他家窮啊?」鄭燮解釋說,他的家門上寫著吶,這些數字沒有一,意思就是「無衣」,「三四」就是老三是男的死了,可能上面還有兩個女孩出嫁了,家裡沒有了主要勞動力,「五六」就是屋漏雨,「七八九」,就是被惡霸欺負已久。這些數字就說明瞭,這家人,無衣,兒子排行第三,兒子死了,房屋破舊漏雨,遭惡霸欺負已有一年之久了,實屬可憐,我能幫助他就幫他。
又有一次,鄭燮在縣城私訪,看到一家門上寫有一副對聯,字寫的很俊秀,寫的上聯是:二三四五,下聯是:六七八九。橫批是:南北。於是鄭燮判斷,這家需要幫助,於是他叫門。出來開門的果然是一個窮秀才。進家拉拉家常。他是外省人到山東做官,他從家訪中可以瞭解當地民情。這次私訪,他得知秀才家貧,需要幫助,臨走他給秀才留下銀兩,幫他度過難關,並囑咐他繼續深造,參加科舉。
鄭燮怎麼就能從門聯上判斷這家有個窮秀才呢?原來這上聯中缺少個「一」字,下聯中缺少個「十」字,上下門聯缺少的字,諧音是「衣」和「食」,從整個門聯反映出的意思是「缺衣少食,家裡沒有東西」。
鄭燮這啟蒙知識來源於他的博學。上面這個門聯的原創作者是呂蒙正。在宋朝,宋太宗時的宰相,是呂蒙正。呂蒙正當年沒有做官以前,就是個窮秀才。呂蒙正在家門曾經貼的門聯就是這「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和橫批「南北」。可是他的親戚知道他窮,沒人幫助他,也不和他往來。在他中榜當了高官後,遠親近鄰都來巴結他。他於是在家門上貼出一副新對聯。上聯是「舊時飢荒內親外戚無人雪中送炭」,下聯是「金科僥倖張三李四皆來錦上添花」。橫批「世態炎涼」。
(二)題寫門匾
有一個外縣的土豪劣紳,依仗衙門裡有他的後臺,狡猾奸詐,欺行霸市。但是他又善於偽裝,愛虛榮。他聽說鄭燮的書法有名,就特意拜訪鄭燮,請他給自己寫一門匾。鄭燮就給他寫了「雅聞起敬」四個大字,這個土豪很高興。在製作門匾時,鄭燮囑咐油漆匠,對「雅」、「起」、「敬」三個字,只油漆左邊,對「聞」一字,只油漆「門」字。當這個門匾做好後,土豪就把它固定到門楣上。豈不知,日久天長,這個門匾經過風吹雨打,褪色了,留下的最顯眼的四個字成了「牙門走苟」,諧音就是「衙門走狗」。他不知道這是鄭燮有意戲弄他,鄭燮就是故意讓人知道此人不善。
(三)題聯諷刺府臺
鄭燮在山東範縣做縣令時,萊州黃金府臺孫嘉新派人來請他給寫副門聯。鄭燮知道此人愛搜刮民財巴結上司,但自己不出力。於是提筆給他寫了一副門聯。上聯是「交忠朝廷」,下聯是「因賜百姓」,橫批是「前程金修」。這個府臺(知縣)看了還很滿意。
這副對聯按常規,應該是:「効忠朝廷,恩賜百姓」,上聯中的「効」字,少了一個「力」,下聯中的「恩」字少了一個「心」,意思就變成了「效忠朝廷不出力,是因為他沒有心思給黎民百姓辦事」。古時「効」與「效」發音都是(xiao),二字通用。現在人把漢字簡化了,就用一個效字了。還有上行下效的效字,古時寫做「俲」。
(四)「難得糊塗」
官場是名利權勢鬥爭的是非之地,但是鄭燮為人正直、為官清廉、一塵不染,他是一個親民有德的好官。但是有人會想,他寫的「難得糊塗」為什麼出名哪?是在什麼情況下寫的哪?對此感興趣的讀者,可以看我在2017年寫的《清心寡慾和難得糊塗》一文。此文刊登在該網2017年7月27日的《看文化》和《原創精華》欄目。現在,在這裡我只簡要說幾句。「難得糊塗」這四個字,可以說是鄭燮對自己的人生和為官仕途經驗的總結。寫這幾個字的背景,簡要說,就是他在山東做官時,有一次,他到萊州的雲峰山遊玩,在山上只顧欣賞美景和觀賞文化古蹟,卻忘了時間,到下山時,夜幕已經降臨。他只好在山上找個地方借宿。他來到一個石屋借宿。主人是一個白髮蒼蒼的老者,屋裡陳設典雅,有一大端硯引起他注目。主人請他題字,他就寫了「難得糊塗」四個大字,落款寫的是「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進士」。老人寫了「跋」,落款是「院試第一、鄉試第二、殿試第三」。鄭燮由落款知道此老者是個隱士。鄭燮又寫了一行小字,即:「聰明難、糊塗尤難,由聰明而轉入糊塗更難。放一著(zhao),退一步,當下安心,非圖後來報也」。這裡的「康熙秀才雍正舉人康熙進士」是鄭燮的另一個號,意思是表達他考取功名的艱難歷程。由此可知這「難得糊塗」四個字,也是他面對喧囂人生,炎涼世態,從內心發出來的激憤之詞。
從以上幾個小故事,可知,中國漢字的內涵是相當豐富的。
有人會問,古人為什麼既有姓名,還有「字」和「號」哪?這裡面有什麼講究?因為古人是信神的,相信人有靈魂,也叫元神,人死了,元神不死,可以投胎轉生。人一出生,父親就給取名,名是代表靈魂。中國有名的《嚴氏家訓》說:「名以正體,字以表德」,意思是說人取「名」是為區分彼此,而取「字」是為了表明尊卑。古人到到成年時才取「字」。「字」是對「名」的解釋或對含義的補充。而「號」,只在文人中流行,是文人給自己取的「雅號」。「號」表示志向、興趣、愛好或居住環境等。一般古人稱呼別人時,用「字」不用「名」,以表示尊重,稱自己時,用「名」不用「字」,以表示謙遜。如果寫文章或說事,對第三者的稱呼,「名」、「字」、「號」皆可用。
漢字是神傳文化,中共不但專制獨裁不允許人民有信仰自由,而且還用無神論破壞中國傳統文化,中共把漢字簡化,有些簡化字,就失去了許多原有內涵,而且會造成文化變異。中共末代黨魁,應名是個清華博士生,他卻在作報告讀稿時,經常念錯字或當眾出醜,由此也映出中共的黨文化,對現代中國教育的毒害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