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管打壓和國進民退等問題令民營企業噤若寒蟬。(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看中國2023年11月13日訊】(看中國記者李正鑫綜合報導)民營經濟發展局在發改委內部設立後2個月,11月13日首次在官媒發聲,或更令民營企業頭疼。此前中國領導人習近平聲稱要促進民營經濟發展,但監管打壓和國進民退等問題令民營企業噤若寒蟬。
民營經濟發展局首發聲
據中國官媒《證券時報》11月13日報導,中國國家發改委民營經濟發展局局長魏東表示,民營經濟發展局將圍繞政策、交流、合作、監測、評估、宣傳搭建六大服務平臺,開展促進民營經濟發展政策的預評估,「常態化聽取各方各界對民營經濟發展的所思所盼,及時跟蹤瞭解、統計分析民營經濟發展狀況,確保各項政策取得實效。」
魏東用「至關重要」和「不可或缺」兩個關鍵詞來描述民營經濟,他表示民營經濟既是創業就業的主要領域,也是技術創新的重要主體,還是國家稅收的重要來源,「總之,民營經濟的地位、作用會越來越重要。」
魏東還稱,未來要從制度和法律上,落實平等對待民營企業的要求,「堅持不懈以‘自己人’的思維為廣大民營企業提供優質服務。」
民營經濟更頭疼
9月4日,中國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叢亮在發布會上表示,中央編辦(中共中央機構編製委員會)已經正式批復在發改委設立民營經濟發展局。
叢亮在發布會上稱,「要把經濟社會發展搞上去,就要各方面齊心協力來干,眾人拾柴火焰高。」
從發改委官網上看到,目前發改委內設的機構共有28個。其中,發展戰略和規劃司、體制綜合改革司、區域開放司、地區振興司、創新和高技術產業發展司等11個職能機構都是在2018年國務院機構改革後新設或調整而來的。民營經濟發展局則是2018年後,發改委首次成立的新內設機構。
根據官方文件,民營經濟發展局的主要職責是:跟蹤瞭解和分析研判民營經濟發展狀況,統籌協調、組織擬訂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擬訂促進民間投資發展政策。建立與民營企業的常態化溝通交流機制,協調解決民營經濟發展重大問題,協調支持民營經濟提升國際競爭力。
新設機構引發各界高度關注,也引發擔憂:民營企業會不會又多了一個管理者?民營經濟的頭上有沒有可能再多出幾道「緊箍咒」?
近期「民營經濟31條」、「民間投資17條」等促進民營經濟的政策密集出臺,但民間投資、私(民)營企業利潤等數據表現低迷。
據中國《時代週報》報導,在長期關注民營經濟發展的武漢大學財稅與法律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唐大傑看來,提振民企信心需要一個較長的週期。「根據我近期做的一個小范圍的調研,民企最需要(解決)的前三(問題)是:公平正義的司法環境;允許靈活用工的機制;減稅降費,尤其是社保費。」
經濟學界普遍認為,中國經濟中的民營經濟具有「56789」的地位,即民營經濟貢獻了中國經濟50%的稅收、60%的GDP(國內生產總值)、70%的技術創新成果、80%的城鎮勞動就業,還有90%的企業數量,同時還貢獻了50%以上的工業產出、50%以上的投資、50%以上的進出口總值。
但是,近年民營企業被打壓,阻礙民營經濟發展的問題早已經眾所周知。
曾任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常委、中共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原副主任的楊偉民在6月份的一次公開演講中提到,全國政協曾經做過一次調研,梳理了民營企業面臨的100個問題,這些問題概括起來有七個方面:一是在市場准入方面仍然存在著准入不准營、三重門等隱形壁壘依然存在;二是涉企收費,名目繁多,金融機構對民營企業服務不足;三是融資環境;四是拖欠帳款;五是監督檢查過多;六是政策銜接方面出現新老政策、部門間政策不銜接,政策執行中一刀切、一律關停、全部停產、先停再說等情況;七是產權保護,仍存在侵犯企業和企業家合法權益的情況。
海外智庫「天鈞政經」的研究員任重道指出,中國經濟正在處於衰退當中,能助力經濟增長的外貿出口、投資和消費都呈現普遍萎縮狀態,連中國商務部都承認下半年外貿形勢極為嚴峻。雖然習近平用國有企業控制經濟命脈,但民營企業才是最具有活力、對經濟和財政貢獻最大的。因此,中共才又採取緩和的姿態,要和民營企業家稱兄道弟。
民企要當心 國企有了發展新方向
據中國官媒報導,中國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國資委)副主任袁野日前在「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協同發展項目推介會」發言,稱「歡迎民營企業主動參與國企混改、戰略性重組和專業化整合」,引起各界關注。
袁野表示,截至目前,中央企業已通過外參股投資超過1.3萬戶民營企業,是國企和民企資本合作的重要進展。他又表示兩者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希望能進一步深化資本融通,歡迎民營企業主動參與國企混改。
此前國資委推行了國企改革三年行動,國企混改的案例多以國企找民企合作,例如,中國聯通與騰訊、上海移動與京東的合作等,均與這次官方歡迎民企主動不同。
國企混改的全稱是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就是允許更多的國有經濟和其它所有制經濟發展為混合所有制經濟,例如,將非國有資本進入到國有企業或者在非國有企業中引入國有資本,以及建立混合所有制企業。
分析人士均表示不看好
值得注意的是,國企混改多數都是聚焦在解決困難國企的脫困問題,當然也有將其優質資源拿出來和非國有資本進行融合的,雙方資本的融合可以實現優勢互補,進而更好的促進企業的發展,實現國有資本和非國有資本的共贏。而隨著混改之後企業基本面的改變,會使得上市公司的股價上漲。
據自由亞洲電臺11月11日報導,香港中文大學商學院亞太工商研究所名譽教研學人李兆波表示,這次官方邀民企主動參與國企混改也是一個實驗。「之前提出的共同富裕、國進民退,之後說重視國企發展,現在強調民企,均是在做實驗.....以共同富裕為例子,剛提出時如火如荼,現在卻已靜下來,顯示做這種實驗有利有弊,也要付出一定的代價,如果最終發現此路不通,對經濟發展會有影響。」
經濟學者司令表示,國資委此舉名義上共同發展,實質仍是「國進民退」改頭換面的做法。是當局在已經無力繼續支持國企發展的情況下,借國企混改徵召民間資本來支持國企。均是國企把民企的生機和活力吞食,徵召民間資本支持國企。「現在的這波操作說白了,就是針對民企.....就可以把這部分錢據為國有,民企就變成了一個犧牲品。」
關注中國經濟發展的時事評論員方原則表示,國企和民企從運作概念至資源配置,均存在矛盾。主要是民企吃虧,相信這次也是同樣的結果。讓民營企業持續性的資本投入,而且民企不能控股。在這樣的情況下,一旦發生糾紛,民營企業的財產就被國企吞食,本質上就是一次改頭換面的國進民退。在權力不對等的情況下,官方提出參與混改的要求,如果民企不願意配合,有可能也會變成官方打壓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