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美國總統拜登宣佈成立白宮強化供應鏈韌性委員會。(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看中國2023年11月27日訊】(看中國記者李正鑫綜合報導)歐美國家紛紛表明「去風險」以減少對中國供應鏈的依賴,對中國經濟也產生衝擊,對此,中國將舉辦首屆國際供應鏈博覽會。11月27日,美國總統拜登宣佈成立白宮強化供應鏈韌性委員會。
白宮強化供應鏈韌性委員會成立
美國總統拜登11月27日宣佈成立「白宮強化供應鏈韌性委員會」(White House Council on Supply Chain Resilience),由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與國家經濟顧問萊爾•佈雷納德(Lael Brainard)擔任共同主席,成員包括聯邦政府當中負責農業、商務、國防、能源、運輸、情報等各部及委員會之負責人,以及美國國務卿與美國貿易代表。
白宮強化供應鏈韌性委員會將於2024年12月31日之前進行首次四年一度的供應鏈審查,並將定期更新攸關美國國家安全與經濟安全之關鍵產業、部門與商品的定義及標準。在公布標準後,委員會將每年應用該標準進行審查,並酌情更新關鍵部門清單。
據美國之音11月27日報導,白宮官員說,包括醫藥、半導體等關鍵供應鏈,都要避免地緣政治的風險。中國是美國醫藥商品主要來源之一,臺灣則佔世界半導體生產大多數的份額。
拜登同時宣布近30項新措施來增強對美國經濟與國家安全扮演關鍵角色的供應鏈,來協助美國人能獲其所需,為企業提供可靠成果,增強美國農業與糧食系統,並支持美國國內高薪的工會工作。
白宮經濟顧問佈雷納德直言,這些措施將「加強美國供應鏈並降低美國家庭的成本」。
據悉,拜登將根據《國防生產法》擴大衛生與公共服務部(HHS)的權力,投資3500 萬美元用於無菌注射藥物關鍵原材料在美國國內生產,並將指定一名新的供應鏈彈性和短缺協調員,來緩解美國的藥物短缺問題。
而美國國防部將發布一份藥品供應鏈韌度的新報告,同時國土安全部將啟動一個新的供應鏈彈性中心,併進行紙上演練,來測試關鍵跨境供應鏈的韌度。
佈雷納德說,近期的優先事項將包括解決美國港口內部威脅和漏洞造成的供應鏈風險。商務部將推出第一個供應鏈中心,整合行業專業知識與數據分析,開發創新的供應鏈風險評估工具。國土安全部和商務部將合作加強半導體供應鏈,併進一步實踐《晶元和科學法案》(The CHIPs Act)。
根據智庫大西洋理事會2023年4月的報告,中國一直是美國藥廠主要的供應鏈,如從2020年以來,美國進口的中國醫藥資源,包括藥品、疫苗、血液、有機培養物、繃帶、器官等,增長了485%。2020年進口自中國的醫藥總值為21億美元,2022年激增到103億美元。
當被問起拜登政府是否考慮將藥品原料供應鏈,從中國移到印度等地區時,一位拜登政府不具名資深官員回應,在藥品供應鏈以及半導體供應鏈方面,美國的確考慮「地緣政治、經濟與氣候衝擊的風險」,拜登政府認知到「僅在一個地區過度集中可能會成為一個問題」。因此拜登政府要實踐關鍵商品供應鏈的多元化,「與國內合作夥伴、國際合作夥伴和盟友進行戰略合作」。
在白宮公布的新措施當中,美國將與盟友與夥伴們在關鍵供應鏈上合作,包括與歐盟建立「半導體供應鏈阻斷早期預警系統」;與日本、韓國一起,啟動早期預警系統,開始列出如關鍵礦物、可充電電池等優先商品和原料;與澳大利亞、加拿大、歐盟、日本與英國及世界衛生組織合作解決藥物管缺;也將通過包括「印太經濟框架繁榮供應鏈協議」(Indo-Pacific Economic Framework for Prosperity (IPEF) Supply Chain Agreement)等國際協定與組織來實踐供應鏈安全性。
美國財政部長耶倫(Janet Yellen)10月3日表示,美國已經在關鍵供應鏈上過度依賴中國,尤其是在清潔能源產品方面,因此需要拓寬供應來源。
據路透社報導,耶倫在華盛頓舉行的《財富》雜誌首席執行官活動上發表講話,重申了她長期以來的觀點,即美國不想在經濟上與中國脫鉤。
耶倫說,她並不是產業政策的「堅定信奉者」,但在其它國家通過大規模補貼建立半導體產業時,美國已經袖手旁觀太久了。
耶倫表示,如果沒有自己強大的半導體行業,美國將面臨國家安全擔憂,並補充說去年的《晶元和科學法》將有助於扭轉這一趨勢。
耶倫說:「如果我們認為出於所有實際目的放棄半導體製造對美國來說是明智的戰略,那我們就是在自欺欺人」。
中國將舉辦首屆國際供應鏈博覽會 被指挽救紅色供應鏈
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中國貿促會)網站發布的信息顯示,中國將舉辦首屆中國國際供應鏈促進博覽會(以下簡稱「鏈博會」),這是世界上第一個以供應鏈為主題的國家級展會。
首屆鏈博會以「鏈接世界 共創未來」為主題,將於11月28日至12月2日在北京舉辦。
中共黨報《人民日報》海外版也報導稱,鏈博會將縱向展示各鏈條各環節先進技術產品和未來發展趨勢,橫向展示金融、物流和平台企業等服務。參展的重要企業包括53家世界500強企業、57家中國500強企業。首屆鏈博會由中國貿促會主辦,中國貿促會所屬中國國際展覽中心集團有限公司承辦。
中國貿促會副會長張少剛介紹,博覽會現場將設置智能汽車鏈、綠色農業鏈、清潔能源鏈、數字科技鏈、健康生活鏈等5大鏈條和供應鏈服務展區,預計有逾500家中外企業和機構參展,展示各鏈條上、中、下游關鍵環節的新技術、新產品、新服務。
另據《中國經營報》報導,此次博覽會可看到很多中亞地區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商人,這些國家多處於國際供應鏈的上游,提供原材料、供應初級產品。
臺灣的國防安全研究院國家安全研究所所長瀋明室接受自由亞洲電臺採訪指出,中國是被動試圖重組供應鏈。「美國科技制裁、經貿制裁之後,很多國家慢慢脫離了整個原來涵括中國在內的全球供應鏈。中國為促進經濟發展,希望過去在供應鏈體系的外國廠商能回到中國大陸來,因為紅色供應鏈被排除、制裁,為恢復全球供應鏈實際運作、提振中國經濟發展。」
但是,瀋明室指出,美企要在中國重新布局會面臨兩大問題,一是在美國制裁政策下,美商能不能回到中國?再者,中國對私營企業的管理政策沒有改變下,回到中國重新建構一個紅色供應鏈能得到什麼好處?
臺灣經濟研究院產經資料庫分析師邱昰芳接受自由亞洲電臺採訪分析,即便中國在政策上想推動供應鏈重組,但有一定程度的壓力,能談的相對有限。可預期中方最重要是想彰顯中國有龐大內需市場,希望透過內需吸引外資持續投資。
中國工信部前部長苗圩近日就提到,全球供應鏈日趨呈現出「區域化、當地語系化、短鏈化」趨勢。他認為,供應鏈演變會遵循「靠近產地」、「靠近市場」布局,不會以某些國家、某些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