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圖片來源: Adobe stock)
「冬至」,又稱「冬節」,意思是「冬至的節日」;我年紀小的時候,聽過有些大人叫「冬至」做「亞歲」,「亞」是「亞軍」的「亞」,「歲」是「年歲」的「歲」,是「年」的意思,「亞歲」就是重要性僅次於黃曆新年的節日,可見「冬至」在中國人的心目中佔有一個重要的地位,甚至有些中國人說「冬至大過年」,更見到「冬至」的重要性。
「冬至」亦是中國傳統二十四節氣之一,是一個唯一以節氣命名的節日,亦都是中國傳統「二十四節氣」的最後一個。「冬至」當日是一年中白晝最短、夜間最長的一日,與「夏至」相對,「夏至」當日是一年中白晝最長、夜間最短的一日。在北半球,「冬至」一般都在每年的西曆12月21日或12月22日,今年是在12月22日(星期五)。
一、二十四節氣
黃道
中國的華夏祖先觀察太陽的位置,將太陽週年運動軌跡,又稱黃道,即是太陽運行的軌道,當時人認為太陽是圍繞地球轉動的,太陽運動的軌跡重複的時候就是一年,再將一年分為廿四個等份,每一等份為一個「節氣」,統稱「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週年運動而計算和實踐出來的一套曆法,至今已廣泛運用在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裏。
土圭
早在春秋戰國時代,當時的人們用「土圭」去測「日影」確定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並根據一年內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所引起的地面氣候的變化,將全年平分為二十四等份,並按照每個等份的特性起名,由此得出「二十四節氣」。
現代天文學
用現代天文學去演繹:夏至大概是太陽直射北迴歸線上,所以是北半球最炎熱、日間時間最長、晚間時間最短的一日;冬至大概是太陽直射南迴歸線上,是北半球最寒冷、日間時間最短、晚間時間最長的一日;春分和秋分大概是太陽直射北迴歸線和南迴歸線的中間,所以一日的日夜時間長短都一樣。
天文學以春分、夏至、秋分及冬至為四個主要季節的座標。根據這些指標,氣象學畫分每年的西曆三、四、五月是春季、六、七、八月是夏季、九、十、十一月是秋季、十二、一、二月是冬季。
實踐
前人根據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準確地確定了「二十四節氣」的具體時間,「二十四節氣」的命名都是根據季節和氣候的變化、農耕的規劃和大自然的生態對氣候的反應,以便人民在生活上和農夫在耕耘上作出適當的反應。
四季
一年有四季,每季有三個月,每個月有兩個節氣,每個節氣相隔約15天。春季共有6個節氣,包括: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和穀雨;夏季共有6個節氣,包括:立夏、小滿、芒(粵音「忙」)種、夏至、小暑和大暑;秋季也是共有6個節氣,包括: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冬季亦都是有6個節氣,包括: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一年就共有24個節氣。有了這二十四個節氣,四季的月份就可以釐定出來,就是:春季在每年黃曆的一月、二月和三月,夏季在四月、五月和六月,秋季在七月、八月和九月,冬季在十月、十一和十二月。
二、二十四節氣發展
華夏祖先
中國古代華夏祖先利用「土圭」來測地上的日影的方向和長度。「土圭」是古時一個簡單的天文儀器,製造方法十分簡單,是在地上插一支竹竿,然後在地上畫下一些刻度作為量度的記號,當陽光照射竹竿,在地上會留下影子的長度和方向,從中記錄和計算時間和氣候的變化。記得我以前在中學科學堂也做過類似的實驗。
古代華夏的祖先他們發現:每年有一日的日影最長,定為「日長至」,即是後來所稱的「冬至」;每年有一日的日影最短,定為「日短至」,即是後來所稱的「夏至」;在「冬至」和「夏至」之間各有一日的日夜時間長短一樣,即是後來所稱的「春分」和「秋分」。
商周
到了商朝,他們就將前人發現的四個日子,配合天氣的變化,編定了四個節氣,即是「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於是春、夏、秋、冬四季的觀念基本上形成。
到了周朝,當時的人將天氣與大自然的現象配合起來,形成八個節氣。
秦漢
到秦漢年間,當時的人又將天氣與大自然的現象和農耕、人民生活方式配合起來,形成二十四節氣。公元前104年,由西漢鄧平等人制定的《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為曆法的一部分,確立了「二十四節氣」在氣象、天文的地位。
三、冬節習俗
冬至一陽生
冬至,又稱「冬節」,在「二十四節氣」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古人認爲:過了冬至,日間的時間一日比一日長,而夜晚的時間又漸漸縮短,所以古時有「冬至一陽生」的說法,意思是說:從冬至那一天開始,陽氣就會慢慢回升,主要因為日間的時間長了,接受到陽光照射的機會多了,冬至又是一個節氣循環的開始,一年的終結,也算是一個吉日,應該慶祝一番。
周朝
早在周朝,在冬至會舉行國家祭典來敬神、祭天,希望得到神靈的庇護,也祈求未來一年國泰民安。
漢朝
到了漢朝,除了舉行國家祭典來敬神、祭天之外,各文武百官、外族的士臣都要上朝朝拜皇帝。在漢朝,冬至亦成為了民間的節日,除了敬神、祭天之外,還須祭祖、敬老、尊師。離家的要回鄉、回家拜祭神靈、祖先;後生的要向在生的父母叔伯、爺爺嫲嫲、公公婆婆、曾祖父母等長輩敬禮、請安;做學生的要到老師、師傅家中拜候老師、師母。自始,冬至就成為了一個民間節日,叫「冬節」,而且定為假期。
清朝
到了清朝,宮廷的敬神、祭天、朝拜儀式更複雜、隆重,視為國家大典。之後,民間有所謂「冬至大過年」、或者講「肥冬瘦年」,可見冬至真是一個非常受人重視的節日。那天,大大小小都要回家敬老、祭天、祭祖,希望得到神靈和祖宗庇佑,也祈求未來一年家宅平安、事事順境;然後一起吃晚飯,聚首一堂,亦是一個一家人慶賀團圓的大好日子,也是促使中國人的宗親、宗族的關係得以延續的其中之一的因素。
現今
香港人「過冬節」叫做「做冬」,名稱雖然有了,但是對「冬至」這個節日已漸趨冷淡,對冬至這個節日的目的已一知半解,還好,有些家庭一家大細還會坐下來一起吃一頓晚飯。
我希望在海外的華人,在這一天,一家大小、或者一個宗親、宗族的人能聚首一堂,一齊吃一頓晚飯,分享一下宗族的歷史和中國的文化,使在海外的華人能團結一起,做一個懂中國文化的中國人,將中國文化一代代承傳下去。
因為要祭祖、祭神和慶祝節日,有經濟能力的家庭,當晚的飯餸通常都極其豐富,大魚大肉在所難免,除此之外,吃餃子、餛飩和包子是北方人的習俗,寓意豐衣足食;南方人就吃湯丸、糯米糍,寓意團團圓圓;吃長壽麵,象徵孩子快高長大、成人長命百歲。以上都是比較普遍的應節食品,大家不妨參考一下。
四、傳統智慧
我年輕的時候,當時媽媽還在世,到了冬至,就聽到她說:「過幾日做冬,冬至大過年,你們全部都要返家吃飯呀!」就是有她這類記掛傳統觀念的人,中國人的一些文化才得以繼往開來;我又聽到她說「乾冬濕年」,即是說:若果冬至不下雨,黃曆新年就一定下雨;我又曾經聽到她說「冬至唔凍,過年凍,記得穿著多件衫呀!」即是說:若果冬至當天的天氣不凍,過黃曆新年就一定會凍。媽媽講的時候好像順口開河,到時候又發覺幾靈驗,後來才知道那些說話是中國古人幾千年來累積的智慧。
五、生命智慧
本文的生命智慧就是:「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人遭難、遭災、遭變、遭厄、遭罪是磨練,不經磨練,不能鍛鍊成為真金,經歷冬寒之後,像松柏一樣不凋謝,才能嘗到春天的生機。
六、小結
願祝各位能夠做一位可以經歷冬寒、排除假惡鬥思想,像松柏一樣堅忍的中國人!
来源:看中國投稿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