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凱的傳奇人生(圖)

作者:丁中江 發表:2024-02-10 09:0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2個留言 列印 特大

袁世凱駐朝時期標準照
袁世凱駐朝時期標準照。(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袁世凱是河南省陳州府項城縣人,名世凱,字慰亭,別號容庵。他出生於清咸豐九年(1859年)八月廿日。出世的地方是項城縣北的張營。因有捻軍,袁家遂徙居張營東廿里,築寨聚處,稱為袁寨。袁家在陳州府是一個世家,他的父親袁保中(字受臣)在地方上位列鉅紳,剿辦捻軍期間,籌辦團防,平捻有力;袁的叔父是袁保慶(字篤臣)一向追隨世凱的叔祖袁甲三。袁甲三是淮軍中剿平捻軍最有功勳的名將,最後官拜總督。袁保慶隨袁甲三轉戰皖豫兩省,頗著功績。

袁世凱排行第三,他的父親因為自己兄弟袁保慶征戰在外,年已四十還沒有兒子,而自己卻子女很多,因此便把袁世凱過繼給袁保慶,為其養子。

袁世凱過繼到叔父家以後,頗獲寵愛。他天性聰慧、好強、有決斷,六歲啟蒙,他的啟蒙老師也姓袁,是個不第秀才,名叫袁執中,也是袁保中的遠房族弟。袁讀書寫字雖然悟性很高,卻極不用功。

同治五年(1867年)袁保慶在山東做道員,袁時年八歲,也隨養父一塊到山東,袁保慶替他請了一位老師王志清為他課讀。過了兩年,袁保慶由山東調到江蘇,袁亦隨同前往。同治八年(1870年)袁保慶由揚州調到江寧(即南京),這時袁世凱生父袁保中夫婦和他的長兄世敦(字厚甫)、次兄世廉(字清泉)都遷到南京來同住。保中和保慶倆兄弟對袁都很溺愛,所以他雖和兩個哥哥一塊讀書,卻極不用功,時常逃學,這時他不過十二三歲,善騎悍馬。業師曲沼頗擅武藝,教以拳術,袁便以馳馬試劍為樂。同治十二年(1874年)五月袁保慶卒於江南鹽巡道任內,他生前好友劉銘傳、吳長慶來給他治喪,並把袁送回原籍項城。

過了一年,袁的堂叔袁保恆回家,見袁遊手好閒,無所事事,就命他和二哥世廉一同赴北京,受業於堂叔袁保齡。光緒元年(1875年)八月袁生父去世,這時袁保恆任戶部左侍郎,對袁的管教更嚴。第二年秋天,袁返項城應鄉試落第,他的生母劉氏和嗣母朱氏給他娶了一位于家的小姐為妻,袁這年是18歲。婚後再到北京,隨袁保恆堂叔到河南賑災,因嗣母朱氏病重趕返項城,而袁保恆則在開封任內病故。光緒四年(1878年)十二月袁妻于氏臨盆生了長子克定於陳州。

袁習制藝不守繩墨,他喜讀周犢山文,但又不肯卒讀,僅摘取周文中豪邁不羈之句,朗朗成誦。對於引經據典,也不求甚解。所以他所作的八股文,表面上似能模仿周文的皮毛,而蠻橫無理,則又不失袁本人野性難馴的本色。他的老師王雁臣曾命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要他撰寫一篇八股文。及呈卷,則所作之文,前後多不成句讀,惟其中有二小段妙句,可資奇文共賞。句云「東西兩洋,歐亞兩洲,隻手擎之不為重。吾將舉天下之土,席捲囊括於座下,而不毛者,猶將深入。堯舜假仁,湯武假義,此心薄之而不為;吾將強天下之人,拜手稽首於闕下,有不從者,殺之無赦」!王老師看完這篇文章,為之咋舌不已。

袁亦喜作詩,但不諳平仄,不講對仗,所賦律絕,多不合體裁;惟桀驁不馴的氣概,則躍然紙上,流露無遺。嘗作感事詩七絕一首:「眼前龍虎鬥不了,殺氣直上干雲霄;我欲向天張巨口,一口吞盡胡天驕!」又有登雨花臺所作七律一首,題為《懷古》:「我今獨上雨花臺,萬古英雄付劫灰;謂是孫策破劉處,相傳梅鍋屯兵來。大江滾滾向東去,寸心鬱郁何時開;只等毛羽一豐滿,飛下九天拯鴻哀」。詩以言志,可以看出他的懷抱。

袁自幼好大言,歸裡守制時,有空即泛覽兵書,雖不能通曉其意,但對客談兵,每侃侃無作色。他曾經對一位老朋友說:「過去我好奮匹夫之勇,現在學了萬人之敵,才知道好勇鬥狠,實在沒有什麼用處。三軍不可奪帥,我手上如果能夠掌握十萬精兵,便可橫行天下。」他的書房中擺滿了六韜三略,陰符,兵經新舊各版,蒐羅頗富。當時同縣有湯侍郎公子名叫曲池的,有周郎癖,對宋元以來的曲本,廣加蒐集,無一不備。因此,鄉人把這兩位名公子稱為「湯曲痴」與「袁書獃」取其同音,以資嘲笑。

徐世昌未仕時,當過塾師,曾在洛陽、安陽、扶溝、淮寧等縣衙辦理文案諸務。光緒五年(1877年)館於陳州李氏(署淮寧縣事李覲侯。淮寧今淮陽,清代為陳州府首縣),與袁訂文,袁年十九,徐廿五,兩人交稱莫逆,時相過往。徐欲入京應試,因阮囊羞澀,無法啟程,袁素輕財尚俠,且自命和徐是道義之交,於是到處張羅,替他籌到一筆資金,以壯其行色。徐晉京,果然一試而酬。及袁返里後,和他音問漸疏。數年後,徐探知袁蟄居故里,便寫信勸他出外謀事,為進身之計。袁經老友一番勸告,心為之動,乃籌妥川資,並攜帶家中僅有的細軟古玩,遄赴上海,打算叩訪當時以同知官上海水利廳的王雁臣老師。這時滬上青樓中有一名妓叫做呂商英的,三年前曾下嫁某鉅賈,以不見容於大婦,遂下堂重操舊業。雖年近花信,而秀麗依然。世凱偶於座上遇見,驚為天人。商英善琵琶,袁亦精此技,引為知音,遂成入幕之賓,晨昏顛倒,樂不思蜀。他贈商英一對聯句云「商婦飄零,一曲琵琶知己少;英雄落魄,百年歲月感懷多」。

不久他所攜帶旅費,都做了纏頭之資,當年混跡金陵困頓旅途的苦況,又重現於目前,不過,這次和上次不同的,離家時還帶些古董可以變賣,或可濟燃眉之急。於是找出兩個鼻煙壺,為其叔祖袁甲三之遺物。壺各長三寸,口徑半寸,質瑪瑙,色甚鮮明,中現龍鳳花紋,價值2000餘金,托一位嫖友把這一對瑪瑙鼻煙壺轉押上海陸巡道,得500金。事有湊巧,這位陸巡道是王雁臣的親戚,陸便把這對鼻煙壺給王雁臣看。王一看,便認出這是袁家的寶物,追問何以會落到陸的手中。陸將經過說給王聽,王始知袁已到滬月餘,因流連平康對他避不見面,現在床頭金盡,竟押售祖物度日,急急派人把袁找來,嚴加責備。袁被王老師嚴詞責問,不禁潸然淚下,自怨自艾,縷述艱窘,王深知這門生才有餘而德不足,遂於言詞中,加以刺激,促其反省。允其暫住,袁在窘迫中獲得安身之所,自感萬幸。從此刻苦奮勵,閉戶讀書,每日學作楷書與筆札,歷時兩月,足不出戶。王雁臣每出入,嘗暗中窺袁動態,見其奮勉攻讀,一洗從前惡習,並察閱他所作的筆札亦漸流暢達意,便欣然出資為袁贖回二瑪瑙壺。

陳壽撰《三國誌》,描繪曹操幼年生活和嗜好,細膩而生動,後來羅貫中藉此發揮,千古而下,把曹孟德塑造成歷史上最特出的姦雄。那段故事是說曹操童年時曾向一位有知人之術、會品評人物的許劭請教自己的未來,許劭說他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姦雄」,曹操聞之大喜而去。由此可見曹操童年時即以姦雄自許。袁世凱也是一樣,他19歲時曾在陳州府城隍廟前找一位很出名的相命先生看相,這位江湖術士大約70多歲,招牌叫「瞿然驚神算」。這位先生對袁端詳很久,用極端嚴肅的口吻說:「公子天庭廣闊,來自富貴之家,少年英發,出人頭地,中年位躋公卿,50歲微有挫折,但正是以退為進,禍為福倚,此後有七年大運貴不可言。」袁辭出後,瞿然驚望著他的背影說:「此子不同凡人,如宿命論定,乃亂世之梟雄。」那時陳州有一位翰林學士段晴川,知人論世。有獨見之明,凡經他品題之人,莫不聲譽噪起。袁也曾往謁,段學士認為袁的功業將凌駕其叔祖袁甲三之上,但才氣有餘而制藝不足。

袁在家鄉時間不多,因此一直沒有好好讀書,他的愛好是飲酒和馳馬,每飲酒必豪飲數鬥,騎馬則馳騁郊原。當時陳州府的太守吳重熹,也是袁的父執,常常勸戒袁,但袁並不接受。

袁世凱早年受堂叔袁保恆督教最嚴,袁也最畏敬袁保恆,所以在他隨袁保恆在北京讀書那三年,最為馴順,書也讀得很多。袁保恆認為袁思慮太多,防患太深,遇大事必須當機立斷。這些提示,對袁世凱後來任事決斷有很大影響。因為,在袁來說,他的親生父親和他接近太少,嗣父則過於溺愛他,對他有深厚教誨的,則是在他親父和嗣父都已去世後,認真管他的堂叔袁保恆。

袁保恆病歿於河南開封任內,第二年清廷把袁保恆的捐款移獎袁世凱。清朝盛行捐官,袁世凱因不善制藝,鄉試落第,得到叔父的餘蔭,為中書科中書。他並不把這個捐官放在眼裡,不過他自己是個落第書生,叔父已死,沒有人督教他了,這時他把所有的詩文和書籍都用一把火燒掉,自己對自己說:「大丈夫志在四方,豈能鬱郁久困在筆硯之間以自誤歲月?」

他的「四方之志」並未落空,光緒六年(1880年)冬天,慶軍統領吳長慶督辦山東海防,王雁臣向吳推薦袁世凱,吳長慶就調他到山東軍營中。



来源:北洋軍閥史話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