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9日,北京(圖片來源:Kevin Frayer/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4年2月11日訊】標題裡的「憤怒」,是真正的憤怒,是生而為人應有的思維模式,而不是色厲內荏或胡攪蠻纏。
真正的憤怒是什麼呢?是洞悉社會本質,穿越歷史迷霧,對世界真正充滿愛與悲憫,對普通人的命運真正關切,對社會不公依然有痛感,即使這不公並非發生在自己身上。如果是跑到商場裡到處威脅商家騙流量,或是看到任何新聞都怒火衝天,認為一切都是外敵的陰謀,這些就不是「憤怒」,僅僅是愚蠢,而且是一種極度孱弱的愚蠢。
只有保持敏銳和憤怒,才能讓人真正穿越這樣的週期。在過去這些年裡,許多人都發現了經驗的失效。比如他們認為房價會一直漲,認為自己身處的行業如日中天,認為許多事情並不會發生,但最終追悔莫及。預判失誤是因為缺少了敏銳,也忘記了憤怒,在適應中逐漸麻木。
在朋友圈裡,許多朋友都感到了這個冬天的冷意。有人中年危機,面對著失業和高額房貸,有人困在原地,在繁重工作和孩子的教育內卷中逐漸佝僂沉默,有人在理財中被一次次劫掠,有人的企業走到盡頭,有人因是否回家過年而猶疑……
這種肉眼可見的蕭索,也有許多人是看不到的。
「看不到」分很多種,有人是故意選擇無視,也有人是真心看不到。前者當然是壞,後者則是愚蠢。
愚蠢的人很多,他們有許多常見觀點,看起來無懈可擊,結果卻被現實教育。比如有人認為地域發展不平衡,有些地方確實不夠清明、辦事效率確實有些低,但自己生活在珠三角長三角這種地方,是肯定不需要擔心的;有人認為經濟再怎麼波動,受影響的都是那些不努力的人,自己這種能夠考公上岸的,或者出身體制內家庭的,完全不需要擔心;有人見到社會陰暗面,認為那都是個別現象,鳴不平的人都是唯恐天下不亂,媒體更是別有用心,直到自己遭遇不公,才哭著喊著到處求救;有人認為那些上綱上線只是個體行為,大多數人是清醒的,卻不知道太陽底下從無新鮮事……
這種一葉障目、毫無邏輯的愚蠢配上「正能量」,效果更是可以直接拉滿。
有些正能量,認為大家明明都過得很好,人不應該被負面情緒矇蔽,卻永遠看不到那些人間悲苦。有些正能量,動輒阿諛官員「有魄力」,卻不知道在這個社會上,權力的「魄力」總與「代價」相伴,誰也不應該隨隨便便成為那個「代價」。有些正能量,只要自己小日子還過得去,就覺得自己可以代表所有人……
還有一些正能量純粹是被洗腦後的麻木,動不動就讓自己放下,逼別人放下,認為所有的抱怨、挑剔和悲傷都是「負能量」。
關於這種心理,多年前流行的一篇雞湯文洗了不少人的腦,它名為《你是一切的根源》。文章主題就是「別左顧右看,拿鏡子照照自己,你才是一切的罪魁禍首」。
文中寫道,「讓你煩惱的人,是來幫你的人;讓你討厭的人,恰恰是你人生的大菩薩」,因為「他們都是你自己的不同側面,都是另一個你自己。」這些話其實全無邏輯,比如我出門買東西被小販騙,他是專門跑來幫我的,我看新聞時無比痛恨一個殺人犯,他又變成了我人生中的大菩薩。
文章又說:「你變了,一切就都變了。你的世界是由你創造出來的。你的一切都是你創造出來的。你是陽光,你的世界充滿陽光;你是愛,你就生活在愛的氛圍裡;你是快樂,你就是在笑聲裡。同樣的,你每天抱怨、挑剔、指責、怨恨,你就生活在地獄裡。」
你看,活得多憋屈,每日苦苦把根留住。其實這段話的另一個版本在網路上也很流行,叫做「你心裏是什麼,眼裡就是什麼」,這句話一般用於吵架,「什麼?你說我不好?那是你心理陰暗!」簡直就是耍賴大殺器。
用「陽光」與「愛」抹殺是非觀念,麻醉自己,是雞湯文最常用的手段。但這種說法在邏輯上不堪一擊。因為我充滿陽光,這個世界的陰暗一面仍然存在。我充滿了愛,不代表別人就會愛我,我諂媚權力,不等於權力就會善待普通人。即使我不抱怨、不挑剔、不指責、不怨恨,也不代表著現世安穩。反而是挑剔和指責,往往可以督促這個社會變得更好。
歷史上那些生活在地獄時代的人們,他們的痛苦並不是因抱怨、挑剔、指責和怨恨而生。不抱怨不挑剔不指責和不怨恨,也沒有改變他們的命運。
人類歷史之所以前行,恰恰是基於各種不滿。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才讓各種制度逐步完善,各種發明漸次誕生。在現實中,一個國家的民眾能夠基於常識和邏輯對權力進行各種挑剔,才是社會文明的象徵。反過來,如果一個社會,人們不敢對權力提出任何批評,卻動不動就對普通人上綱上線,那意味著極度危險。
大的不說,即使是商家服務態度這樣的生活細節,都是在不滿和批評中逐步改進的。
有一位臺灣作家曾經在書中提到一件小事,柏林牆尚未倒塌時,她在德國旅行,跑到位於東柏林的電視塔餐廳吃飯。東德服務員學著西德服務業的樣子,笑容可掬地過來問「菜好吃嗎」,她老實回答「有點咸」,對方立刻大怒,說「嫌不好吃為什麼不自己回家做?」
你看,在那個人們噤若寒蟬、在教育方面不尊重邏輯與常識的東德社會,普通人即使對服務員提出「菜不好吃」的意見,也會被「你行你上」的無邏輯思維教育。更可笑的是,在現實中、在網路上,你身邊有多少人依然是這種「你行你上」的思維?
大導演胡金銓年輕時在北京生活,經常流連於琉璃廠。他說民國時期琉璃廠最出名的紙店是榮寶齋,店裡夥計極為客氣,哪怕你在店裡呆倆小時啥也不買,夥計還是笑臉相迎。如果是熟客,夥計還會敬茶遞煙。文革後,胡金銓重返大陸,回北京探親,重訪早已公私合營的榮寶齋,才逛了一陣子,營業員看他不像是買東西的,立馬開始擺臉色。
許多動不動就懷念過去的人不知道,當年去國營商店買個東西,基本就是跑去受營業員的氣。原因很簡單,公家單位,營業員干多干少一個樣,而且掌握著那微末的權力,他們就是可以凌駕於顧客之上。沒人敢給他們提意見,因為可能會招來禍事。
作家阿城曾經寫道,1986年的時候,他家附近有家飯館,牆上貼了張告示,寫著「本店不打罵顧客」。這並不是孤例,上世紀80年代,不少城市都逐漸開始對服務業提出標準,但標準之低,如今的人很難想像,要求服務員不打罵顧客就是非常普遍的一條,可見當時的服務業已經糟糕到何等地步。
正是商品經濟的發展、顧客的挑剔,才讓服務業慢慢進步。某些人鼓吹的「忍耐」「放下」,對社會進步可以說一點用也沒有。或者是,鼓吹這些東西的人都是騙子,他們最希望的是別人都麻木忍耐,在不公面前噤若寒蟬,自己就可以從中取利。
自古以來,中國社會就始終面對一個問題:講社會的時候多,講個人的時候少。個體情緒總被社會情緒或者權力情緒裹挾,用來表達個人真實情感和痛苦的話語十分匱乏,渠道更是有限。這就製造了巨大的壓抑,正常的人性和情感無法得到表達。
在現實中,人們多多少少都有委屈。生活的艱難、工作的壓力、育兒的內卷……大多數人在面對各種委屈和不公時,只能選擇所謂的「適應」與「正能量」,這顯然是扭曲的。
對於個體來說,虛偽的「正能量」更是沒有任何意義。時刻保持敏銳,對未來有所判斷,時刻保持憤怒,對自身和社會有所要求,是唯一的自救之道。
願所有朋友們都保持著這樣的敏銳與憤怒,而且坐言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