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地震後,天王星大樓傾斜,引發媒體關注。(圖片來源:中央社)
【看中國2024年4月7日訊】(看中國記者李佳琪綜合報導)臺灣花蓮外海3日發生7.2級強震,但這次地震造成的建築損害和人員傷亡大大低於25年前的921大地震,引發國際媒體高度關注,並將其歸因於臺灣多年來對建築抗震標準的重視。這也引發不少網友對中國大陸建築抗震標準和質量的關心和討論。
中央社報導,臺灣中央災害應變中心7日上午召開第13次工作會報,至上午8時止,花蓮地震釀6人失聯、13人死亡、344人留置、1133人受傷。
中央災害應變中心統計至6日下午5時止,花蓮地震造成民間及公共設施災損共新台幣6878萬元,集中在花蓮縣,民間設施以漁業設施受損最嚴重,災損約4179萬元,公共設施也是漁業設施受損約1398萬元。
雖然這兩天餘震不斷,失蹤人員還在搜救中,但災損程度相對有限,這也引發國際媒體的高度關注。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4日報導臺灣大地震,以臺灣因有充分準備及一點運氣為標題,探討這次地震造成死亡人數較少的原因。
報導訪問臺灣陽明交通大學土木系副教授單信瑜及喬治華盛頓大學(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工程管理與系統工程學系副教授巴伯拉(Joseph Barbera)。他們認為,臺灣自1999年921大地震後實施的防災措施有效幫助減災。
單信瑜說,過去25年,臺灣的地震防災有很大進步。政府加強學校、醫院建物的抗震標準,臺灣99%的學校符合現行的建築規範。
巴伯拉也指出,臺灣嚴格執行地震建築規範,很有紀律。臺灣已建立完備的地震緊急因應系統,能有效救災,降低災害風險,在這方面應該受到肯定。
報導提到,在臺灣,從小學就有地震防災演習。民眾的地震防災意識很高,例如去年消防署舉辦防災知識測驗,題目包括地震發生時是否應立刻去開門(正確答案為否),20萬參與測驗的民眾中有9成答對。
美聯社報導也指出,臺灣對強烈地震並不陌生,但因出色的防震準備,地震對這座高科技島嶼所造成的損失相對有限。
美國國家廣播公司新聞網(NBCNews)亦指出,臺灣對地震準備完善,美國西岸一些地震好髮帶即使在因應準備上做出了改善,但仍遠遠不及臺灣。
美國密蘇里科技大學(Missouri University of Scienceand Technology)地震學家高尚行(Stephen Gao)表示,臺灣抗震準備「名列國際前茅」,臺灣針對建物有嚴格規範,且擁有世界級地震觀測體系,同時普遍推行地震安全的公眾教育。而且臺灣政府不斷增修新建和現有建物的抗震標準要求,即便這麼做可能會增加建築成本,並向願意接受建物抗震強度檢查的居民提供補貼。
來自臺灣,目前在華盛頓大學(University ofWashington)進行博士後研究的地質學家賴序衡點出,921地震有2400人罹難,這次花蓮地震僅13人,防震努力清楚可見。
自由亞洲電臺報導稱,臺灣地震也引發了中國網友對大陸建築抗震標準和房屋質量的討論和關心。不少網友表達對臺灣建築質量的羨慕,同時也有人對比說,「大陸建築物能做到嗎?」
曾在中國參與二十多個建築項目設計的德國KSP建築設計事務所慕尼黑分部負責人克里斯蒂安.艾希格(Christian Eichinger)說,中國建築行業長期以來的主要目標是在修建大量的建築,而不是建築高質量的房屋,他強調,這種傾向所導致的結果是無法擁有最好質量的建築。
一位在美國紐約州某大學建築系從事結構抗震功能研究的華裔教授透露,由於中國的建設速度太快,質量很難保證,「這是很無奈的地方,很多技術層面上的東西跟不上。」
這位教授在2000年代初曾參與北京一棟綜合功能性大廈的設計,那次設計的交稿速度讓他至今記憶猶新,「很複雜的一個結構,這樣一個建築在美國設計至少要3年,但當時我們在北京5個月就出了8套圖紙。」他直言這種速度對人員的消耗等等肯定有跟不上技術要求的地方,也很有出紕漏的可能。他強調,設計如果出錯並不代表明天樓會塌,但很有可能十幾、二十年後,這裡或那裡就會出問題。
另一位曾在中國從事房地產開發十多年的企業負責人說,中國建築質量的監管本身存在很多潛規則,這種監管不是以質量為標準,而是以監管人自身的利益為標準,「這些質檢站,如果不對他們進行利益輸送,無論你做得多麼標準,多麼到位,質檢單位是不會在你的工程上簽字的。」他暗示,如果工程質量有問題,只要送錢送到位,也可以通過。
他還說,這種現像在中國建築行業非常普遍,這使得中國建築質量的監控形同虛設,「所以,建築質量不取決於監管部門。因為監管部門只要收錢,他就可以給你開綠燈。」
這位前房地產企業老總披露,如果建築質量出了問題,要追責,一般情況下會去抓開發商,「對政府來說,它去抓這些老闆也不是為瞭解決問題,而是為了平息民憤。而且抓人的目的也還是為了利益,把人抓起來就可以問你要錢。這些企業老闆再給政府負責人行賄,他就又沒事了。」而那些本來應該對建築質量負責的質檢部門的負責人卻不會受到懲罰。
他悲觀地說,在這樣一種氛圍下,中國房屋建設質量難以保障;如果真的要按標準嚴格去查,這些年中國的建築沒有不存在問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