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產能過剩 中方論調反覆 西方稱早供需失衡

發表:2024-04-11 19:37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1個留言 列印 特大

【看中國2024年4月11日訊】近來,中國電動汽車、太陽能板產能過剩引發西方國家高度關注,外界推測美歐可能透過關稅來反制。但中方官員近日以「指責毫無依據」回擊。東西方在產能過剩問題上各說各話,究竟該相信誰?

美國財政部長耶倫(Janet Yellen)近日對中國進行為期七天的訪問,這是她上任以來二度訪華。訪中期間,耶倫與包括中國總理李強、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財政部長藍佛安等多位主管經濟的中方官員會晤,多次關切中國工業產能過剩問題,要求北京採取作為改善。

面對西方指控,中國開始反擊。目前訪問歐洲的中國商務部長王文濤4月7日在法國表示,中國電動汽車企業並非靠補貼取得競爭優勢,且稱關於產能過剩的指責「毫無依據」。中國駐美大使謝峰5日接受美媒「新聞週刊」(Newsweek)專訪時也指出,相關指責是個「偽命題」,以全球範圍來看,「優質產能不是過剩,反而是嚴重不足」。

產能過剩指控沒依據?美專家反駁

究竟何謂產能過剩(overcapacity)?根據英國劍橋詞典定義,產能過剩指的是一個產業或工廠產量多於銷量。

美國紐約智庫「外交關係協會」(CFR)國際貿易專家塞策(Brad Setser)接受本臺訪問時表示,中國太陽能板、電動車電池都出現產能過剩,電動車則是出口快速成長。他說:「毫無疑問地,(中國)太陽能產業產能過剩。中國產能超過今年任何全球需求的合理預估,或是明年需求預測,導致太陽能板大幅跌價。」

塞策6日也曾在社媒X(前推特)引述中國長安汽車主席朱華榮去年指出,2024年底前,中國電動車電池製造商年產能將達4800吉瓦(GWh),但國內年需求最高僅1200吉瓦,等於產能是需求4倍之多。

至於電動車產業情況,塞策表示,中國每年製造約1000萬台電動車,國內汽車銷量每年約2500萬臺,電動車仍有成長空間,但不是人人都想買。他說:「中國企業投入大把資金,導致(電動車)價格下跌,出口增加。所以,這不是產能過剩的明顯案例,卻是中國電動車出口快速增長的明確案例。在國內需求大量被電動車滿足下,也有清楚證據顯示,中國傳統內燃機汽車(ICE)產能過剩。」

根據美國華盛頓智庫「大西洋理事會」(Atlantic Council)今年2月整理的相關數據,中國純電動車(BEV)出口去年成長70%,總值達341億美元,其中多數(近40%)銷往歐盟,15%銷往其他歐洲國家。

美國獨立經濟研究公司「榮鼎集團」(Rhodium Group)3月底也引述相關數據指出,2023年,中國電動車出口量已達2019年的7倍,同比增加1.7倍;太陽能電池出口量則是2018年的5倍,較2022年增加40%。

華盛頓智庫「美國企業研究所」(AEI)經濟學家史劍道(Derek Scissors)也反駁中方說法。他以書面方式向本臺表示:「中國把特定產業列為戰略性,提供非常低廉的貸款、土地與電力等,中央與地方政府都這麼做。因此,即便長期承受高額虧損,中國製造商仍能維持營運,這分明就是產能過剩。」

北京當局曾承認產能過剩

除了數據之外,美國前代理副貿易代表、智庫「亞洲協會政策研究所」(Asia Society Policy Institute,ASPI)副所長科特勒(Wendy Cutler)在接受本臺視訊訪問時也指出,中國當局去年十二月工作報告,就曾把產能過剩列為挑戰。

科特勒指的是去年12月11日至12日在北京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當時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總理李強與多名政治局常委出席。根據新華社引述,會議指出「進一步推動經濟回升向好需要克服一些困難和挑戰」,包括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社會預期偏弱、風險隱患仍然較多等。

「他們(中方)似乎有點改變論調。我也注意到耶倫訪中期間,他們對承認有產能過剩問題出現反彈,」科特勒告訴本臺。她表示,中國長年把政府資金、援助與其他支持投入特定本土產業,導致大量供給問題。

此外,中國學界也認知中國有產能過剩問題。根據中國「觀察者網」整理,北京大學教授盧鋒3月中出席一場探討中國經濟壓力與動力的論壇,分享他對新一輪產能過剩的行業觀察,點名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業、傳統燃油車、部分成熟和傳統晶元、石化基礎原料等。

《江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年第1期期刊收錄一篇以「中國式產能過剩:歷史考察及對新發展階段治理的啟示」為題的專文。該文以中國汽車製造業為例指出:「新能源汽車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在2020年末已出現產能過剩問題,如果‘十四五’時期各地新能源汽車規劃項目落地,產能過剩問題可能會進一步加劇。」

產能過剩是長年問題

事實上,產能過剩不是新現象,而是中國長年問題。「榮鼎集團」多位專家3月26日撰文指出,中國長期有結構性產能過剩問題,亦即企業維持或增加未使用產能,不擔心盈虧,這通常是因為缺乏有效率營運的經濟壓力,例如硬性預算限制。

文章表示,中國前一次產能過剩發生在2014至2016年間,當時政府以基礎建設與房地產為重點,帶動一系列相關產業大幅提升產能。不過,「2014年時,隨著房地產與基建需求減弱,鋼、鋁等重工業產品明顯出現產能過剩」。

美國密歇根大學中國政治專家高敏(Mary Gallagher)4月2日也於「全球政治評論」(World Politics Review)撰文呼應上述觀察。高敏表示,中國近年的繁榮時期,為不同產業帶來一波波產能過剩,這取決於政府當時優先項目為何。她說,產能過剩在中國體制內有其「政治邏輯」,中國治理模型是透過一場場的「運動」(campaigns)來運轉,藉此重新導向與動員人民;習近平早年的反貪運動、新冠疫情期間的「清零」運動都是其中例子。

過去曾參與美中貿易談判的科特勒也觀察到,比起擴大內需,中國當局對提供補貼、制定有助於企業及製造商的政策,感到自在許多。

科特勒表示,新冠疫情後,美國與其他國家透過提供人民稅收抵免或直接發錢,來刺激內需。不過,她說:「對中國來說,直接發錢給消費者有份不情願,因為害怕這麼做可能會危及黨的控制,或促使社會變得較物質主義、較沒興趣做對國家正確的事。我認為這類心態需要改變,尤其是當中國經濟規模越來越大之際。」

鋼鐵VS乾淨能源 歐美反應差異

在過去,中國輸出過剩鋼鐵也引發國際關注,美國、歐盟等都曾對中國鋼鐵出口祭出反傾銷稅。現在,面對中國乾淨能源出口過剩問題,西方國家關切程度似乎更勝以往,這是為什麼?

「每個國家都想打造自己的乾淨能源產業。人們希望綠色能源轉型能在國內製造工作機會,而非在中國,」塞策向本臺分析。他以美國為例指出,拜登政府透過《通貨膨脹削減法》(Inflation Reduction Act)提供乾淨能源補貼,希望打造本土製造業,「所以我認為,(西方國家)之所以回應強烈,是因為中國出口激增與美歐政策相碰撞,這些國家也計畫在相同領域打造本土產業。」

英國牛津大學中國中心副研究員、前瑞銀集團(UBS)首席經濟學家馬格納斯(George Magnus)則認為,西方強勢回應的另一個原因,可能是美國與歐洲政府不願在太陽能板、電動車與其他乾淨技術上,完全仰賴中國出口。

馬格納斯告訴本臺:「部分原因是,我們想要有自己的供應鏈,不想依賴中國。就如同中國也不想仰賴其他國家一樣,美中在這方面動機類似。」他認為,這某種程度也是對全球化的反彈,「中國與西方政府都認知到,可能在許多方面,全球化下的相互依賴有點太過頭了」。

至於歐美政府為何選擇介入,而非透過市場機制來處理中國出口產能過剩問題?馬格納斯分析,西方國家當然可以說為了對抗氣候變遷,大量進口中國廉價電動車,「但這麼做需要付出代價」。

他解釋:「我們會危及國內製造商,導致它們破產。我們會失去工作機會、失去技術、失去技能,還會變得仰賴虧錢的中國企業。若價格跌太凶,這些中企自己都可能破產,這在電動車產業已經逐漸開始發生。」他表示,美歐政府之所以干預,是因為它們不僅要顧及消費者,也要顧及本土製造商,須在兩者利益之間取得平衡。

西方國家如何反制?

歐盟去年十月對中國電動車啟動反補貼調查。調查尚未結束,歐盟執委會3月5日就公布一份文件,指已有足夠證據顯示,中國電動車獲得補貼,進口量自調查啟動以來同比增長14%;外界推測,歐盟可能提前對中國電動車開徵關稅。耶倫本月初訪問中國前,也曾暗示美方「不排除採取額外措施」,來保護本土乾淨能源產業。

談到耶倫此次訪華,長年研究中國經濟的馬格納斯向本臺表示,對話雖是好事,但他不認為耶倫此行想談的議題,例如產能過剩、自由市場、市場准入等,能取得任何進展。他說:「我也沒有信心習近平會有任何讓步。基本上,中國經濟模型符合黨的利益。這個模型目前遭受壓力,所以他們希望透過發展習近平所謂的'新質生產力’來試圖適應。」

科特勒雖認為美中雙方都有誠意對話,但她呼籲美方:「必須保持高度警覺,確保任何針對這些議題的新討論,不會被中方拿來作為不立即採取行動的‘拖延戰術’。同樣的,這也不應該成為美方不採取必要行動,因應急迫問題的原因。」

那麼,美方後續究竟可能採取何種措施,反制中國出口過剩?史劍道預測,拜登政府可能調整現行對中關稅。科特勒看法類似:「過去一年來,有許多關於美國可能重新平衡(301)關稅的討論,意思是提高如對電動汽車等商品關稅,但降低特定消費型產品的關稅...這是一個可能性。」

科特勒向本臺表示,中國有長期結構性問題,供需嚴重失控,「一個國家製造佔全球產能30%,但內需卻低到僅佔全球經濟消費13%,這種情況不可接受」。她強調,西方國家對中國開徵關稅不是「貿易戰」,而是回應中國不公平貿易作為。


版權所有 © 2006, RFA。 經自由亞洲電臺Radio Free Asia, 2025 M St. NW, Suite 300, Washington DC 20036 許可進行再版。



責任編輯:辛荷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