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社會在今生今世是有可能實現的,因為它過去存在過,未來也應該能實現。(圖片來源:Adobe Stock)
臺灣師範學院曾仕強教授,是著名的國學大師,他的《易經》造詣很高,恩師是當年慈禧御用的星象大師劉培中。曾教授因在2015年預言新冠病毒爆發而聲名大噪,之後網友們紛紛搜尋他的演講,彙整出他說過的預言。其中一個預言是「2069年孔子的理想國將會實現,世界大同出現了,統治天下的會是中華文化」。
天人合一的理想社會
說起對理想世界的嚮往,不免聯想到湯瑪斯‧摩爾(Thoma More)的經典名作《烏托邦》(1516年出版)。「Utopia」(烏托邦)是摩爾自創的詞,用希臘語解讀,可以理解為「這是一個無法實現的理想國度」。同樣都是對理想世界的嚮往,孔子的理想國與之不同之處在於,「大同」社會在今生今世是有可能實現的,因為它過去存在過,未來也應該能實現。
儒家的大同社會在《禮記‧禮運》篇中有詳細的描述: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是謂大同。」
在大道實現的時代,權力掌握在有德行也有能力的人手上,人人對家庭的愛擴大到社會;在社會上「人能盡其才,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每個人都能過上安穩及夜不閉戶的生活,從生到死無一不被照顧,是一個天人合一、共生共榮的理想社會。
孔子的一場劃時代突破
孔子對大同之治分外嚮往,是因為他所處的春秋戰國時代,是一個大道不行於天下的時代;戰爭相當頻繁,有史可查的大小戰事多達六百餘次,百姓遭受很多的暴行與戰亂,孔子都看在眼裡。為了重拾堯舜時期的大同之世,他做了一個可謂劃時代的突破,要瞭解這場「突破」的意義,就要知道中華文化「天人合一」觀的演變,這要從很遙遠的時空開始講起。
很久以前,天和地是能交通的,後來蚩尤變亂,使「人神雜糅」沒有分別,聖王顓頊便切斷天地間的通路(絕地天通),從此只有地上人王能通過祭祀與「天」交通。王的意志就是「天」的意志,因此王所治理的國家便是理想國家;這一觀念維持了相當漫長的歲月,直到商朝末期才有了動搖。
殷、周易代之際,商紂王暴虐無道,四方民攜帶妻兒向上天呼喊,天也哀憐四方民,「天」「人」關係隨之發生了變化。當時天下興起了新的信仰──「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和「天命靡常」;周人認為上天會注視「民」的動向,如果地上人王不敬厥德,不施德政讓小民滿意,就會喪失「天命」,葬送整個王朝。周初「德」的觀念的流行,成為周公「禮制」秩序的核心,「事事託命於天,而無一事舍人事而言天」(傅斯年語)是當時的一個全新的天人合一觀。
到了孔子時代,禮崩樂壞,頻繁的戰爭再次為天下帶來黑暗,孔子努力為當時的百姓尋求出路,闡述了「仁」的重要性。它在每個人的心中,是個人最高德行,是所有美德之首;如果說西周初期的禮制是以「德」為核心,那麼春秋末期則是轉為以「仁」為核心。這是一項劃時代的巨變,是一個嶄新的「天」「人」關係,從此,「天命不再限於人王所有。每一個人都受到天命的約束,天命要人有道德,人也有責任達到天命的要求。」(劉殿爵語)
孔子的「仁」訴諸於所有個體,上自王、侯,下至士、庶,無所不包。天命要人有道德,就要實踐孔子所說的話,要「克己復禮」;「愛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當人人都能夠推己及物,並且擴大到整個社會,「仁」就不僅僅是個人德性,而是實現天人合一、和諧共生的大同社會之核心價值。
曾仕強教授預言:「2069年孔子的理想國將會實現,世界大同出現了,統治天下的會是中華文化。」如果預言成真了,在實現之前,應當是發生過一件令人類為之震撼的大事,使人類重新相信天命的存在,世界大同也將為此再現。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