屢屢重提往事是一種老化的現象。(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屢次重提往事,是大眾對老人的共通印象。即使到了中高齡,也常有人總是在聊往事,這也是「老化」的現象。
不少中年上班族常會談到這樣的話題,像是「以前我企劃那個商品的時候,直接找總裁談判,獲得同意」,或是「以前在雪中到處跑業務,獲得零售店的信賴」。
不過,這種人沒辦法展望未來,不會思考「以前這樣順利走過來,接下來我想要這樣發展」。換句話說,就是只專注過去,無法論及未來。
仰仗過去的榮耀,反過來說就是對現狀不滿意。假如滿足於自身的現狀,周圍的人也佩服自己,任誰都不會提起當年勇。正因為不滿意現在、心浮氣躁之下,就說自己才不是這樣,把吹噓當成對自己和周遭示威的行為。
這種人往往沒有察覺到,自己正心浮氣躁或在吹噓,無法做到EQ構成要件的「了解自己的情緒」。還以為吹噓是提供寶貴的建議,部屬聽了應該也會開心,真是糟糕。
談往事反而需要失敗案例。像是當時在什麼狀況下失敗,原因是什麼,對年輕一輩來說非常值得參考。如果主管能普及和活用這一點的話,就會受到部屬尊敬。專注過去的相反是「專注未來」,也就是希望明天比今天更好。
以失敗學來說,能從失敗中學習,就是專注未來的人。為了避免重蹈覆轍,要記得主動從失敗中吸取教訓,但現實狀況卻是許多人無法忘卻失敗,耿耿於懷,總是執著於此,還當成忌諱、避而不談。
總在不知不覺間吹噓的人務必要小心。不過,在此先補充一點,以免造成誤解,談往事並非全是壞事。有一種高齡者專用的心理療法,就名為「懷舊療法」(reminiscence Therapy),患者要和心理師一起細細回顧一路走來的人生。最後,經常否定自己的年長者,將會重新發現人生的價值,懂得肯定自我,甚至連出現失智症狀的老人都有所改善。
不過,懷舊療法的目的也在於現在和未來。回想過去是為了改善現在的心境和情緒,影響未來,而不是沉浸在過去之中。
從這層意義上來說,懷念過去是為了影響現在和未來。
朗讀、手寫、計算都能防老化。(圖片來源:Adobe Stock)
我以前在某家醫院工作時,有一位政治人物來到醫院,他已經八十幾歲卻依舊活躍。這位人士是很有活動力的領導者,也受到年輕政治人物的仰賴。
我請對方讓我看看腦部照片,雖然他讓我覺得是位稱職的政治家,但我發現他的額葉正在萎縮。然而,他依舊精力十足的從事活動。聽說在政治的領域中,要是傳出一點健康的負面隱憂,就會遭到周圍的背叛。不過,在這位政治人物身上,完全看不出幹勁低落、情緒轉換不佳或其他額葉衰退的跡象,他仍舊發揮領導能力,持續維持向心力。
就算這時他的額葉正在萎縮,也依舊能發揮功用,這件事讓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政治人物總是感覺常保年輕。過了七十歲依舊精力充沛的人,要多少有多少。「四、五十歲還是鼻涕小兒」,這句話雖是陳腔濫調,但也依舊能充分形容這種狀況。
為什麼政治人物總是讓人感覺年輕?因為他們要不斷的在眾人面前演講、打選戰,還要傾聽支援團體和選區選民的要求,再以高明的手腕提出指示。政治人物工作時擁有幹勁、關懷及願景,這種動力會強烈刺激額葉。就連講話多少有些千篇一律的政治人物,也是過著不斷決勝負的人生。
而且藉由積極的活用,就算稍微萎縮,剩餘的細胞依舊充滿元氣。要是一停頓,萎縮的部分就會讓功能明顯下降,但持續使用的話,即可保住功能。
人們常說,人類只會用到腦部百分之一的能力。換句話說,既然腦這個器官有99%都沒在使用,那麼不管減少和萎縮得多嚴重,或許都不是大問題。
總而言之,比起神經細胞減少,更重要的是如何才能持續活用剩餘的細胞,保持讓它們充滿元氣的習慣。
本文摘自大是文化出版《人,從情緒開始老化:比起運動和飲食,額葉年輕更能抗老。》,作者:和田秀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