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24年9月27日訊】為期三天的中秋假期早已經劃下句點,但關於中秋假期的爭論卻遲遲沒有散去。
除了調休這一機制惹人關注之外,另一個被刷屏的,就要屬消費了。
文旅部9月10日引述攜程數據顯示,國內中秋連假期間的單程含稅機票均價為人民幣770元,這個數字和去年中秋、「十一」前三日相比,價格直接下跌了四分之一。
另據「去哪兒大數據」平臺的統計顯示,中秋假期期間,國內前百大酒店中,有三成酒店的預定房價與淡季的價位相當,未見漲幅空間。
除了酒店和機票之外,最具指標性的月餅銷售也嚴重下滑,根據消費品線下零售檢測機構「馬上贏」數據,今年中秋前夕,主要門市的月餅類產品銷售額近乎腰斬,比去年下滑四成五,且已經是連續第二年下降。
消費降級,背後的另一層含義其實就是通縮,是市場中活錢流動太少,而死錢又太多導致的,面對中秋這樣一個極具消費拉動效應的節假日,都出現了未漲價甚至價格下跌的現象。
靠節假日拉動消費,可能要成為過去式了。
無獨有偶,就在中秋節前夕,本月初的時候,央行前行長易綱就公開示警通貨緊縮壓力加劇,不少專家學者也跟進,力促積極應對。
而這一次中秋假期,更是給我們上了沈重的一課。
中秋團圓,是中國歷史非常悠長的文化,如果這一輪中秋的刺激消費都尚不明顯的話,那麼可想而知,即將到來的國慶甚至是元旦、春節,我們的消費下滑的趨勢,必然也是板上釘釘的事情。
消費不足,連帶著生產端和消費有關的一切行業,都會受到重壓。
根據華泰證券的分析報告來看,受到國內需求偏弱和庫存偏高的影響,今年中秋期間,中秋四件套:紅酒、月餅、茶葉和大閘蟹的銷量均出現量升價跌,市價同比走跌超過10%。
過去一部分人不吃月餅,還可以說月餅不好吃、熱量高,但今天越來越多人不買月餅,則可以很好地理解為:消費降級。
除了中秋假期消費低於預期之外,統計局9月14日公布的8月份經濟數據也顯示,中國存在著較為嚴峻的挑戰。
首先就是工業增加值已經連續四個月放緩,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增速也較7月滑落0.6個百分點。其次,房地產市場還在持續低迷。今年1-8月的新建商品房的銷售額近6萬億人民幣,同比下降23.6%,房屋新開工面積也同比下降了22.5%。
房地產下跌,可能是影響消費最主要的一個因素。
過去人們敢於消費,敢於升級消費,是因為買房的家庭能夠看到房價每年在上漲,自己的財富和資產一直在升值。但隨著今年這一輪房價已經較2021年的高點跌去了30%,那些在2020年前後買房的人,虧損無疑是巨大的。
最近也看了比較多的賣房中介視頻,在二手房市場中,大量的人在2019年到三年新冠病毒期間買房,而現在的房屋價值普遍跌去了幾十萬,算上貸款利息等等,幾乎普遍性地虧損了幾十萬。這對一個正常收入家庭來說,幾十萬的損失,可能意味著不吃不喝好幾年的全部收入。而這部分的收入損失,會非常明顯地體現到他們的消費上。
消費低迷,事實上就是通縮的跡象。
在9月6日的上海外灘金融峰會上,人行前行長易綱就直言不諱稱,現在「應該把重點放在抵抗通縮壓力上」。易綱強調,中國需要採取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來刺激經濟增長。
儘管過去數年,中國的CPI漲幅微弱,但鮮少有人公開討論通縮問題,而這次,易綱的發言算是把通縮問題擺在了台面上來討論。
公開討論的好處顯而易見,能夠引起重視,也能夠讓大家瞭解我們當下的結構性問題,有助於消費信心的恢復。
就在易綱第一個表明這個詞彙後,多位知名經濟學家也紛紛發出示警。中國金融研究院院長管清友也直言,對多數人而言,應對通縮的核心詞「更務實一點」。連帶著,管清友給年輕人的建議是:盡量不要失業、失業之後盡量找工作、能不花的錢盡量少花、及「不要把時代的紅利當作自己的本事」。
除了管清友之外,東北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付鵬在9月初的「鳳凰灣區財經論壇2024」上也說,當前宏觀經濟最大的問題就是居民異常的儲蓄增長,導致內部有效需求不足。
要想應對通縮風險,我們就必須要把指標放在消費上,一切圍繞刺激消費去做出財政擴張和貨幣刺激,這是我們應對通縮的關鍵性決策。
但如何刺激消費呢?
一方面我們看到居民異常的儲蓄增長,但另一方面我們看到內部有效需求不足。
這大致上是兩撥人。第一撥人,他們有錢可以儲蓄在銀行裡,賣房、賣股票、賣一切資產變現,把資金存放在銀行裡,這是最安全最保險最穩妥的做法,這部分人有錢,但是出於不確定性和不安全感,選擇了儲蓄,而不是消費和投資。
第二撥人,他們是你我這樣的更大群體的普通人,沒什麼存款,甚至還負債纍纍,他們沒有給銀行貢獻儲蓄,但由於沒錢,也很難貢獻消費。
他們的有效需求不足,更多指的其實是沒錢消費,收入低、工作不穩定,生活成本高,導致了他們沒有閑錢消費。
而今天要應對通縮,應對消費不足,一方面是需要鼓勵有錢的人,把存在銀行裡的錢拿出來消費投資,另一方面就是要把更多的資源傾斜到那部分沒錢消費的群體上,增加他們的消費,降低他們的負擔,讓他們能夠有錢消費。
今天我們看到,央行的降息降准已經下調了不止一次了,但刺激有錢的人拿出來消費投資,效果似乎並不明顯,接下來隨著美元降息,未來預計央行還會有降息、降准的空間。
如果還不消費,那麼就繼續降息、降准,直到這些人願意把錢拿出來消費投資為止。
銀行降息降准,這還僅僅只是治標,無法治本。今天人們不消費,不投資背後更多還是基於信心和不確定性等因素,因此接下來還應該出臺更多保障市場信心,激發民營企業活力的舉措,穩住市場信心,給予市場更多確定性,事實上就是刺激消費和投資。
這,需要時間。
要想刺激消費應對通縮,最難的一步,其實還是那些大多數沒錢消費的人,如何刺激他們的消費,就等同於如何增加他們的收入,而這部分人人數最多,實施起來也最難。
參照國外經驗來看,工會可能是一個路徑;通過這種方式和行業談判,建立一個更高的收入標準體系,從而達到雙贏的結果,這是最理想的局面。但現實情況是,在今天產能過剩、通縮的風險加持下,就業市場本就內卷激烈,談判可能沒有任何優勢,更不用說這其中的阻力還重重。
這是一個問題。
過去,人們消費升級的底氣大多源自房地產升值後的財富效應,而非是人們的工資增長。如今,房地產一旦下行,潮水一旦褪去,我們就看到了誰在裸泳。
但事實也比較扎心,那就是幾乎大多數人都在裸泳,過去他們靠著水來遮擋自己,現在潮水褪去,影響也幾乎是所有人。
想像一下,整個宏觀消費端的營業額、利潤一旦開始下降,那麼對企業來說,他們的投資回報率就一定是越來越低的。
此時,螺旋式的惡性循環就開始形成了。
消費不足,導致企業投資意願不高,企業投資意願不高,又影響人們的就業收入,最終又反過來導致消費不足,如此循環往復,形成了螺旋式下跌。就業和房屋貶值的雙重打擊讓居民消費一再收縮,而消費不景氣,最終影響到的是整個宏觀經濟的基本盤。
因此,眼下唯一的重點,事實上就是解決消費不足的問題。只有消費起來了,那麼整個宏觀經濟才有被盤活的可能性。
消費牽一髮而動全身,今天越來越多人開始公開討論,那麼這也意味著,這件事已經得到了足夠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