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lliamhill官网 股市市值损失之巨前所未有

发表:2002-01-31 23:21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williamhill官网 证券市场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忽略了制度建设,也存在着结构性缺陷;要改革这些,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成本是高昂的。应该如何建设性地规范证券市场、如何规范性地建设证券市场?应该是市场各方共同深思的问题。

  一级市场 筹资锐减三成 

  2001年股票市场筹资力度大幅回落,全年共募集资金1025.3亿元,较2000年的1589.2亿元减少563.9亿元,下滑了35.5%。

  而筹资力度回落的情况在2001年的下半年尤其明显,无论是筹资的家数还是资金量,都较上半年明显萎缩。据全景网络数据统计,2001年下半年股票市场共筹资429.1亿元,较上半年的596.2亿元少了167.1亿元,减幅为28%。下半年共有25家公司发行新股,募集资金281.8亿元(扣除中石化一家7月中旬募集的118亿元,其他24家公司筹资额仅163.8亿元),而上半年新股发行家数为38家,募集资金227亿元;36家公司实施配股,募集资金116.1亿元,较上半年的65家和239.6亿元减少了一半;只有7家公司增发新股,筹资31.2亿元,相比上半年13家公司增发筹资129.7亿元,还不到其四分之一强。

  二级市场的持续走弱是一级市场融资功能减弱的主要原因。从新股的发行情况来看,市场低迷,投资人心理脆弱,管理层只能严格控制新股发行节奏。2001年下半年新股发行暂停了近三个月后,11月初重新启动时,大盘尚未摆脱持续暴跌的阴影,新股的发行可谓如履薄冰,一周首发一只新股,而且发行市盈率均在20倍以下,一直到12月份发行速度才有所加快。

  而增发新股和配股作为上市公司再融资的方式,在股市不景时更得不到投资人的认同,自然光景惨淡。一方面,一些上市公司圈钱动机过于明显,资金到位后即更改募集资金投向,而原先国有股与股票发行的捆绑式减持以及增发价格的过高更是加剧了市场对于增发的排斥心理,在投资人“以脚投票”的抵制下,不少已实施或即将实施增发、配股公司的股价纷纷跌破增发价和配股价。在此情况下,增发和配股价格被迫降低,也削弱了筹资量。另一方面,股市不佳时一切从紧,管理层对于增发监管政策的趋严也加大了增发新股的难度。

  此外,2001年没有一家上市公司通过发行可转债实现再融资,尽管已有几十家公司提出发行可转债的计划,这与2000年市场可转债筹资约28亿元形成鲜明的对比。

  投资者亏的多 盈的少

  点算投资者在这次大跌中的损失是困难的,因为投资大众的广泛性、差别性和复杂性,使我们无法对这个问题有一个精确的了解,只能把一些机构的有关调查作为对2001年投资者盈利情况的参考,即投资者盈利面仅为10.78%,而亏损面占了73.09%。而进入2002年1月,大盘屡次刷新底位,这段时间的损失还没有点算。

  去年年底,深圳华鼎市场调查公司在全国60个主要大中心城市就此展开广泛的调查,共调查投资者4203名,其中按目前资金量计:散户(资金量在20万以下)占64.38%,中户(资金量在20万-50万)占22.84%,大户(资金量在50万以上)占12.78%;按入市时间计:入市时间不到两年的占20.46%,入市时间在2-3年的占25.61%,入市时间在3年以上的投资者占53.93%;样本分布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2000年行情是慢牛行情,尽管投资者的投资收益率普遍不高,但其收益面较大,2000公司调查的结果显示,投资者投资收益为六盈二亏两持平。而2001仅有10.78%的投资者盈利,73.09%的投资者处于亏损状态,16.13%的投资者基本持平;其中散户的盈利面最小,仅占本群体的9.53%,还不到一成;中户为11.88%,大户盈利面稍高,但也仅占本群体的15.08%;而在亏损面中,散户占本群体的75.06%,中户占本群体的72.81%,大户占本群体的63.69%;持平者中,中、散户占本群体比例大体一致,分别为15.31%与15.41%,大户却占本群体的21.23%。可见,大户的盈利面明显高于中、散户,而亏损面明显低于中、散户。

  而北京市北斗横通调研总部在同期的调查显示,超过八成投资者成为“套中人”。投资者去年的总体投资收益状况如下:亏损者中,散户人数比例最高,为82.2%,大户比例最低,为66.06%,中户占77.2%;12%左右的投资者基本持平,获利的投资者不到6%,有47.2%的投资者亏损幅度在15%至20%之间。

  华鼎调查还显示,在对比投资者在2001年对2002年的预期与2000年底他们对2001年的投资收益期望时发现:2002年的预期收益率在20%以上的投资者占29.29%,而2001年的预期收益率在20%以上的占49.5%;2002年的预期收益在30%以上的投资者占9.48%,而2001年的预期收益在30%以上的占21.37%,结果显示投资者对2002年预期投资收益率明显降低,说明了投资者对2002年大势期望不高。

  深圳华鼎市场调查公司的一项调查显示,拟增加股市资金的投资者占12.6%,拟减少资金的投资者占20.45%,维持现状的占44.87%,观望的占22.62%。调查还表明,投资者认为今年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较大,心态谨慎;预期收益率不超过20%的占45%,预期收益率不超过30%的占65%,还有部分投资者不确定,说明投资者心态谨慎。(黄晓萍)

  上市公司 融资受阻还赔钱 

  如果说上市公司对以前几次股市调整还只有切肤之痛的话,那对这次股市深跌便有着伤筋动骨之感。一是部分公司融资受阻,新公司上市少、老公司增发难,配股没人要,可转债也要抢通道,市场的深跌打乱许多公司的融资预期;二是部分上市公司直接在股市里输钱;加上参股券商的投资收益肯定大大少于去年,上市公司直接或间接损失不在少数。直接入市 损失惨重

  一些上市公司尝到了2000年委托理财的甜头,2001年更加大了资金投入,结果事与愿违,损失惨重。轻纺城曾大举投资银广夏250万股,最终此项损失7502万元。

  无独有偶,山东黑豹(600760)日前也发出预警公告,公司主营业务并不亏损,但其投资的许继电气(000400)股价下跌已低于成本价,需计提投资减值准备2044.5万元,因此公司预计2001年业绩比2000年减少50%以上。

  相当部分公司投资股市的细节和损失并未公布,由于股市急挫,大部分情况肯定是哑巴吃黄莲,有苦难言。

  委托理财 财运不济

  2001年上市公司的委托理财业务超常规发展,市场的变脸也给相关公司带来了超常规损失。

  据不完全统计,2001年涉及委托理财的上市公司达172家,累计金额达216.65亿元,其中委托投资金额超过1亿元的上市公司有69家,超过3亿元的有19家,近百家上市公司收回和部分收回了委托理财资金,目前已收回资金约占上市公司委托理财总额的53%,也就是说仍有47%的委托理财资金约100亿元仍泡在股市里。从最高点至今,大盘已深挫40%,委托理财的损失可想而知。虽然委托理财的市值损失并不完全等于上市公司的损失,但受托管理的券商也好、管理公司也好,市况不佳,很难及时还钱?至少从会计上说,2001年相关公司也得提取投资减值准备,这将直接影响公司当期利润。

  比如银鸽投资,其已经宣布将1.2亿元委托理财资金按银广夏股票2001年12月31日收市价3.9元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以其购入银广夏股票的均价35元计,仅此一项银鸽投资就损失约1.07亿元。

  参股券商 一损俱损

  我国的证券公司是伴随着市场而不断成长,其中一个突出的现象就是上市公司筹资后参股证券公司,一轮又一轮的券商扩股中,上市公司都是主要投资者。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券商资本金总和约800多亿元,而上市公司的投资就占了比较大的比例。前几年,上市公司从券商处取得了不薄的投资收益。而2001年对于券商来说,能分到的投资收益肯定不多,参股的上市公司不得不品尝一损俱损的滋味。

  有人估计,如果按2000年的券商的经营情况,上市公司对券商的投资收益为10%左右,而2001年能分到几许呢?有专业人士预计能有2000年一半的收益率就不错了。

  老总荷包 缩水惊人

  大盘大跌,不少上市公司老总的持股市值也大幅缩水。东方电子原总经理隋元柏在2000年持股739200股,市值为1420万元,而到去年底,这部分股票市值跌至446万元,到2002年1月29日,又跌至440万元。对于隋元柏来说,几个月时间纸上损失近1000万元。

  再如ST康达尔总经理欧锡钊,2000年持有该公司股份141588股,2000年未市值为280余万元,而到了2001年底,市值跌去了近200万元,时至昨天,市值仅53万元。

  至于大家都较熟悉的那几个上市公司的大亨更是财富大缩水,用友软件的王文京、太太药业的朱保国家族、天通股份的潘家父子、帝贤的王淑贤都是各自公司的大股东,市值损失都是数以亿计,甚至数十亿元。(周文亮)

  股市的历次跌宕 

  第一次大跌:自1992年5月25日的最高位1429.01点至同年11月17日探至最低386.85点,上证指数在123个交易日内下挫了1042.16点,跌幅达到72.93%。其下跌在主要原因是:在此之前,股市已经持续盘升逾一年;同时,管理层为防止股市过热,严查金融机构炒股;深圳1992年发生了“8·10”事件;并且直到1992年年底,两市上市A股也仅50余家,市场的投机色彩较浓,主力资金对股价和指数的涨跌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二次大跌:1993年2月16日见高1558.95点后,上证指数经过一年半时间的下跌,于1994年7月29日最低见到325.89点,下跌1233.06点,跌幅更甚前者,达到79.10%。引发此轮大跌的主要原因为:宏观经济形势严峻,管理层加大了调控力度,国民经济活力减弱;上市公司经营面临较大困难;新股发行速度加快且较为集中,造成资金面供求失衡。

  第三次大跌:从1994年9月13日的1052.94点,也是经过近一年半的时间,到1996年1月19日见低512.83点,上证指数共跌去540.11点,跌幅为51.30%。由于之前的上涨是受到大盘创低325点后出台“三大救市政策”的刺激,但股指上涨超过200%之后,“利好”几被耗竭,加上扩容速度有所加快,市场遂再度回落。

  第四次大跌:从1996年12月11日的高位1258.69点,到10个交易日后的低点855.85点,跌去402.84点,跌幅刚好32%。这是大盘竟以近乎跌停的极端走势来应对“组合利空”的打压。

  第五次大跌:自1997年5月12日创出1510.18点的阶段性高点后,在4个月的时间里大盘急跌到同年9月23日的1025.13点,跌485.05点,跌幅为32.12%。新股扩容压力的加大同样是导致股指下泻的重要原因。

  第六次,也是我们目前正置身其中的一轮大跌:上证指数屡次刷新历史高点记录至2245.43点后,在市场一片看好声中,大盘却悄然转势,从2001年6月14日一直跌到本周二(2002年1月29日)的最低点1339.20点。仅以本周二的低点算,此番下跌已经跌去906.23点,跌幅达到40.36%。

  仅以跌幅来看,本轮下跌与深沪股市创立之初相比似乎尚不算大,但市值损失之巨、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影响之大、投资者套牢幅度之深,却是前所未有的。

  如果以相同的时间段来进行统计,我们可以发现:1999年6月29日至1999年12月27日,上证指数下跌22.7%,A股流通市值从9266亿元减少至8009亿元,损失1257亿元;而2001年6月13至2002年1月29日,上证指数下跌达到40.3%,A股流通市值从18161亿元减少至10772亿元,损失7389亿元,是前一时间段的近6倍。

  而且不容忽视的是,以前的市场状况与现在有着明显的不同,尤其是创立之初市场容量小,个股只数及流通盘均很小,有关法律法规也很不完善,市场主力甚至个人大户均可操纵股价,股价及指数走势存在大起大落的特征。同时,由于其时市场参与者寡,对国民经济和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也十分有限。而如今两市上市公司家数早已超过1000家,投资者数量超过6500万,市价总值占GDP的比重已由最初的不到5%上升至50%,股市的起落已经在很大程度上牵动着方方面面的神经。

  从几次大跌特征来看,本次股市的持续下挫与以往有所不同:一是既往市场的大跌均与新股扩容有关,尤其以往的市场容量都不大,新股发行一旦加快,投资者的戒心就明显增加,股指也就开始了调整;而此次则以国有股减持为市场所公认的利空,但从市场角度而言,也同样是市场扩容压力加大对市场造成的影响。二是以往股市下跌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管理层都会出台一些利好政策,以扭转其持续下跌的趋势。但从市场的反应来看,必须是在利空已基本消化或所出台的利好程度远大于利空,才能出现一波行情。而去年10月和11月出台的两大利好,由于未能“大于”国有股减持的利空,因而市场下跌的趋势仍然难以扭转,且冲动性反弹之后,大盘所面临的是更为猛烈的报复性下跌。三是既往大跌的原因虽然也是多方面的,如强化监管、打击市场操纵行为及违规资金入市,导致一些“问题资金”大举抽离等,但此次还增加了诸如一些上市公司及中介机构弄虚作假、欺骗投资者,使市场赖以生存的诚信基石发生动摇等因素,而在市场状况下出台的前所未有的扩容压力--国有股减持,更使市场信心严重受挫。不过,用一位资深股评人士的话说,在利空“多管齐下”之际,大盘近期的表现已经是“出乎意料的强”了。(孔伟)

  经济不能承受之“痛” 

  徐宏源:去年下半年以来股票市场市值缩水40%多,理论上影响GDP2.8个百分点左右。

  余  明:我国居民所有证券资产比重的上升使得证券资产的价格波动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正变得越来越大。

  尽管有不少的宏观经济分析家倾向于认为,受市场可流通规模所限,近期股市的大幅下跌对宏观实体经济的直接影响尚无法具体估算,但即使是最谨慎的经济分析家也都非常肯定地认为,作为我国经济领域中最具活力的部分之一,证券市场的良性发展对人们保持经济增长的信心,对整个宏观经济增长的趋势影响力正变得越来越重要。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根据相关模型测算得出的结果则更须予以关注。据该部副部长、高级经济师徐宏源先生称,他们在研究我国证券市场与宏观经济运行相关关系时发现,目前我国A股股票市场每波动一个百分点,将对GDP产生千分之0.7的影响。那么据此推算,去年下半年以来股票市场市值缩水40%多,理论上影响GDP2.8个百分点左右。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按去年GDP的峰值计算,此轮股票市场下跌可能导致GDP增长率下降大大低于我国国民经济7%的增长目标,可能因此对宏观经济的整体发展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

  williamhill官网 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余明博士同时分析认为,1998年我国居民所有证券资产占金融资产的比重仅为6%,而到2000年,这一比例已迅速上升到19%。由于这一比重关系的的窜升,证券资产的价格波动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也正变得越来越大。

  余明博士在对比分析去年以来美国证券市场价格波动与宏观经济的相关关系时认为,证券资产价格对宏观经济影响的管道主要有三个方面,即通过财富效应影响消费需求、通过融资成本的升降影响企业投资需求及通过资产负债效应影响金融安全。虽然目前对这三方面的影响力尚无法进行具体量化分析,但我们可以根据一些重要的迹象进行初步的概算。

  从消费需求角度来看,徐宏源和余明的分析都认为,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能力更集中体现为城镇居民的消费能力,而6000多万股民则是城镇居民中最具实力的消费阶层,可以说是拉动消费需求的中坚力量,对消费需求的影响具有主流作用。

  余明说,对美国的相关研究表明,由于财富效应,美国股票市值每涨跌1美元,直接影响消费支出4-7美分。并且这种影响在股价上涨与下跌时表现出不对称性,即股价上涨1美元,可能拉动消费增长4美分,而股价下跌1美元,则可能影响消费支出7美分,股价的下跌对消费的负面影响可能更为显著。虽然我国居民由于消费习惯和消费倾向的不同,这种财富效应表现远没有美国明显,但由于扩大内需特别是刺激消费需求正成为近几年来宏观政策的重要着力点,财富效应在我国也有越来越明显的迹象。徐宏源认为股价的巨幅下挫影响消费需求有一些重要例证。如随着2001年下半年williamhill官网 证券市场进入大幅调整,“十一”黄金周的旅游消费比“五一”期间大幅降低,高端旅游消费如国外游的组团人数及价格都呈现大幅下降,星级酒店、餐饮业、汽车、住房及耐用消费品市场都受到明显影响。

  虽然股价下跌对投资需求的影响可能不如对消费影响表现的那么直接,并且考虑到股价下跌时企业融资渠道和投资方向的变化等因素,股票二级市场价格下跌所造成的企业直接融资额的降低,并不直接等于企业对实体经济投资额的下降部分,但显然,由于筹资成本的上升和投资前景的不确定因素增加,企业的投资意向将受到不可避免的影响。据国家信息中心的相关测算,2000年我国证券市场上市融资额达2103亿元,比99年增加了1162亿元,假定这部分资金全部在当年完成投资,则将拉动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多增长3个百分点,从而拉动GDP增长1.1个百分点。同理推算,2001年证券市场融资额的大幅下降也将相应地对整个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产生一定影响。

  虽然目前我国居民资产的证券化率并不太高,但由于市场的规范化程度相对较低,股票市场价格的巨幅波动仍对我国金融系统的安全性具有重要影响。正如因股票质押贷款等问题,中科系事件“吓得银行出了一身冷汗”一样,目前证券市场存在的其他一系列问题,如银行资金违规进入股市、上市公司通过委托理财等手段更多地介入股票二级市场、券商营业部挪用客户保证金、对越来越上规模的私募基金仍未有明确规范等诸多问题,在股市巨幅波动时期,这些都将成为威胁我国金融安全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在股市下跌时,金融专家们都格外强调,要高度重视因这些因素而导致的企业财务状况恶化可能对我国金融安全产生的严重危害。

  纵观证券市场对宏观经济各主要层面的影响,专家们的结论与证券市场的投资者们的感受“心有戚戚焉”:尽管目前我国的股票流通总市值占整个GDP的比重仍算是“轻”的,但股市暴跌在宏观经济发展中仍是一个“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投行业务 败走麦城

  自去年7月份至今,增发、配股的上市公司不足50家,但发生券商包销情形的超过30家 

  如下表所示,自去年7月份至今,增发、配股的上市公司不足50家,但发生券商包销情形的超过30家,比例在60%以上。国泰君安、南方、海通、国信、中信、广发、国通等国内投行中第一集团的券商概莫能外,几乎无一幸免。其中包销比例最高是兴业证券为杉杉股份做的配股承销,包销比例高达96%,光大证券以88%的比例包销南宁糖业的配股、南方证券以85%的比例包销哈药集团的配股、平安证券以81%的比例包销浙江广厦的配股分别位居第2、3、4名。

  包销而占用资金绝对值最大的还是南方证券,它以8.5亿元包销哈药集团近7000万股而遥居榜首,平安证券以4.9亿元包销浙江广厦近5000万股、兴业证券以4.1亿元包销3500万股杉杉股份分别位居包销金额的第二、第三名。从包销家数来看,光大证券和西南证券都以4家并列第一,大鹏证券则以包销三家暂居第二。从包销金额占资本金的比例来看,南方证券、光大证券都以超过80%的比例遥遥领先,平安证券和兴业证券则以近50%的比例位于“第二梯队”,西南证券和大鹏证券则以超过30%的比例居于“第三梯队”。

  投行业务与券商的自有资金关系极大,去年年中到目前的半年时间内发生的如此高比例、大规模的包销情形,将严重制约券商投行业务的进一步开展。近来,券商一方面纷纷增资扩股,一方面进行投行体制的大改革,加强风险控制和成本控制、裁减冗员,很直接的原因就是包销对券商投行严重冲击而造成的。业内人士认为:这种危害是长久的,券商投行业的恢复和发展尚需假以时日。(廖晖)

  托管市值 大幅回落

  2001年7月份,所有券商的托管市值都随着市场调整发生大幅回落,并且自此以后逐月滑落

  (主要券商2001年深圳证券交易所托管市值月度变化表)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去年各大券商在深圳证券交易所的托管市值变化的轨迹。

  该表显示:各大券商托管市值的变化轨迹明显趋同。一月份,国泰君安、银河、海通、南方、华夏、广发、申银万国等券商的深圳托管市值都居于全年的较高位。其中,国泰君安以454.74亿元的托管市值位于一月之首。其后,由于B股向国内居民开放,国泰君安和银河证券的托管市值明显上升,到6月份国泰君安以483.57亿元托管市值高居各大券商之首,银河证券则以477.38亿元位居第二,而别的几家券商如海通、南方、华夏、广发、申万在上半年的托管市值基本变动不大。这可能是因为这些券商B股托管市值增加的同时也有相当投资者在撤离A股市场。

  从托管市值表来看,2001年7月份所有券商的托管市值都随着市场调整发生大幅回落,并且自此以后逐月滑落,到当年12月,每一家券商的托管市值都毫无例外地滑落到全年最低点,有的券商托管市值减少额甚至高达百亿之巨。平均跌幅为35%,最高跌幅几近40%,超过了大盘指数30%的跌幅。其中7月份跌幅最深,平均跌幅超过15%,最高跌幅超过30%。这说明一部分投资者的资产随着指数滑落同比例缩水,另外一部分投资者带着资金已经离开了市场,市场资金表现为净流出。

  可以想象这些平淡的数字后面隐藏着多少辛酸的故事:券商托管市值下跌的过程就是大户变中户、中户变散户、散户走投无路的过程,就也是一部分投资者被“消灭”的过程。 (廖 晖)

  佣金收入每况愈下

  7月份是2001年明显的转折点,基本上每一家券商的交易量都下降了50%左右

  从表二(2001年主要券商股票基金交易量月度明细表)及柱状图中可以看出:2001年投资者的投资热情随着市场的各类消息和指数调整而变化,呈明显正相关,且远远大于托管市值的变化波幅。

  在2001年1月份,除海通证券以外,各主要券商的股票基金交易量基本上都小于其托管市值,2月份这一差距继续扩大,因为当月春节造成交易时间缩短,投资者交易热情也不高。

  3月份由于B股新政策刺激,投资者交易热情猛增,股市交投大旺。在托管市值略有增加的情况下,几乎每一家券商的股票基金交易量都相对2月份增长了将近两倍,4月份多数券商的股票基金交易量仍有所增长,但增幅趋缓,到5、6月份,各券商交易量相对4月份都有所回落,但仍然居于全年的较高水平,股票基金交易量基本上是托管市值的1.5倍左右,说明市场交投依然活跃。

  7月份是2001年明显的转戾点,基本上每一家券商的交易量都下降了50%左右。次后的8月、9月交易量逐月下降,各券商在9月份同步达到当月交易量的最低点,基本上交易量都仅有最高时的1/3,与只有半个月交易日的2月份的交易量基本持平,且各券商9月份托管市值与股票基金交易量之比大致都为3:2,说明投资者交投意愿相当弱,一部分投资者深套其中,坐以待毙;一部分已经割肉离场的投资者心态有待恢复,仍在场外观望。11月、12月份交易量较9、10月份稍有增长,可见一小部分抄底的投资者开始试探性进场,当然他们在今年的一月份遭遇了多达15%的深跌。可惜迄今未有完整的2002年1月份的托管市值和交易量,因而也无法正确说明投资者的悲凉心态。

  从这个表格上也不难描绘出券商佣金逐月下降的轨迹。2001年3、4、5、6月份是券商丰收的季节,一则是交易量相当可观,二则其中相当部分是不需折让、远高于A股佣金的B股交易量。而下半年券商收入明显下降。千分之三点五的手续费扣除给交易所的经手费和各种杂费仅剩千分之三,再按市场较低的平均折让率20%计算,券商的实际佣金收入约为千分之二点四。以交易量最高的某券商为例,在去年最后的一个月,该券商的股票基金交易量约为300亿,那么它的佣金收入大约在7200-9000万之间,平均每一家营业部收入仅在40万元。据了解,深、京、沪地区的营业部每月平均成本约为60-70万,其他地区的营业部每月平均成本可能也不低于40万。这种低迷的情况在去年持续了4个月之久,而今年一月情形进一步恶化,由此可以想见该券商营业部日子的窘迫。而该券商股票基金总交易量位居前列,市场占有率比2000年也有大幅上升,其他券商艰难更是有过之而不及。

  经纪业务收入占了国内券商收入的大部分,一般都达到总收入的60%,高的更达到70-80%。经纪业务尚且如此,券商2001年的日子难挨就可想而知了。

  基金净值 160亿不见了

  2001年6月15日至2002年1月18日,上证指数由次高点2210点运行至次低点1415点,基金净值损失158.4亿元(见下表),相当于5只30亿的大盘基金全部被消灭。

  33只老牌基金是损失最为惨重的群体。从去年6月15日至今年1月18日的7个月间,这33只基金净值损失150.4亿元。去年上市改制老基金除“科”系三基金在六月上市外,其余均在下半年上市,扩募时间比较靠后;两只封闭式基金发行上市时间亦较晚,尤其是基金鸿阳,于去年12月方成立,因此这类基金损失较轻。开放式基金于9月成立并运行,仓位一直较轻,两只基金至今的净值损失不足1亿。今年1月的三个交易周基金加速缩水,在11个交易日内,基金净值迅速瘦身47.5亿元。

  反观去年全年基金扩募情况。去年全年共13只老基金改制上市,其中11只扩募,扩募规模93.78亿元;两只新封闭式基金发行,规模均为20亿;华安创新、南方稳健成长、华夏成长共募集117亿元,三类基金合计扩容211亿单位。

  在基金集体缩水中,基金安久成为基金群体中的一大“异数”。基金安久7个月中,单位净值不降反升,从上市前(2001年8月27日)的0.6086元上升到今年1月18日的0.6455元。

  注:1.改制基金以其上市前公布的基金净值为计算基础,未考虑扩募对净值的影响。

  2.开放式基金以设立时规模为计算基础,未考虑申购、赎回带来的变化。

  3.*不包括基金鸿阳净值变化,其变化计入2002年1月4日至1月18日的变化中。(唐健)

  证券交易印花税 可能减少四成 

  持续半年多的股市疲软、交易萎缩也累及证券交易印花税,致使2001年该项税收收入锐减,据粗略计算,2001年该项税收比2000年下降了四成。

  根据有关部门已公布的统计数据,2001年前三个季度证券交易印花税共入库244.42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143.1亿元,减幅达36.9%,仅完成2001年度该项税收预算收入380亿元的64.3%。而据初步测算,2001年证券交易印花税收入约283.8亿元,比2000年权威部门公布的478亿元下降了41%。该税种两个来源地之一的上海,近日公布其2001年实现证券交易印花税收入169亿元,比2000年的250亿元减少81亿元,下滑了32%。

  证券交易印花税锐减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市场持续低迷,投资者惜买惜售导致成交额下降造成的,据全景网络统计,沪深股市2001年全年A股成交金额33242亿元,较2000年的60278亿元下降了82%。

  尤其是2001下半年,成交锐减的情况加剧,致使证券交易印花税比上半年大幅减少。下半年A股的成交金额为12279亿元,较上半年的20963亿元下降了42%;B股成交金额1202亿元,还不到上半年3861亿元的三分之一。经测算,下半年A股交易印花税收入约86亿元,比上半年减少了近一半;B股交易印花税约实现6.6亿元,比上半年减少了七成;下半年的印花税收入(包括A股、B股)比上半年锐减约99亿元。

  证券交易印花税税率的下调也对2001年的证券交易印花税收入有直接影响,但由于实施的时间较晚,在总量上的影响很有限。根据规定,从2001年11月16日起,A股交易印花税率由千分之四下调为千分之二,B股交易的印花税率则由千分之三下调为千分之二。但即使不考虑税率下调的因素,即在原有税率下,下半年的证券交易印花税收入随股指的下挫也跌掉了86亿元。

(证券时报)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williamhill官网 》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williamhill官网 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williamhill官网
会员
donate

看williamhill官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