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江客语:香港的“泡沫消费”

发表:2003-02-20 18:06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量入为出,是居家过日子的基本原则。举债挥霍,从来都遭人白眼,被视为“败家子儿”行为。可在现今的香港,却有一批并非“败家子”的欠债人。笔者认为他们属于罹患了“脱轨症”的病态消费者。而这种病的病根,则是“泡沫经济”催生出的“泡沫消费”。
按正常的逻辑推理,欠债的肯定大部分都是穷家小户,或是投资失败者和病态赌徒。而香港的实际情况却完全背离了正常逻辑。前些时候,香港一家机构,对本地300个欠债求助个案进行分析。他们发现,相当部分欠债人并不是经济没有来源或低收入的穷人。他们远比靠领救济金度日的群体富裕,欠债的主要原因是“过分挥霍”。在这批有代表性的个案中,因生意失手、赌博欠债的只占17%和16%,因买楼不当而沦为“负资产者”欠债的,也只占6%;而最大头、占了总数一半的欠债人,是因为大手购物、失控消费负的债!个案中,7成以上欠债人有稳定的职业和收入,而且其中4成以上收入不菲,有的月收入高达7万元。

这种“富裕人”多欠债的“奇异现象”,让人既吃惊也不吃惊,惊的是真没想到欠债的会有这么多的“富人”,不惊的是,想想前些年香港泡沫经济那么厉害,能不留下点“奇景”吗?眼下的这一“奇景”,其实正是泡沫经济的一种严重后遗症。

想想前几年,香港真是要多“火”有多“火”。排一夜队,倒个“楼花”赚几万、十几甚至几十万,是常有的事;打听打听“消息”,跟风“炒”上一把股票,就换辆新“奔驰”,绝不是什么神话。泡沫经济的持续膨胀,使港人大赚“快钱”、“容易钱”,着实发了不小的财,而且是全社会性的。一位朋友也许说得有点过分:那几年,只要不是傻子,全能发。但也是在那个“遍地黄金”的年月,港人在“可劲儿搂”的同时,也不知不觉地养成了“可劲儿造”的不良消费习惯。白天炒股、炒楼猛赚,夜晚酒楼、歌厅猛吃、猛玩,名牌狂买,成了不少人的生活模式。来得容易,用着痛快。经济“脱轨”,使人们生活也脱离了正常轨道。

港人,大概谁也没想到会有亚洲金融风暴,更没有被西方经济衰退拖累进泥淖的思想准备。面对经济形势急转直下,股市、楼市的持续低迷,部分港人整个傻了。这时,一些港人的“消费脱轨症”就凸显出来:发“横财”的路一下子断了,但发“横财”时种下的疯狂消费习惯却马上改不掉。于是他们成了收入恢复正常、消费却依然“脱轨”的“怪人”。他们自己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被心理专家称为心理病态的“强迫性消费者”。这种病人最重要的特征是:先机械性地频密购物、购物后马上就自责,恶性循环不已。当然,除了自身的“病根”外,近年来银行为扩大业务而滥发信用卡,则是他们“久病不愈”的外部推动力。为此,专家提请全社会重视这一问题,媒体、学校、社工等多方面加强理财教育,银行严格控制信用卡发放,不要让这种“社会病”继续蔓延。至于病情严重者,则应及时寻求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以尽快恢复“常态”。

其实,香港政府的严重财赤问题,何尝不是大体相同的条件造成的呢?畸形的财政结构,也是泡沫经济留下的后遗症,经济“脱轨”留下的“负资产”。现在,政府提出和酝酿推出的一系列削减财赤的举措,包括精简架构、减低薪酬、节省办公费用以及推进部分公营机构私营等,都是在矫正畸形,挤压财政方面的“消费泡沫”,医治“脱轨症”。而那3000亿财政储备,就是港府治“病”的本钱。如果听任“脱轨”下去,等把本钱花光了再治“病”,就什么都晚了。

无论个人还是政府,治病肯定都会有痛苦。与戒毒一样,你不忍着,日后就会痛苦无穷。想想关老爷“刮骨疗毒”的劲头吧。再不医治“可劲儿造”的病症,不狠挤“泡沫消费”,今后的日子能好过吗?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williamhill官网 》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williamhill官网 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williamhill官网
会员
donate

看williamhill官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