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生前为蜀汉丞相,生前曾封武乡侯(武乡,今汉中武乡镇),死后又被刘禅追封为“忠武侯”,因此,世人尊其祠庙为“武侯祠”。
但“武侯祠”的兴建,并非顺理成章,一帆风顺。
孔明谢世,一时蜀汉国倾梁柱,民失相父,举国上下,莫不悲绝,百姓请建祠庙,但朝廷以礼数不合,不许建祠。于是每年清明时节,民众于旷野对天设祭,举国痛唤魂兮归来。
就这样,三十年后,朝廷见民心难违,始允许在诸葛亮殉职的定军山建祠庙。不想此例一开,各地纷纷建造武侯祠,以至全国武侯祠林立。到现在,究竟有多少座武侯祠,没有人能够说得清楚。屈指数来,就有成都武侯祠、陕西勉县武侯祠、南阳武侯祠、襄阳古隆中武侯祠、白帝城武侯祠、云南保山武侯祠、甘肃祁山武侯祠、陕西城固武侯祠,还有五丈原诸葛庙,湖北蒲圻武侯宫,湖北黄陵庙武侯祠等等、等等。
近年,因诸葛亮后世子孙居住的浙江兰溪诸葛镇也渐负盛名,诸葛镇亦建有丞相祠堂。
有这么多的祠庙来纪念诸葛丞相,并不过分。因为在百姓的心目中,有着三顾茅庐、三分天下、借东风、草般借箭、火烧赤壁、水淹七军,七擒孟获、空城计、六出歧山……传奇故事的诸葛孔明,是中华民族的第一智者,同时,又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耿耿忠臣。
正因如此,到成都来,武侯祠也是一定要看,一定要拜谒的。
但是,作为一个外地人,一个凡夫俗子,绝不像孔明先生,对一切了如指掌,可以神机妙算,所以,我们懵懵懂懂,误打误撞,从边门就走进了成都武侯祠。
进了武侯祠,先就看到了惠陵,刘备与甘、穆二夫人的合葬陵墓。看到--
帝本燕人,曾向乡祠崇百祀;
蜀为正统,漫言天下尚三分。
还有--
一抔土尚巍然,问他铜雀荒台,何处寻漳河疑冢?
三足鼎今安在,剩此石麟古道,令人想汉代官仪。
这些分明是讲刘备,还有刘备与曹操对比评价的。当时颇为不解,说到诸葛亮,对刘备、曹操作些评价,倒也理所应当,但武侯祠内何以有刘备墓呢?
尽管不明就里,我们仍然看下去。
看“三顾频烦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郭沫若),看“志见出师表,好为梁父吟”(董必武),看“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张俨),看“亲贤臣国乃兴,当年三顾频烦,始延得汉家正统;济大事人为本,今日四方靡骋,愿佑兹蜀部遗黎”(冯煦),看“成大事以小心,一生谨慎;仰流风于遗迹,万古清高”(冯玉祥),看“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谐误,后来治蜀要深思”(赵藩)……
看完之后,从另一大门走出,与妻子在门口摄影留念之后,回头一看,门眉上赫然挂着“汉昭烈庙”的匾额,这武侯祠怎么成了刘备庙了?把我弄得更加糊涂了。
后来,请教别人,查阅资料,方明白早年武侯祠与刘备庙毗邻,但武侯祠香烛兴旺,而刘备庙却门可罗雀。明朝初年,帝世之胄朱椿来拜,见此情景,觉乾坤颠倒,君不如臣,很不是滋味,便下令废武侯祠,只在刘备殿附带供奉诸葛亮。不想事与愿违,百姓反倒把整座庙宇统称武侯祠,香火更盛。到康熙年间,为解决这个矛盾,干脆改为君臣合庙,刘备在前,诸葛在后,以后朝廷为突出刘备,多次重申这祠的正名为“汉昭烈庙”,并在大门上悬以巨匾,但历朝历代,百姓总是称它为武侯祠。
所以,漫游武侯祠,总让人有诸葛为主,刘备为次之感。而邹鲁的诗句,“门额大书昭烈庙,世人都道武侯祠。由来名位输勋业,丞相功高百代思”,道出了个中缘由。
刘备虽然贵为君王,但在他身后,留下了不少的笑谈,诸如: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刘备的江山──哭出来的;刘备编草鞋──内行…… 况且刘备死后,刘禅为“扶不起的阿斗”,蜀汉局势恶化,此时的诸葛亮,更是以超凡的才干、绝顶的智慧、决绝果断的勇气,挽狂澜于既倒。
所以,神机妙算,战功卓著,鞠躬尽瘁的诸葛亮,扭转乾坤,在百姓心目中的位置,远远高过刘备,那反倒是正常的了。
公道自在民心。
(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