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知道东北有“三大怪”:“窗户纸糊在外,大姑娘叼烟袋,养个孩子吊起来。”可时下,在北京看病的患者也经常遇到闹心的“三大怪”--“停车排长龙,医院像迷宫,看病像跑马拉松。”日前,健康时报记者赶往北京多家知名的三甲医院,实地体验、感觉、探访了“三大怪”。
门前: 停车排长龙
3月17日上午10点,北京同仁医院西楼南门前的街边已经排起了长长的车龙,一直延伸到东单北大街。顺着车流往西走,在南门对面的williamhill官网 银行前面,有一个停车场,虽然已经摆出了“车位已满”的牌子,但门前仍然有大量的车在排队等候,形成了长长的车队,司机们都坐在车内平静地等待,看来是对这种情形已经习以为常了。停车场的管理人员告诉记者:“天天都这样!现在汽车太多了,就跟自行车一样!同仁医院和北京医院挨一块儿,每天早上不到八点,就开始出现汽车排队的长龙,大家都想往里挤,但就这么点儿车位,挤不进来……”在停车场的外围违章停着一排汽车,一辆白色捷达小轿车的窗户上已经被贴上了《违法停车处理告知单》。
同仁医院相邻的北京医院同样车满为患。这里的停车场有60个停车位,门前道路两侧大概有一百多个车位,都已经挤得满满当当。一位被堵在那里的出租车司机慢悠悠地告诉记者:“我经常送人来这儿看病,每次在这里都会堵车,只能慢慢等呗。”一位前来看病的中年男人说自己开车在外面晃了半个多小时,才找到停车位,他边走边说:“这个地方有一个好处,能锻炼车技,在这里您要是能夹塞儿进去,那走遍全国都不怕找不到车位了。”
如此拥堵的情况,会对救护车的紧急出诊造成影响吗?“一般不会。救护车有专门的进出口,如果有车堵在门口,我们会直接打电话给有关部门将车拖走,而且我们会及时疏导。”北京医院一位工作人员这样告诉记者。记者看到两家医院的救护车专用进出口前都比较畅通,但是出了门、上了路就很难说了。
北大人民医院的车辆管理员介绍,该医院周一的时候车最多,平时也不少,这里的一百多个车位,根本不够用。周一至周五,早上7点半前后和下午13点左右是两个高峰期,中午11点有所缓解,这位管理员把这种车流量的变化叫做“驼峰形状”。最忙的时候1分钟要进出1辆车,“只有中午能稍微喘口气儿,您还不能急,因为来的都是病人,心气都很躁,还得紧着说好话。”
在北京协和医院门口,记者看到出口处横了一辆车,被挡住路的汽车都走不了,管理人员扯着嗓子喊着挡路车的车号。见人还不来,管理员嘟囔道:“说好的3分钟就回来,一进去就不见出来了,这儿本来就够紧张的,您说来看望病人,还开个什么车,这不是添乱吗?”
说起停车难,北京同仁医院保卫处的苏先生说,车多停车位少的矛盾已成了普遍性问题,只是在医院表现的比较突出罢了。
北京积水潭医院基建处处长蒋协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医院门前的街道很窄,两边又开了很多店铺,即使车不多,也很难开进来。坐车来医院的患者,很多都是骨折等骨科的急重症,行动本来就不方便,如果车开不进来,只好背着、抬着或扶着病人走一段路才能到医院,这无疑更加重了病人的痛苦和不便。
楼内: 医院像迷宫
摆脱了医院门前的车队排起了长龙,本想进了医院看上病就方便了吧,可进了医院,傻眼了--不少医院那迷宫般的建筑和科室设置,看起来指示不够明确的标识,成了病人们看病头疼的“第二怪”。
记者从北京积水潭医院离地铁站口较近的北门进入了医院,先是穿过一个停着几辆车的空地,又经过一所写着“浴室”字样的房子,拐来拐去,怎么也找不到门诊楼。旁边有几个病人和家属正在向一位穿着工装的工作人员问路,记者也上前去打听。顺着这位工作人员指的方向,记者来到了一片比较开阔的场地,但一个人工修筑的水潭把路分成了两个方向,该往哪里走呢?记者凭着感觉,通过水潭上的石桥,往左走了一段路,看见面前的一座大楼上面写着“行政楼”。最后在医院一位清洁工的指点下,记者终于找到了门诊楼。看了一下表,时间已经过去半小时了。
根据门诊大厅指示牌上的提示,记者来到地下一层找磁共振室。这里的地下建筑真是别有洞天,空间的巨大和回廊曲折的复杂程度着实令人惊叹,俨然像一个巨大的“地下迷宫”。很多病人和家属坐立在走廊两侧等待,有不少还带着大包小裹,显然是从外地风尘仆仆赶来的。记者顺着地下走廊向前,走了一段路,看见在前面的上方写着“急诊”,并标示着向上的箭头,可能是表示从此处再往前走,就到了急诊区的地下。
从地下门诊区转出来,迎着阳光,深吸了一口气,忽然感觉不大对头,周边的环境很陌生,原来记者稀里糊涂从另一个门摸出来了。一路上,记者看到很多患者和家属拦着工作人员问路。一个清洁工对记者说,刚来这里打工的时候,他们也经常找错地方,现在他们和保安几乎都成了“义务指路员”,有时候他们费半天口舌指了方向,病人转来转去还是找不着地方。
北京积水潭医院基建处处长蒋协远对记者说,医院早就意识到这些让人头疼的问题,并且已经开始着手解决。该院地下部分是上世纪50年代建院起就有,后来成了仓库、车库。近年来病人数量骤增,医院原有的医疗空间难以容纳,而医院处在二环路以内,建筑高度根据政府规划要“控高”,不能盖高层,没法“上天”,只好“入地”了。
蒋协远处长告诉记者,他们现在正对医院的指示牌做进一步的规范,这些新标牌的底色、字体等统一起来,分成三级:第一级指明大体方位,如哪是门诊,哪是行政楼,哪是后勤;第二级指明门诊、急诊、各科室方位;第三级是各科室门上方的标牌,如写着“内科一诊室”。
在北京协和医院,记者遇到了一脸疲惫的刘女士,她在医院新楼2层穿刺室做完腹部积液抽取术后,在送检积液时坐错电梯了。这里电梯不少,但却不是层层都停。她从电梯里出来,走楼梯去一层,楼层地面一层和地下一层的标识位置很高,必须仰起头才能看见,她一没留神走到了地下一层,只好重新走回地上一层。问及刘女士谈看病的感受,她说了一个字--累。
看病 :像跑马拉松
对“少不了上医院,又怕上医院”的老年人来说,医院科室布局上的不尽合理之处,让他们深刻体会到“跑”医院的苦。
在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来看病的常先生向记者讲述了他做一次心功能检查,连跑四天医院的烦心事。第一天开单子做检查,因为有的检查项目排队的人多,要第二天再去,有的检查要根据前面的结果预约后面的,等有了结果才能看病,到了第三天看上病时,要先分别到2楼、3楼和5楼各检验科将检查的结果取回,交给门诊的医生。看完病后,第四天还得取一趟最后的结果,再将结果送给门诊医生做最后的诊断。他说,像他这样时间紧迫的患者,如果不是到了非去医院不可的程度,实在不愿意跑医院。这个“跑”字,对常先生来说,可谓意味深长。
一位北京患者吴老先生指着划价、交费、收方、取药四个窗口对记者说,这四个窗口为什么不能合在一起统一叫号,让免除来来回回排队之苦?调查中记者感到,广大患者对医院环境并不是再一味指责,而是埋怨之中有理解也有建议。吴老先生说,窗口分开对患者有利,比如说收方严格,抓药有监督,避免出差错,但是客观上还是造成了患者的不便。记者分别在医院和几个居民住宅区做了一个简单的调查,让受访者们说说到大医院看病的感受,60岁以上受访者,几乎是异口同声:“不到万不得已,决不能往大医院跑,没病也得跑出病来!”
我国建筑界泰斗张开济先生在评价我国一个规模很大的火车站时说,火车站最主要、最关键的功能是快捷、便利、安全地把旅客输送出去,可这个火车站在设计上考虑到不少方面,如美观、大方、古朴,但是忘记了火车站的基本功能,变成了一个迷宫。
张开济先生的这番话体现了设计学里的人文关怀。可当我们回过头看看医院业务科室的布局时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williamhill官网 》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williamhill官网 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