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认为,今次中全会对胡锦涛至关重要,他能否在未来七年一展政治抱负,端视未来几个月,他是否能够把更多的心腹亲信安插在中央,占据要职,李克强很可能只他的第一着棋。事实上,胡锦涛的权位虽然已经稳固,但他在中央只是“寡头司令”,周遭都是江泽民的人马,而胡的“以人为本”政策,也在很多中央部委和省市,受到抵制。胡锦涛目前面对的处境,与二十五年前的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以及二十年前中共十二届五中全会时期,邓小平所面对的困难,有很多相似之处,而邓小平如何巩固地位、掌握权力、推动政策的方法,确有很多值得胡锦涛借鉴学习之处。
邓小平在七七年的中共十一届一中全会,当选为中共中央委员会排名第二的副主席,主席和第一副主席分别是华国锋和叶剑英。当时,邓小平势孤力弱,党政军大权掌握在以华国锋为首的“凡是派”手里。往后的两年,邓小平的头号心腹胡耀邦,藉着平反冤假错案的机会,为大量老干部平反之余,也把他们安插在中央和地方,担任第二、第三把手,而他们大多是邓小平的支持者。
接着,胡耀邦发起“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辩论,为邓小平的改革路线吹响号角,在舆论上向“凡是派”进攻,并夺得意识形态的主导权,从而在七八年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确认邓小平的“改革开放”路线。虽然改革路线已经确立,但受到华国锋等凡是派的强烈抵制,邓的政策无法落实,当时的山西省委第一书记王谦、湖南省委第一书记毛致用等文革余党,就拒绝推行“包产到户”,坚持文革时代的“农业学大寨” 政策。结果,邓小平在八O年的十一届五中全会,以“掺砂子”方式,安排两大亲信胡耀邦和赵紫阳,增补为政治局常委,并先后安排赵紫阳担任总理、另一个改革派大将万里任副总理,加强自己在中共最高决策层的实力。两年多之后,邓的权力稳如泰山,才把所有“凡是派”赶下台。
到了八十年代中,一些改革政策开始触动部分高干的利益,很多原来全力支持改革的老干部,也认为改革最终会革掉中共的命,转而反对改革,阻挠改革的深化。在此情况下,邓小平一方面受到以陈云为首的“保守派”强大压力,要求减慢改革的速度;另方面,很多社会问题,包括农村的乱收费、治安败坏、官员贪污等,开始陆续浮现,农村承包制也开始失去魔力,这些都被归咎于改革开放的政策。
为了替改革开放重新注入动力,巩固成果和深化改革,邓小平在八五年的中共十二届五中全会,以 “干部年轻化”、“新老交替”为藉口,再次用“掺砂子”的方式,把田纪云、乔石、胡启立、吴学谦等年轻的改革派,增选为政治局委员,储备更多年轻的、有改革理想的干部,准备对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改革进行攻关。
当然,往后波谲云诡的政治斗争,先后把胡、赵拉下马,体制改革的宏愿也无疾而终,那是后话。必须注意的是,邓小平在八十年代的声望虽然如日方中,但也只能用“增选”的方式,不断安插心腹占据要津,目的就是尽量不触动原有的利益集团,减少阻力,直到权力的天秤倒向自己一方,才能清算对手、遏制对手。
在现行中共体制下,对任何中共领袖而言,人事安排确实是重中之重,也是他能否开展工作、落实政策、推动改革的最重要保证。所以,如果胡锦涛想有一番作为,想推动“以人为本”、“建构和谐社会”,那他必须先掌握最高层的人事任命权,把自己的心腹补充到政治局,甚或政治局常委,然后逐渐拿掉对手的人马,这样才能保证其政策得到落实,否则一定会受到抵制,只终只会一事无成。事实上,邓小平在八十年代的两次五中全会,已展示了如何以“掺砂子”方式安插心腹,胡锦涛该有一定体会吧?! (五中全会之一)
(亚洲时报记者潘小涛10月8日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