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以前的开国帝王,有夏禹、商汤、周武、秦皇等。这几位或有可能赋诗作歌,据说秦始皇就曾写过一首《造仙真人歌》。不过他们都没有作品传世,所以只能付诸阙如。
自汉至清,开国帝王有五十多位。按其出身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出身于公侯将相之门。他们在未成帝业之前,或是由于军功显赫而手握重权。或是由于世袭封爵而荣耀在身。这些人大都从小受过诗书熏染,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如齐高帝萧道成、唐高祖李渊、宋太祖赵匡胤等。他们想援笔赋诗,殊非难事,但或许是胸怀大志,蓄意权谋,视诗文为末技,不屑制作;或许是戎马倥偬,军务缠身,无暇潜心艺术,所存的诗作并不多。(曹氏父子和梁武帝是例外)
另一类是出身下层平民,“崛起布衣”,“起自陇亩”,如汉高祖刘邦、宋武帝刘裕、明太祖朱元璋等。这些人出身贫苦,幼年失教,不要说写诗作文,就连读书识字也很困难。然而他们中一些人,日后经过学习,提高了文化水平,不仅能够吟诗作赋,而且鉴赏能力也不低。
宋武帝刘裕就是突出的例子。刘裕年轻时种过田,打过柴,喜赌博,爱斗殴,几乎目不识丁。但当了皇帝以后,却能够“吟谢庄《月赋》,称叹良久”,并对当时的名士颜延之说“希逸(谢庄)此作,可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唐,孟棨:《本事诗.嘲戏第七》),可见其鉴赏诗文的能力已经不低,也可见其文化程度提高之快。还有些人通过学习,不仅自己能够起草诏书军令,也能够提笔赋诗,有些篇章还写的很好,在文学史上传为佳话。明太祖朱元璋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历史上凡是称为开国创业帝王的,应该说都是胸有大志(也可以说是有野心)的人物。“诗以言志”这些志向高远的的人物题笔赋诗之际,他们的抱负、理想、宏愿就很自然地流露笔端。因为他们心怀大志,所以其诗作也不同于一般的诗词创作。他们的诗作都有自己强烈的独特的特点。他们或借物言愁,抒发自己身处逆境,壮志不得申的忧思;或对景咏叹,表达自己希望得到贤臣良将的辅佐,与其共定天下的的渴念。
有些诗虽然技巧欠佳,有粗率之嫌,但却境界开阔,质朴可爱;有些诗虽然写得婉转悲凉,但却自有一股慷慨壮建之气潜伏于内。也就是说,这些帝王的诗作自有开国创业的气象,这在一般守成继业之君或亡国丧身之君的诗作里是很难见到的。
一、 项羽
项羽是一位豪气盖世、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在秦末风云变幻、群雄并起的大环境下,他以拔山之力、盖世之气,突起于垄亩之中,没有任何凭借,很快就摧毁了暴秦的政权,于是宰割天下,分封王侯,号称“西楚霸王”。正因为如此,项羽虽未成帝业,但司马迁在《史记》中,仍把他列入“本纪”,作为帝王来看待。而我们在评论开国帝王的诗词时,也就不能因为他未登帝位就予以忽略。
项羽传世最著名的诗篇就是《垓下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楚汉相争,开始时项羽节节胜利,刘邦几为其所掳。后来由于项羽骄傲自满,刚愎自用,导致其战略上连续失误,而刘邦则逐渐转败为胜,最后垓下(今安徽灵壁东南)一战,楚军全军覆没,项羽逃至乌江自刎而亡。
《垓下歌》便是项羽被汉军围困垓下,军帐夜饮,对其爱姬虞姬所唱。全诗“慷慨激烈,有千载不平之余愤”(宋。朱熹:《楚辞集注》卷一),是项羽这个悲剧英雄的一曲绝唱。据说虞姬当时也有和歌:
汉兵已略地,
四方楚歌声。
大王意气尽,
贱妾何聊生。
虞姬所唱曲子的歌词,出于一本名曰《楚汉春秋》的史书。虽然正史中没有提到虞姬的结局,但是出于对这首歌词的理解,后人大多认为她是自杀了。所以才有《霸王别姬》这一出戏文。
项羽和虞姬,英雄与美人的命运,引起了后人的唏嘘感慨,也成为戏曲小说中常见的题材。而这首《垓下歌》,则历代传颂,成为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 汉高祖刘邦
汉高祖刘邦是一位出身于社会下层的封建开国帝王。他家中世代以务农为业,青少年时与《诗》、《书》无缘,以后在戎马生涯中也无暇读书识礼,而他本人也一向重武轻文,甚至慢待、羞辱读书人。但就是这样一位与诗文无缘而且轻视文学的帝王,却写出了千古传颂的名作《大风歌》和《鸿鹄歌》两首诗。“《大风》、《鸿鹄》之歌,亦天纵之英作也”。(刘勰:《文心雕龙。时序篇》)
1、《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这首诗是刘邦称帝后第七年(公元前195年)所作。当时淮南王英布叛乱,刘邦亲自率军征讨,英布败逃,刘邦命其部将乘胜追击,自己则班师回朝。归途中,他停留在自己的故乡沛县,在沛宫里摆下筵席,招待故乡父老。在筵席上,刘邦击筑起舞,慷慨悲歌,并表示要把沛县作为自己的私邑,让这里的人民世世代代免除徭役赋税。
刘邦在衣锦还乡的筵席上所唱的,就是《大风歌》。全诗仅三句,二十三个字,是一首楚辞体诗歌。这首诗纯属口语,毫无文饰,是汉高祖内心感情自然迸发的英雄诗篇。历代诗文品评家无不对其推崇备至。宋代陈岩肖认为:“汉高帝《大风歌》不事华藻,而气慨远大,真英主也(《康溪诗话》卷上);朱熹则说:汉高祖的《大风歌》是“自千载以来,人主之词,亦未有若是其壮丽而奇伟者也。呜呼,雄哉!”(《楚辞集注》卷一)明代的胡应麟更称誉《大风歌》是“千秋气概之祖”。(《诗蔽》内编卷三)
《大风歌》对后世影响很大。历代的封建帝王,在荣归故里之际,往往效法汉高祖,大摆筵席,宴请故旧亲友。有些君主也吟诗作赋,以《大风歌》来比附自己的豪迈情怀,讴歌自己的文治武功。比如周明帝宇文毓的《过故宫》、唐太宗李世民的《幸武功庆善宫》、唐玄宗李隆基的《巡省途次旧宫赋》等,都是此类作品。历史上一些英雄志士、诗人墨客也喜欢《大风歌》,他们也常常借用《大风歌》的诗意来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比如李白的《胡无人》、洪秀全的《时势诗》、朱德的《赠友人》等等。
2、《鸿鹄歌》
鸿鹄高飞,一举千里。
羽翼已就,横绝四海。
横绝四海,又可奈何。
星有缯缴,将安所施!
这首诗的写作时间比《大风歌》稍晚。
吕后之子刘盈虽被立为太子,但汉高祖一直不喜欢他,认为他生性仁弱,不像自己,想把他废掉,改立戚夫人之子赵王如意。但是,这个打算遭到了张良等大臣的反对,所以迟迟未能实施。公元前195年,淮南王英布叛乱。刘邦想让太子刘盈带兵出征,遭到张良等大臣的反对。刘邦带病征讨英布叛军回到长安以后,由于箭伤发作,病得更加厉害。他自知来日不多,更急于废立之事。张良等竭力劝说刘邦改变废长立幼的想法,但刘邦执意不从。
有一天,刘邦正在喝酒,看见在旁陪侍的刘盈背后站着四位老人,年纪都在八十岁以上,须眉皆白,体格健壮。这四人正是刘邦多年想聘请而不得的“商山四皓”(四位贤士)。刘邦惊奇之余就问他们:“我寻找你们多年,你们都躲避我。现在为什么又来了,跟着我的儿子呢?” “商山四皓”回答说:“陛下轻视儒士,我们义不受辱,所以逃避。现在听说太子仁孝,礼贤下士,所以我们就来了。”刘邦听罢,说道:“好吧,那就麻烦你们好好保护我的儿子吧。”
“商山四皓”的出现,使刘邦不得不放弃了原来的打算。“商山四皓”走后,刘邦召来戚夫人,对她说:“我本来想把太子废掉,但有这四个人辅佐他,太子的羽翼已成,难以更改了。吕后以后就是你的主人!”戚夫人听后,哭泣不已。刘邦说:“你为我跳楚舞,我为你唱楚歌。”于是就唱了这首《鸿鹄歌》。歌罢,戚夫人更加痛哭流涕,刘邦也没有心思喝酒。
最终,刘邦也没有废掉太子。
比起《大风歌》,无论从哪方面来说,《鸿鹄歌》都要逊色得多。但它仍不失为一首言情述怀的优秀作品。它深刻反映了刘邦在立储问题上矛盾、痛苦的心情。这首诗也有着广泛的影响,据说曹操《短歌行》的创作就受到了它的启迪。
三、 齐高帝萧道成
史书称其喜怒不形于色,深沉寡言,博学,善文章,工书法。
《群鹤咏》
八风舞遥翮,
九野弄清音。
一摧云间志,
为君苑中禽。
此诗写作时间略晚于《塞客吟》,是作者见河泽之中有群鹤栖息有感而作。该诗以群鹤自比,且咏且叹,既显示了自己的“云间”之志,又透露出恐怕为“苑中”所囿的忧惧不安。
四、 梁武帝萧衍
梁武帝是一个多才多艺学识广博的学者。他的政治、军事才能,在南朝诸帝中可以说是堪称翘楚,不在另三位开国皇帝之下。他在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上的成就,则更为突出。史书称他:“六艺备闲,棋登逸品,阴阳纬候,卜筮占决,并悉称善。……草隶尺牍,骑射弓马,莫不奇妙。” 他很好学,从小就受到正统的儒家教育,“少时习周孔,弱冠穷六经”,即位之后,“虽万机多务,犹卷不辍手,燃烛侧光,常至午夜”。这种刻苦学习的精神,为他的学术研究和诗歌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梁武帝的诗赋文才,颇有过人之处。齐武帝永明年间(484--493年),诗坛创作风气大盛,很多文人学士都聚集在竟陵王萧子良的周围,各逞其能,施展他们的诗歌创作才华。在这些文人学士中,比较著名的有八位,如谢眺、沈约、任仿、范云等人,时人称之为“竟陵八友”。萧衍也是“竟陵八友”中的一位。他的很多诗歌都是在这一时期写的。建梁称帝后,他素性不减,经常招聚文人学士,以赋诗为乐。他的文学创作,推动了梁代文学风气的兴盛。
梁武帝现存诗歌有80多首,按其内容、题材可大致分为四类:言情诗、谈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williamhill官网 》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williamhill官网 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