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高院院长,什么叫“可杀可不杀” 在共产党的世界 没有不可杀的 连党主席也一样

作者:陈贞璟 发表:2006-06-03 10:29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决定从今年9月1日起,在全省范围内采用注射的方法执行死刑。浙江省高院院长应勇表示,该省法院将正确处理好坚持依法“严打”方针与严格控制死刑的关系,对那些罪行极其严重、罪证确实充分,依法必须判处死刑立即执行的,坚决依法判处死刑;对可杀可不杀的,坚决不杀,确保审判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坦白地说,浙江省高院院长的一句“可杀可不杀”让笔者非常困惑:什么叫“可杀可不杀”呢?

  法律是公正和严肃的,法律同时又是刚性的。对什么样的罪行、哪一种类型的罪犯处以什么样的刑罚,是非常清晰明确的。只有“可杀”、“不可杀”,没有“可杀可不杀”。法律是不能模棱两可的,特别是量刑这一方面--依法进行量刑和宣判,法律说“可杀”即“可杀”,法律说“不可杀”即“不可杀”,何来“可杀可不杀”?这只能是一个荒谬的伪“命题”。

  当然,在很多实际案例当中,从现代法律所提倡的法律人性化出发,对于许多犯罪行为,刑罚的判定往往有一个可以“浮动”的范围,同样的罪行可能判罚的结果不尽相同--比如,某些“特殊的罪犯”在量刑上会得到法律的“宽大”,接受法律所规定的最低限度的刑罚。但这并不等于法官可以在一定范围内随意判决,仍然是以法律为准绳,审判机关所“掌握”的不过是一个法律所允许的人性化尺度。由此来看,法律的人性化,与“可杀可不杀”完全是两个概念--人性化并不是刑罚的判定模糊化、量刑情绪化。

  但我们确实在生活中经常听到类似的“提法”:可杀可不杀的尽量不杀,可杀可不杀的坚决要杀,等等。这充分说明,在“杀”这一最高刑罚上,有许多人为的因素可以影响法律的判决,一个罪犯的生命能否得到保全,有时候要受“指示”或者“政策”的左右。说到底,这还是“人治”思想在作祟,否则不会炮制出“可杀可不杀”这样一个怪胎。

  因此,“可杀可不杀”的坚决不杀等诸如此类的“说法”,表面上似乎是在表明法律的人性化态度,实则传递出一个危险信号。试问:有了“可杀可不杀”,是不是还会有“可判可不判”、“可罚可不罚”、“可抓可不抓”?如果任由这种危险的披上法律人性化的逻辑意识继续蔓延开去,我们只能靠“人治”越来越近,离“法治”越来越远。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williamhill官网 》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williamhill官网 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williamhill官网
会员
donate

看williamhill官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