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相信“灵魂”存在的人认为:“灵魂”是人们出于对死亡的恐惧而想象出来的东西,人肉体死亡了,那么这个生命就结束了,他的思维停止,一切都过去了。他们的理由是,“灵魂”看不见、摸不着,连最先进的现代科学仪器也探测不到它的存在。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人类无法证明“灵魂”的存在,但也无法否定“灵魂”的存在。因为看不见、摸不着、现代科学仪器探测不到的,并不能证明不存在,也可能是因为这个仪器还不够先进。他们认为,“灵魂”的存在是一个“信”的问题,信则有,不信则无。他们认为这个观点是最公正的。
“濒死体验”为揭开“灵魂”的神秘面纱照亮了一线曙光。所谓“濒死体验”,就是这个人的心脏跳动、脑电波都停止了(死亡),后来在医生的抢救下又活了过来,并能回忆起在“死亡”那一段时间里的经历。例如,一位研究“濒死体验”的科学家在他的研究报告中写到: “我访问了一位12岁的病人,她不知道由于哮喘而致的心脏停搏后她的病情多么的危急。在一小时的访问中,我们交谈了她住院的方方面面,从护士如何对她进行治疗,到食物的口味。最后访问结束时我问她:‘你还记得关于生病任何其它的事情吗?’她皱皱眉翘起鼻子说道:‘是的,发生了一件事,但很难描述,你可能认为我发疯了,但我确实认为我离开了我的身体,我想我是在往下看着我自己,我可以看见我妈妈握着我的手,我可以看见一束光。’” 科学家们发现,成千上万的人都经历过“濒死体验”。有的人离开自己的身体后看到医生在抢救自己的身体;有的人从身体里飘起来浮在天花板下,能看见房间的顶灯在自己的旁边;有的人感到自己飘起来后的身体很小;也有人看到了其它生命,等等。研究发现,“濒死体验”与人的性别、年龄、种族、宗教背景、职业、文化程度等无关。
现在科学家们对“濒死体验”现象存在的真实性已经没有争执,但对于这种现象的解释却有几种不同的观点:
1)生理学解释(Physiological):认为该现象是由于人大脑中化学成份的变化,例如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引起的一种幻觉效果;
2)心理学解释(Psychological):认为该现象是由于人对死亡的恐惧心理而产生的一种想象,并不是真实存在;
3)超自然解释(Transcendental):认为该现象反映了一种超常的客观存在,“濒死体验”的人看到的东西是真实的。
英国医生山姆·帕尼尔是世界上第一个用科学实验证明“灵魂”真实存在的人。他的实验设计是这样的:如果病人死后“灵魂”能飘起来,还能看到自己的身体,看到医生们在抢救他的身体,看到天花板上的灯,那么如果在天花板的下方放一块板,板的上面放一些小物体(只有山姆自己知道是什么物体,别人不知道),那么“灵魂”就应该能看到这些小物体。如果这个病人能被抢救过来,能够说出板上的小物体是什么,那么就能区分出“灵魂”到底是虚无缥渺的想象呢,还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实体。
山姆对100多个病人进行了研究,发现其中有7个被抢救过来的病人醒来后能说出自己“灵魂”离体时看到的景象,特别是板上的小物体,说的全都对。山姆的实验获得了成功。
山姆的实验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他是世界上首次用科学实验的方法,证实了“灵魂”的客观存在。“灵魂”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实体,有一定的大小,可以飘起来,可以移动,它是人生命存在的另一种形式,而不是虚无飘渺的想象。 2001年6月20日,山姆应邀在休斯顿莱斯大学作了题为“濒死体验:透视脑死亡还是透视一门新的意识科学?”的报告,吸引了不少对生命研究感兴趣的人。在他的报告中,山姆首先介绍了对“濒死体验”研究的背景情况,有许多医生、科学家都对“濒死体验”进行过研究。在谈到意识(灵魂)与大脑的关系时,山姆介绍了不同的观点。
传统观点认为:意识是在神经网络中产生的,如果没有神经网络,也就没有意识了;其它新观点有这样几种:
1)意识是由于量子效应产生的;
2)意识是由于形态共振效应产生的;
3)意识是独立于大脑而存在的,就像电磁场可以独立存在一样;
4)“精神”本身就是一门科学。
山姆还介绍了下一步研究情况:英国将花费140,000英镑进行心脏停搏的“濒死体验”的多学科研究;美国休斯顿贝勒医学院将进行“意识与基因表达关系”的研究;还有英国和美国进行的其它研究。
最后山姆放映了典型的有过“濒死体验”经历人的谈话录像,并回答了听众提出的问题。
休斯顿德州医疗中心的科研人员对山姆的研究表示极大的兴趣,认为对探索生命的本质有重大意义,提出与山姆合作,共同研究这个生命的新领域。
来源:陈醋花生米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williamhill官网 》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williamhill官网 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