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已有近600年历史的《永乐大典》是明成祖朱棣在明永乐元年(1403年)下令由太子少师姚广孝和翰林学士解缙主持、由3000多文臣耗时4年纂修而成。共辑录图书8000种,上自先秦,下迄明初,天文地理,人事名物,无所不包。整部典籍共22877卷,外加目录等60卷,装成11095巨册,全部用毛笔工楷书写,是世界上最早、最宏伟的百科全书。由于篇帙浩繁,从未刊刻过,仅在明嘉靖年间重录过一部。但令人痛心的是,这部无与伦比的世界瑰宝却遭受了最野蛮的毁掠。在本世纪初,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永乐大典》大部被焚毁,馀下的多被掠走他乡,运往英、美、法、日等国。流失海外的《大典》残书,经数十年反复搜寻,现查实散见于世界各地博物馆、图书馆里仅共有300多册、约800馀卷,不到原书的4%!而国内至清末民初仅存64册、128卷,《永乐大典》惨遭浩劫。
藏在喜靖皇帝的玄宫里?
作为一直致力于《永乐大典》研究的学者。栾贵明对此是梦魂萦绕。他考证发现,被八国联军毁掠的是明嘉靖后期重抄的副本,流失海外和国内陆续搜集的残本也均为嘉靖重录副本或其抄本。而《永乐大典》的正本至今一卷也未发现,并且其下落也一直不见准确的记载。栾先生对记者说,对《大典》正本的下落,有四种说法,一说在南京毁于大火;二说清嘉庆年间失火于干清宫中;又有说可能是被一同焚毁于明末文渊阁;还有说是藏于皇史□恃厚的夹墙中的。但栾先生考证后认为都经不起推敲。
他认为,正本是嘉靖皇帝珍藏在他的玄宫里了。
栾先生告诉记者,《永乐大典》正本失踪之谜是钱锺书先生早年做的题目,1972年,在“五.七”干校的“牛棚”里,钱先生又为他定了这一选题。南京大学的唐圭璋教授等不少专家都在寻找《大典》正本的下落。
永陵天机:《大典》突然失踪
据史书记载《永乐大典》是嘉靖帝“殊宝爱之”的珍品。他登基以来,更将其作为必备的参考经典,并时常在朝庭上引用。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宫中失火,嘉靖立即命左右登文楼,抢运出《大典》,一夜中竟下谕三、四次,焦急失态,足见《大典》在他心中的份量。当时嘉靖帝即有意“重录一部,贮之他所,以备不虞”。栾先生认为除了要让《永乐大典》“以备不虞”的正大理由外,还值得我们思索其他缘故。
更值得注意的是,嘉靖帝最器重的文官徐阶已向他奏明,重录不可能很快完成,只能“对本抄写”。嘉靖则明确强调,“重录”是为“两处收藏”。四年后,嘉靖“驾崩”,三个月即下葬。葬礼刚毕,隆庆帝便宣布《大典》已抄成,赏赐重抄的儒臣。可是却从此时起,《大典》正本的去处就音信渺然。嘉靖的丧葬与正本的失踪如此巧合,以及一反williamhill官网
古代皇家修典必大肆宣扬典藏何处及在官修书目中着录的作法,都使人感到,《永乐大典》正本的消失带有明显的人为的突然性。
讲到《大典》正本的失踪,又会令人想到嘉靖几乎经营了一生的地下皇宫--永陵。历时12年建成的永陵是十三陵中仅次于长陵的一座,建于明代国力最强盛的时期。栾先生和其他专家多次实地考查,认为地宫规模很可能在长陵之上。它一定在环境上对珍藏《大典》正本作了充分的考虑。
栾先生肯定地说,尽管“天机”封锁得异常严密,又有副本存在、水火之灾、流传丧失的种种烟雾,但事实是,《永乐大典》正本,完整的一部巨书,没有毁亡,更没有佚失。它应该好端端地宝藏在永陵玄宫中!这是个该找而没有找过的地方。
放到今天应当没有问题
栾贵明关于《永乐大典》正本可能藏于明永陵的论断在全国史学、文物、古建、考古及新闻界引起浓厚兴趣和广泛关注,各界专家纷纷发表观点,各地传媒更就会否发掘或勘测永陵作追踪报道。
在北京williamhill官网
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部工作多年的黄润华研究员,日前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说,据史料载,《永乐大典》抄本当时是放在翰林院里的,即今天安门广场前公安部所在地附近。清末该书除遭八国联军浩劫外,又让当时清官吏偷走不少,后来从民间陆续收集回来的流失《大典》残本大多属这种情况。前苏联和前东德在新williamhill官网
建立后,为了表示友好,曾送回来一些八国联军从williamhill官网
抢走的《大典》,但数量有限。由于至今只能见到这点残本,因此更显得弥足珍贵。他认为,就当时的纸张质量来看,如果保管环境理想,《大典》放到今天,应当没有问题,现保存在北京williamhill官网
国家图书馆里的残存《大典》就完好无损。黄先生认为寻找《永乐大典》正本下落,解开其失踪之谜非常有意义。
永陵环境有可能珍藏《大典》
位于北京市昌平县的北京十三陵特区管理处分管文物的副主任齐又新告诉记者,永陵保护完好,其环境有可能保护珍藏《大典》。
他说,永陵原来允许遊人参观,现在为更好地保护永陵,已采取封闭式管理,昼夜有人值班,还专门安装了避雷器。目前,永陵内苍松翠柏,一片安宁。他说,会否同意有关专家采用勘探方式寻找《永乐大典》,这需要报请北京市和国家文物局等领导部门决定。国家文物局古建专家组顾问郑孝燮也建议国家文物部门考虑栾贵明先生的研究看法。对于各界专家们的积极建议,国家文物局文物司副司长孟宪民说,我个人看法,那时不会把纸制品随葬進去,当然现在无法验证。勘探陵冢比较清楚,整个陵墓已保护起来。现在采用的地球物理勘探属无损探测,如果打探井、探沟就有损了。采用电法、磁法是可行的,但一定要经过有关部门批准才行。十三陵管理处齐又新对笔者说,希望栾贵明先生的论点,得到有关部门和领导、以及专家学者的认同和大力支持。
运用现代技术能否解开谜底?
如果《大典》真的还在永陵中,书籍的纸张是否仍未腐烂,还保存完好?记者采访了前不久刚对明孝陵朱元璋地宫作出物理勘探的江苏省地震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张治天和南京博物院文物保护研究所有关专家。他们都很谨慎地回答:要看具体情况,考虑各种复杂因素,不能轻易下结论。
张治天先生说,按照《永乐大典》总体积达40立方米这样巨大的物体来说,运用物理勘探方式勘查出其空间位置,应当说是没有问题的。但要确定是否图书典籍,目前还难以做到,因为纸制品目前还未发现其形成了一种专门信号。如果将其装入金属或木质器物中加以外保护,则也可勘测。目前从记载来看,《永乐大典》收录的书籍中采用了朱砂等矿物质作书写原料,由于朱砂具有放射性,就可以勘测出来,问题是《大典》究竟采用了多少朱砂?他认为这是一个很有吸引力的课题。
南京博物院文物保护研究所专家也对记者说,从古代墓葬中出土纸装品目前还没有很好的先例。古代的纸张如宣纸,由于是手工制作,多不含酸,但作为有机物、纤维,总归有一个被腐蚀的问题。假定墓室進水,纸制品可能变成纸砖、纸饼,这就又有揭剥的课题。他们曾作过苏州瑞光塔出土经卷保存状况的研究,目前又在对宁波“天一阁”塔基出土的经卷作揭剥研究,该出土经卷就由于地下水浸蚀变成了“书砖”。专家们说,对于放在地下陵墓中的典籍是否完好的分析,不仅是水、空气、湿度,还要考虑到放置位置,如是否安放在遗体附近等。即使在真空状态下,也不能说就万无一失。
争论引起遥感技术家极大兴趣
《永乐大典》是否仍存于永陵的争论引起中科院等单位遥感技术专家们的关注。有关专家说,可借鉴遥感技术探测沙漠下古长城遗址的经验,对永陵作科学考察。
地质矿产部河北勘测大队的专家认为,运用遥感技术结合磁力探测,应当可以较准确地破译《大典》存世之谜。中科院遥感应用研究所专家告诉记者,曾用遥感技术寻找过沙漠下的古长城遗址,也利用雷达的穿透力寻找过地层下面的东西。这在寻找矿产方面已有许多成功经验。对深藏在永陵中的《永乐大典》,要考虑到较厚的土层及砖石结构,比起探测古长城遗址在地表上有一定特徵来说,探测永陵有一定难度,这还要结合具体部位的物探分析来做。但他表示积极予以协助。十三陵特区管理处及有关文物专家也提及勘测经费问题,河北勘测大队专家说,大约需要10万元将可试验。但目前勘测经费还有待社会支援。有关专家呼吁热心弘扬williamhill官网
优秀传统文化瑰宝的单位和个人共同来支援这一工作。
栾贵明主张秘闭式“开掘”
栾贵明先生透露,早在1985年,在钱锺书先生指导下,他已率领一批年轻的研究人员开始了将williamhill官网
古代典籍数位化的准备工作,即编辑《williamhill官网
电书》的工程,《永乐大典》也在计划之中。
栾贵明对记者说,他反对开掘永陵打开坟道,尽管现在十三陵的所有地宫入口通道都很清楚,包括永陵的地宫进口也了解得很准确,但还是主张采用秘闭式法,即不進行露天开掘,把《永乐大典》搬出来,而使用个人供氧方法,在不透风的情况下進入地宫,采用电脑扫描方式,将《大典》数位化后,仍将《大典》放在永陵地宫内保存,保持原状不变。他说,具体操作可将《大典》从地宫移至甬道一侧的侧室内,在秘闭供氧的情况下,电脑工作人员对大典作扫描,按10人每天每人扫描10册计,1万多册大典的数位化用三个多月时间可以作完。他说,像前不久的秦俑墓一部分就采用了秘闭式法考古,色彩保存较好。德国和日本科学家配合埃及考古人员对埃及金字塔也采取秘闭式法考古取得了成功经验。《永乐大典》如果也采用这样的方法对继续保存《大典》会有很大的好处。栾先生说,最近,有德国科学家找到他,提出与德国博物馆合作,采用将永陵入口处用秘闭罩的方式,保证不使外来空气進入地宫,希望与中方共同寻找《永乐大典》,“但我们没有同意,我们自己完全有能力做好它。我们期待有朝一日能为《永乐大典》重归人间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不过,目前嘉靖入葬的永陵经遥感探测已证实内部全部积水,那么《永乐大典》的原书恐怕已经无法再让后人看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