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裕禄的光环背后掩盖了什么秘密?

作者:taodax 发表:2007-02-09 07:43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摘要: 1958年,主席毛泽东, 省委第一书记吴芝圃,共同参与了一项错误的决策,使“引黄灌溉”变成了一场加重土地盐碱化的灾难. “只灌不排”造成地下水位抬高,导致土壤次生盐碱化。 

作者:taodax williamhill官网 深圳

时间:2007年2月3日
主题: 盐碱地的秘密
主持人:王老师.
[周末科学俱乐部]会员:001,002,003,…..008


王老师:这里有个新闻线索,美国的公共电视台PBS在播放一套关于williamhill官网 的纪录片,现在大家一起去看看会发现什么有趣的东西.

同学001很快在PBS网站查到如下报道,大家七嘴八舌地翻译了出来:
第3集 [变幻的自然] [Shifting Nature]

“the goverment has spent US$ 350 millions on a project in Hongsipu to create fertile farmland in the middle of the desert. Water is pumped uphill from the Yellow River and then used to irrigate 150 square miles of field.400,000 people have been resettled to Hongsipu from drought-stricken areas. Such projects are controversial, however, because despite improving the lives of many people,they drained the Yellow River.”

政府花了3.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0亿)在Hongsipu搞了一个项目, 在沙漠里创造了一片耕地,把黄河的水泵送上山来浇灌这150平方哩(388平方公里)的土地.有40万人从受旱灾蹂躏的地区移民到了这里.这种项目是引起争议的,因为它们改善了许多人的生活,却在猛吸黄河水.”


同学们争论了一番之后.王老师说:
让我们查出Hongsipu是哪里.williamhill官网 的报道讲了什么.于是找到了以下4篇:
[让黄河水遍地生金——宁夏红寺堡灌区见闻]
2000年08月06日《人民日报》

一个名为“宁夏扶贫扬黄工程”的大项目,经过一段时间的论证后,终于在1995年诞生了。 这个williamhill官网 的“天字一号”移民扶贫工程,当时计划开发200万亩水浇地,实现移民100万人的宏伟目标。

同年5月,在无垠的中宁县红寺堡荒原上,宁夏扶贫扬黄一期工程奠基了。

时至今日,红寺堡灌区已基本建成3个主泵站和3条主干渠,已形成可灌溉27万亩,移民10多万人的能力。



[GDP两年翻一番 红寺堡开发区成立8年创扶贫奇迹]
2006年10月08日 [宁夏日报]

1998年自治区党委决定成立红寺堡开发区工委,主要搬迁同心、海原、原州、彭阳、西吉、隆德、泾源7县(区)生活在贫困带上的贫困户,依托扶贫扬黄灌溉工程,在36.65万亩荒漠、半荒漠的旱地和草原上建设全国最大的扶贫移民开发区。



[宁夏红寺堡5000多亩草原退草还耕 遭到破坏]
2005年12月19日 [人民日报]

红寺堡开发区是宁夏的一个移民区,境内流沙活动十分强烈。11月中旬以来,开发区边缘的5000多亩荒漠草原遭到破坏,被“退草还耕”,变成了几乎毫无遮盖的流沙裸地。

据开荒的农民讲,他们这样做是迫不得已,因搬迁过来时分配的土地大部分无法耕种,而且有的还没有分到土地,所以只好自己重新开垦。



[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红寺堡灌区盐渍化发展趋势预测]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 2005年04期 余秋生 , 于艳青 , 薛忠岐 , 杨江平 ,

红寺堡灌区是宁夏为使宁南山区人民脱贫致富而建立的移民开发区.在工程规划过程中,由于未进行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工作,盲目采取扬黄灌溉方式,使部分灌区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土壤次生盐渍化.通过对灌区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及土壤次生盐渍化形成的背景条件的综合分析,对其发展变化趋势进行了预测.

预测结果红寺堡灌区最适宜的农业开发扬黄灌溉区面积有117.94 km2;
适宜的农业开发扬黄灌溉区面积有322.36 km2;
较适宜的农业开发扬黄灌溉区面积有21.82 km2;
需谨慎的农业开发扬黄灌溉区面积有106.44 km2.



同学002提出一个问题:
为什么第一篇说: “1995年诞生了”,而第二篇中却说“红寺堡开发区成立8年”?

同学们热烈地商讨一番后认为:

1 可能是为了满足条件来写“GDP两年翻一番”的 “奇迹”,而前几年没怎么“翻番”就不算了;

2 也可能是为了强调“红寺堡开发区”这个1998年才成立的机构的业绩.

王老师嘴上没说什么,但心里在纳闷:

这些学生怎么会有如此强的思想穿透力,和自己年轻时”读什么信什么”的单纯相比,差别太大了啊.这难道说明人脑在进化吗?

同学003突然指着第四篇报道惊叫起来,把大家吓了一跳:

看!这是什么: “在工程规划过程中,由于未进行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工作,盲目采取扬黄灌溉方式,使部分灌区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土壤次生盐渍化.”

大家不约而同紧张地把眼光集中到王老师的脸上,似乎要在他说话之前就从他的表情上需求出答案.

王老师一边在脑海迅速地搜索合适的解答,一边镇静地说:

政府工作有时也会出漏洞,我们人类总是在不断的“试错法”中取得进步的. “试错”的英文是 “try-error”,作为教师, 通过解释现象来把学生的疑惑降到最低点似乎是他的本份.

聪明的女生005提醒了大家:

“党的好干部焦裕录”不是早就治好了兰考的盐碱地了吗?!那已经是40年前的事情了. “try-error”之后要加上“correction”,不能总重复同样的error啊!

同学006模仿着电影里外国科学家的老成口气说:

据我记忆所及:焦裕录是牺牲在县委书记的岗位上,但他并没有治好盐碱地.至少书里没提到这一点.

王老师赶快把话题引向焦裕录的河南兰考县(不能让学生对红寺堡的追问走得太远了,当下的学者都尽量避开现实,最好只谈100年前的事情.):

好,让我们马上先把兰考的来龙去脉查清楚吧.

不一会儿,查到了以下资料:

[焦裕禄的泡桐情缘] [摘录] 2006-10-13 williamhill官网 环境报

  焦裕禄是山东淄博人。20世纪60年代初,他从洛阳的williamhill官网 第一拖拉机厂调到兰考县出任县委书记。当时,我国正在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东陇海铁路线上的兰考火车站候车室内外挤满了往外逃荒的灾民,整个兰考县的生态环境正遭受着风沙、涝渍、盐碱“三害”的肆虐。在这块曾被蒋介石下令掘开黄河花园口大堤而被淤漫的黄土地上,晴天风沙蔽日,雨天涝渍成灾,平时盐碱泛白,土地已经严重沙化和盐碱化,退化的农业生态环境已经无法承载当地众多灾民的生存负荷。

  焦裕禄秉承“嚼别人的馍不香”的理念,率领县委一班人走遍了全县每一个乡村,与农村干部探求救灾之路。经过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之后,他认为,兰考之所以长年遭灾,关键是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土地贫瘠得甚至连播下去的种子也收不回来,农民只能靠种些红薯等耐沙耐盐碱作物维持生存。在这种状况下,单一性地组织救灾扶贫不能解决根本性的问题,治本之策就是有效改善兰考的农业生态环境。兰考县委成立了“三害”治理办公室,焦裕禄亲自兼任办公室主任,并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经过科学筛选,决定在全县推广栽种泡桐树。

  如今,这些当年的幼苗已长成参天大树,整个兰考的生态环境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四十多年前土是白花花的、水是苦咸涩重的、地里只有稀疏庄稼的兰考,如今处处泡桐树成荫,大量的泡桐板材运往全国各地制造人造板,甚至还漂洋过海远销到日本制作具有民族传统的木屐和姑娘们出嫁时作为嫁妆的轻质箱箧。



[记者博客]:1963年焦裕禄在河南省兰考治理盐碱地

兰考以前是河南最穷的县,风沙、干旱、盐碱地,寸草不生,人们拿着证明出去讨饭。“县委书记的榜样”河南省兰考县县委书记焦裕禄(1922-1964)为改变兰考面貌,号召种泡桐树,改良水土,累死在兰考。我们这辈人都记得的。

听说后来兰考人引黄河水,利用河水淤泥覆盖了盐碱地,改变了兰考面貌。我今天看到兰考种满了玉米,公路也被占道晒玉米,一片丰收景象。这说明观念的改变有时是很重要的。


为张钦礼所做的申诉——焦裕禄身后鲜为人知的一桩大冤案
新华社离休记者 陈健 03-12

 张钦礼回到兰考被委任为兰考县革委会主任,这是他从抗日战争到现在第一次成了兰考的第一把手。他首先从监狱中放出被秦、周逮捕的一千二百多名干部群众,恢复了四千名党员的党籍,整修了焦裕禄纪念馆,然后着手继续实施焦裕禄生前制定的除三害规划。他带领群众,用一年多时间,利用黄河水淤灌二十二万亩盐碱地为良田,制定了奖励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文件。以上这一切,日后,都成了张钦礼被逮捕判刑的依据。


“焦裕禄现象”与乡村建设 [摘录]
作者: 何慧丽| 2005-08-30 [乡村建设与合作经济网]

当地有没有一些典型经验可以汲取?焦裕禄所带领的调查队,不只是调查问题,而且注意发现并提炼农民们用来解决问题的宝贵经验和常识。治风沙的办法就是这样找出来的。当时兰考县“三害”调查队的同志提议,有讲造林固沙的,有说挖防风沟的,有说打防风墙的,但焦裕禄认为这些办法慢了点;也有讲国外的一种沥青固沙法,即每亩沙丘上用30公斤的沥青加以覆盖,但焦裕禄认为这个办法并不适合只有人多的williamhill官网 。太慢的办法不行,太洋的花钱的办法也不行。认为真正的办法应是到群众中去寻找。.....治理盐碱荒的有效办法也来自于在调查中发现的一个个案。一天,焦裕禄来到重碱区秦砦大队,发现大片大片的土地上,盐碱不见了,一畦一畦的全是赭红色的淤土,长着各种各样的生气勃勃的青菜。原来,是该村的农民们经过深翻土地,挖下齐腰深的壕沟,把两三尺下面的红淤土翻到上边来。这种办法叫深翻压碱,改良土壤。


治盐碱的办法也是如此。有经验的老农是一笔财富。当时,要辨别盐碱的种类,没有钱买国外的先进机器,焦裕禄就去请教有经验的老农,从老农那儿,他知道了盐碱地的种类有盐碱、白不咸碱、卤碱、马尿碱等;在干旱季节,他还亲自用舌头辨别盐碱的种类和土的含碱量;秦砦村经验丰富的老大爷告诉他,30年前这地方就是淤土地。黄河决口,一下子变成了盐碱地。现在把淤土翻上来,就可以变成肥沃良田。而且,老大爷颇有信心地认为,一个村子几千口人,用他一年、二年、三年,别说用铁锨翻,就是用嘴巴啃,也能一口口地把全村的几千亩地啃掉。焦裕禄非常赞赏这种蚕吃桑叶的愚公移山的做法,就从县里拨来几万斤粮食和几千元救济款,支援秦砦群众翻淤压碱。而且在兰考大地宣传秦砦治理盐碱地的决心和经验。这些老土的办法低成本,很有效,很适用。焦裕禄总结的治碱经验是:分清轻重,区别对待,这是方针;翻淤压碱,开沟淋碱,打埂躲碱,台田试种,引进耐碱作物,这是方法。



王老师和同学们于是得到了对兰考解决盐碱地4条不同的说法:

1 栽种泡桐树
2 用河水淤泥覆盖了盐碱地
3 淤灌
4 深翻压碱,改良土壤。

同学007搜索“淤灌”得到了一个答案:

引洪淤灌 来自 维客
warping irrigation

  引用高含沙洪水入田进行灌溉和淤地。又称引洪漫地。williamhill官网 北方黄土高原及土石山区,雨量少,气候干旱,植被差,但7、8月间多暴雨,产生的地面径流挟带大量泥沙,汇集于沟道、河流,形成高含沙洪水,含沙量常达到数十至数百公斤每立方米。洪水中所含泥沙以粉粒和粘粒为主,并有比较丰富的有机质和氮、磷、钾等营养成分。引用这种洪水浇地,有抗旱保墒、提高土壤肥力和改善土壤结构等多种效益。对于地势低洼的盐碱地和沼泽地,引洪淤灌可垫高地面和淋洗土壤盐分,有显著的土壤改良效果。引洪淤灌不仅对农业生产有利,而且对削减中小河流的洪峰流量,减少河道输沙量也有好处。引洪淤灌在甘肃、陕西、山西、内蒙古、河北、山东,以及辽宁等省、自治区的许多地方被广泛采用。

  引洪淤灌在williamhill官网 有悠久历史,公元前5~前4世纪时,魏国引漳河浑水灌溉邺(今河北临漳县)田,改良盐碱地,农民大得其利(见引漳十二渠)。《汉书.沟洫志》记载,汉武帝太始二年(公元前95)白公引泾水灌田4500多顷,故名白渠,民众赞颂道:“……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粪即淤的意思。据《梦溪笔谈》记载,唐、宋两代在安徽宿州及河北深州、冀州、沧州和瀛州等地区,引用汴水及黄河、滹沱河、漳河水淤田改土效益很显著。

原来,第2项的“用河水淤泥覆盖了盐碱地”只是第3项“ 淤灌”的一部分.


这回轮到博学的王老师惊讶了,因为他记得:

2005-09-24[凤凰卫视] 口述历史节目 [张广友:大饥荒亲历记] 中讲:

"可是华北平原这一带,像山东,河南,特别是鲁西北是黄河下游冲击的平原,而且这一带,当时由于引黄工程,把黄河扒了个口子,去灌溉。大跃进时期,使劲灌,灌完了以后排不出去,太阳一蒸发,这地,平坦地全都一片盐碱,不要说粮食,连草都不长。"



那么,矛盾的情况出现了:为什么同是“引黄灌溉”,河南省的兰考县可以"用黄河水淤灌二十二万亩盐碱地为良田",而其它地方却出现相反情况--引黄灌溉的河水蒸发后产生了盐碱地? 为什么在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成功的方法到了现代反而会连连失灵了呢?

同学们此刻都明显地兴奋起来,眼睛瞪得大大的,仿佛福尔摩斯在破案时发现了新的智力挑战.

王老师说:我们先来搞清土地盐碱化的定义:

土壤盐碱化

是指土壤含盐量太高(超过0.3%),而使农作物低产或不能生长。

形成盐碱土要有两个条件:

一是气候干旱和地下水位高(高于临界水位);
另一是地势低洼,没有排水出路。

地下水都含有一定的盐份,如其水面接近地面,而该地区又比较干旱,由于毛细作用上升到地表的水蒸发后,便留下盐分:日积月累,土壤含盐量逐渐增加,形成盐碱土;如是洼地,且没有排水出路,则洼地水份蒸发后,即留下盐份,也形成盐碱地。


这时,一直没发言的同学008敏锐指出:

看,[为张钦礼所做的申诉]一文里为什么还会有:“以上这一切,日后,都成了张钦礼被逮捕判刑的依据。”这一句? 按推理结果应该是失败的, 如果他当时真治理好了盐碱地,怎么会有这一条罪状?

王老师说:看来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搜索不同的证据.

一声令下,同学们5分钟就拿出新的资料,此时,大家都感觉到王老师就是伟大的福尔摩斯,而学生都是他的助手华生,在参与破解历史之迷的关键时刻:

[另一个williamhill官网 ] 米里亚姆.伦敦, 伊凡.伦敦 (London Miriam & Ivan) 著 1976
饥饿:第一部分 三面死亡红旗

为灌溉华北干旱的麦田使它们变成高产稻田而制订了糟糕的计划,导致了大片良田的全面碱化。



[吴芝圃与河南大跃进运动]
徐明 [二十一世纪] 一九九八年八月号第四十八期

   据说,大跃进运动中名噪一时的河南省省长、后来的省委第一书记吴芝圃在「信阳事件」批判会议上承认:「我欠河南五千万人民的债一辈子也还不清。」 1958 年风云一时的吴芝圃,曾提出「跃进的哲学」,是当时的「左王」;但大跃进失败以后至今天,他一直受到河南人民的唾骂。

.............

由于强行突击达到灌溉面积指针,河南大引大灌黄河水,造成田地严重次生盐碱化, 1961 年盐碱化面积达 519.88 万亩,严重破坏农业生态。

1958-1959 年,河南平原地区还大肆开挖人工运河,企图把海河、淮河、汉江与黄河串联起来;此外又大搞「长藤结瓜」灌溉体系,甚至平地堆土作蓄水池,搞所谓「一块地对一块天」。可是在瞎指挥和行政命令之下,经常是图纸未出,大样未放,民工已挥锹破土。为了一两年实现水利化,河南竭尽了人力、财力,然而在继而到来的大旱灾中,水利化的「成果」基本上没有发挥效益。



《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作家任彦芳 2003年 [摘录]

第7章 [滚滚黄河水] P174-184

1958年8月8日

毛主席十分关心兰考的农田水利建设和对盐碱,沙荒的治理.

毛主席指着铁路西侧的地问:"这里长庄稼不长?"

程约俊回答:"这里是盐碱荒地,我们正在三义寨修一个大闸,把黄河水放出来淤灌成好地,就长庄稼了."

程约俊拿出兰考县引黄淤灌水利建设规划蓝图请主席看.

毛主席看后很高兴地说:"你们兰考县,这个规划实现了,就和江南兰溪县一样了."

.........

2001年

我问孟局长:为什么1958年引黄灌溉变江南的理想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逐渐实现?

孟庆国说了沉重的事实:

引水渠在兰考故道建了3个蓄水沉沙池,放水后已淤高了0.5-3米,当时只考虑快引黄河水去灌溉土地,却没有考虑大自然有它的规律,引黄把排水出路打乱了! 水只灌不排,像人得了肠梗阻,加重了涝灾,由于引黄使地下水位增高,加重了土地盐碱化......



追踪至此,迷底竟是这样!:

在穿越这盐碱地历史的迷雾时,大家无意中揭开了隐藏着的一个“大秘密”:1958年,主席毛泽东, 省委第一书记吴芝圃,共同参与了一项错误的决策,使“引黄灌溉”变成了一场加重土地盐碱化的灾难. “只灌不排”造成地下水位抬高,导致土壤次生盐碱化。

此时,寂静笼罩在[科学俱乐部]里,空气是那样令人窒息,有人觉得要哭出来,有人听到内心在电闪雷鸣;迷案被破了,却并没有期待中的快乐,相反大家宁愿这不是真的:战国时成功的方法,到1958年时被误用了, 这一不光彩的历史记录竟被抹掉了,再用焦裕禄的光辉来掩盖它,人民蒙在鼓里,导致进入40年后的宁夏红寺堡开发区,由于缺少充分的科学论证而重演同样的失误!政府、媒体、科学界,教育界都有意在躲避和遗忘这可怕的教训吗?难道“实事求是”是句空话吗?
现在,空前的气候巨变正在挑战人类社会的应变能力,任何的信息封锁都是对人类的犯罪.

为什么历史会出现这样结果? 王老师为了减轻意外发现给同学带来的的震动, 对于williamhill官网 历史上这一最愚蠢的时期,他希望能够给学生们一个可以理解的解释:

“多年的战争使williamhill官网 缺少科学人材的培养,缺少科学知识的积累和传播;1957年的“反右运动”,使当时广大的知识分子和干部再也不敢说出真话了.当错误政策在酝酿时,[宪法]被践踏.知识是缺位的,良心被压制,于是狂热和愚昧逐渐统治了williamhill官网 .1959年,连国防部长彭德怀元帅也因为批评毛泽东的错误政策被拔黜和批判.

也许,我们williamhill官网 人的大脑构造对科学的方法太不习惯了.如果大家都尽量多地爱上科学,历史上的许多愚蠢就会避免.政治的科学就是民主制度,专制制度就是不讲科学方法的政治.

[学苏俄制度—剥夺人民的言论自由—反右—大跃进—盐碱地加重—掩盖高层错误--红寺堡土壤盐碱化问题],这是一个复杂又漫长的因果关系链,将来你们中有人会用更详尽的资料来证明它.”

同学001听上去似乎要哭出来了,问道:

难道是因为这个原因,在宣传焦裕禄时,大家都不提兰考盐碱地是怎么形成的? 我们伟大的革命领袖怎么可能会这样做?他们会不会是受到下边干部的蒙骗!难道当时的国人是进了小雷音寺的唐僧师徒吗?

同学002说:

对,如果当时就在课本和电影里把真相告诉人们, 今天的红寺堡开发区不是就不会重蹈1958年兰考的覆辙了吗?

接下来又是一番热烈的议论,同学们一致建议写信给教育部,要求在关于焦裕录的课文中加入 “引黄灌溉-盐碱地”的教训,让全国的中小学生都掌握必备的科学知识和历史知识,让知识造福于人类, 让历史的悲剧不再重演.

被学生朝气蓬勃的热情所感染了, 王老师从沮丧中恢复了过来,说:

我们的老祖宗是多么的智慧,公元前5~前4世纪时就发明了“ 引洪淤灌,改造土壤”的方法.相比之下公元前3500年左右在两河流域下游形成的灿烂文明--苏美尔文明竟因为长期不当灌溉导致的土地盐碱化而消失了.

我刚找到一篇好文章--[生态环境的破坏导致苏美尔文明的灭亡 ] 作者:吴宇虹 2003-2-5

.....其遗物被埋在沙丘之下达二千年之久,直到19世纪下半叶的考古发掘才重见光明。

  两河流域古文明灭绝的原因是复杂的。一方面,外部的新兴文明如希腊和伊斯兰文明的征服和取代是重要的原因。另一方面,过度的农业开发恶化了先天不足的生态环境也是一个主要的内因。

1982年,美国著名亚述学家雅各布森在《古代的盐化地和灌溉农业》一书中论述了两河流域南部苏美尔地区灌溉农业和土地盐化的关系,并指出这是苏美尔人过早退出历史舞台的重要原因。

  南伊拉克(苏美尔)的土壤是肥沃的冲积粘土,宜于谷物种植。但气候干旱少雨,灌溉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

然而,土壤和河水中都含有可交换的钠离子和盐。通常,钠离子和盐被水带到地下水层中,只要地下水位与地表层保持一定的正常距离,含钠和盐的地下水就不能危害农田。古苏美尔人只知浇灌而不知土壤中的盐分必须用充足的水加以过滤,并完全排泄出去,结果是当地地下水层的盐分逐年加重。当过度的积水渗入地下水时,含盐的水位就会上升,在土壤的毛细管作用帮助下侵入地表层,使土壤盐碱化。

王老师沉重地说:

我们看到.我国盐渍土有9913万公顷,(约15亿亩,而williamhill官网 的耕地是18亿亩) 大部分分布在西北,主要有新疆、甘肃的河西走廊,清海的柴达木盆地,内蒙的河套平原,宁夏的一些低洼地区,黄淮海平原,东北平原的西部及滨海地区。

宁夏河套平原现有盐渍化耕地203.4万亩,占耕地面积的40%,
内蒙河套平原灌区范围内盐渍地357.6万亩,占耕地面积的50%。
河套平原(包括前套后套)盐渍化土地总面积约1605万亩,占宜农土地面积的64%。
.....
williamhill官网 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

说到这里,王老师再也保持不住惯有的镇静了,忽地站了起来,声音渐渐变得坚定而激昂起来,似乎是在对众多不在场的爱好科学的同学呼吁:

"同学们,多亏了互联网--这个伟大的发明,愚昧再也无法靠暴力取胜了.任何专制的围墙也无法再封闭人民的智慧了.知识就是力量.上了互联网的知识就是无敌的力量.

未来就靠大家的努力了! 上网来寻找知识创造知识吧,互联网才是你们真正的大学.”

就这样.一个有趣而难忘的周末科学探险暂时结束了,走出俱乐部的大门,大家都感到思想变得敏锐了许多,还有更多迷团等待着我们去破解….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原创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williamhill官网 》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williamhill官网 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williamhill官网
会员
donate

看williamhill官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