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07-10-18 23:32:16作者:晓芸
控制台
图片已经加入: 重阳节 (2007/10/18/20071018103619663.jpg)
农历的“九月九”是传统的重阳节。“重阳”也叫“重九”,是因为《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两九重叠,谓之重阳,由于“九九”和“久久”同音,有长长久久的含意,因此有长寿之说。重阳节因此又发展为“敬老节”,希望每位老人家,都能富贵长命的意义,曹丕曾书与钟繇曰:“九九乃长寿日,可聚会也。”古人认为是一个值得庆贺的吉祥日子。
在古代民间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而又叫“登高节”这一天人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等各种活动,虽然那已经是williamhill官网 远古的传说了, 但对台湾人来说,还是很有意思的。
南朝梁人吴均之的《续齐谐记》记载:相传东汉时代,汝南人桓景追随费长房学道术,有一天费长房对桓景说:“九月九日,海南当有大灾难,务必缝制绛色(深红色)布袋内盛茱萸系于臂上,并登山饮用菊花酒,此祸可消。”恒景如其言,举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猪羊皆死。费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故自东汉起,民间每逢此日必登高饮用菊花酒,以消除灾难。这虽然只是一个传说,但后世的人却代代相传。到了晋代以后,重阳登高避灾,大为流行,已成为岁时节令中的一件雅事。
重九正值秋天,菊花盛开,而文人雅士对娇艳傲霜的菊花,十分喜爱,在唐代诗人咏九日的作品中如:王维“无穷菊花节,长奉柏梁篇”(奉和重阳节上寿应制);李欣“风俗尚九日,此情安可忘,菊花避恶酒,汤饼茱萸香”(九月刘十八东堂集),由此可见,唐代简直是没有了菊花就不能过重阳,不插茱萸不过节了。
菊花不仅它千姿百态的艳容使人倾慕,它的傲然刚强的气质更令人折腰,所以,历代文人无不赏菊、咏菊、赞菊,甚至连黄巢都曾写过“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时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戴黄金甲”的咏菊诗,来抒发其胸中之情。
根据《梦梁录》记载:宋代人每年重阳节都要“以菊花、茱萸,浮于酒饮之”,宋朝人还给菊花、茱萸这两样东西起了两个雅致的别号,叫菊花为“延寿客”,茱萸为“辟邪翁”。
当时有名的菊花高达七、八十种,如万龄菊(形状如莲房者);金铃菊(又黄又圆的);桃花菊(粉红色的),花的颜色、名字,多得不胜枚举,简直可以说是菊花花会。咏菊花最著名的莫过于女词人李清照的重九《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端老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重阳节的习俗:
佩带茱萸:
茱萸属芸香科落叶亚乔木,古人佩带的有三种,分别是山茱萸、吴茱萸、食茱萸,其中前两种为中药药材,具有润肝燥脾,温中下气,除湿解郁,去疾杀虫等功能。
古人将茱萸作为驱邪的神物,每逢重阳节,人人佩戴,后世称之为“茱萸会”,或称重阳节为“茱萸节”,现今佩茱萸的习俗已没有了。
赏菊、饮菊花酒:
酒是节庆必备的饮料,重阳节是九月九日,九九与菊酒谐音,所以要喝菊花酒。九月已是秋天菊花盛开,故九月又称“菊月”。
根据《西京杂记》记载:“菊华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华酒。”相传喝菊花酒能延年益寿,活得长“久”。所以郭元振有诗曰:“辟恶茱萸囊,延年菊花酒”;陶渊明九日诗中也提到:“酒能袪百虑,菊能制颓令。”
田园诗人陶渊明在《九月闲居》诗序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持胶靡由,空服九华”。陶渊明一生酷爱饮酒,性情恬淡,不肯为五斗米折腰,每次到重阳节时就陶醉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风雅情绪中。根据南朝宋檀道鸾《续晋阳秋》记载:
有一年重阳佳节,陶渊明在家里东边的篱笆下正欣赏着菊花,弹琴唱歌时,但遗憾的是家里没有准备酒过节,只好慢慢的走在菊花丛中,并摘了大把的菊花,坐在屋旁的篱笆旁惆怅。突然间抬头看见一个身着白色衣服的人,带了酒来,一问之下才知道原来他是江州刺史王弘派来的送酒使者。原来朝廷屡次要征召陶渊明作官,他都不答应,王弘想要结识他,曾多次给陶渊明送酒。这次陶渊明见酒大喜,立即打开酒坛,在花丛中畅饮,酒醉诗兴大发,吟出了《九月闲居》这一首名诗。而“陶公咏菊”、“白衣送酒”的故事,也成为后世文人喜好的典故了。
吃重阳糕:
唐朝及宋朝时,重阳节讲究吃糕,就如同中秋节吃月饼一样,都是应节的食品。因“糕”与“高”同音,古人又相信“百事皆高”的说法,所以重阳节登高的时候吃糕,象征步步登高。
到了宋代,根据吴自牧《梦梁录》云:在重阳节吃糕已十分讲究,“此日都人店肆,以糖面蒸糕,上以猪羊肉鸭子为丝簇钉,插小彩旗,名曰重阳糕。禁中合分及贵家相为馈送”。
《干淳岁时记》还记载一种特殊的重阳节日食品,“以苏子微渍梅卤,杂和蔗霜、梨、橙、玉榴小棵,名曰‘春兰秋菊’。”可见当时食品之精细。到了明清时代登高所吃的糕,用麦面作饼,点缀枣栗,称之为花糕。
明清人们吃花糕也颇有讲究,依据明人谢肇浙《五杂俎》:在重阳日清晨,把花糕切成薄片,放在未成年子女的额上,祝福道:“愿儿百事俱高”。这充分表现出古人望子成龙的美好心愿。
登高郊游:
据《西京杂记》重阳登高也开始于西汉。重阳节前后,天气渐凉,是登山活动的好时辰。自古以来,文人雅士就喜爱重九登高,因此描写重阳登高远眺、欣赏山河美景的诗相当的多。
到今天,登高已经是广受喜爱的健身活动,大家利用星期假日,扶老携幼登山健行,从接触大自然的过程中,舒展筋骨,锻链体魄,调剂心情,还可以增进人际关系,真是一举多得的活动。许多团体也利用庆典,举办登山活动,都受到欢迎。
现今台湾各地,提供居民健行的登山步道,到处皆是,登山活动也不限于秋高气爽的时节,已成为全民最喜爱的户外活动之一了。同时难能可贵的是,人民环保意识的提高,大多数人都知道珍惜大自然资源的观念,能注意到环境的维护。
教育部顺着民间重九登高的习俗,订定国历的九月九日为体育节,以推展国民体育。
放风筝:
风筝也叫“鹞”,最早的风筝是用木或竹做的,所以叫做“木鸢”,据说鲁班曾与墨子比艺,做出能在天上飞三天的木鸢。到了东汉以后,才出现用纸做的“纸鸢”或 “纸鹞”,到了五代时,李邺曾在宫中放纸鸢,纸鸢上装有响笛,风一吹,便发出近似古筝的声音,因此把纸鸢称为“风筝”。到了明清,风筝的制作更为精巧,种类也大为增多。
在古代,风筝曾多次被利用于军事,作为传递信息的工具,韩信就曾利用风筝来测量皇宫的距离,准备用挖地道的方法攻入皇宫。南朝梁武帝萧衍被叛军围困在台城,唐代张伍被叛军围困在洛城时,都是利用风筝把求救信送出去。
“九月九,风吹满天啸”,就是形容重阳以后,风筝满天飞的情形。由于农历九月以后,台湾季风渐强,而另一方面又天高气爽,正是放风筝的好时节。
敬老活动:
“九九”谐音“久久”,代表老人高寿,我国内政部为了弘扬“敬老崇孝”的传统,特别订定以重阳节为“敬老节”,此后每年的这一天,各地都展开敬老活动,唤醒民众重视老人、尊敬老人以这一天为“敬老节”真是再恰当不过了。
在古代民间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而又叫“登高节”这一天人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等各种活动,虽然那已经是williamhill官网 远古的传说了, 但对台湾人来说,还是很有意思的。
南朝梁人吴均之的《续齐谐记》记载:相传东汉时代,汝南人桓景追随费长房学道术,有一天费长房对桓景说:“九月九日,海南当有大灾难,务必缝制绛色(深红色)布袋内盛茱萸系于臂上,并登山饮用菊花酒,此祸可消。”恒景如其言,举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猪羊皆死。费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故自东汉起,民间每逢此日必登高饮用菊花酒,以消除灾难。这虽然只是一个传说,但后世的人却代代相传。到了晋代以后,重阳登高避灾,大为流行,已成为岁时节令中的一件雅事。
重九正值秋天,菊花盛开,而文人雅士对娇艳傲霜的菊花,十分喜爱,在唐代诗人咏九日的作品中如:王维“无穷菊花节,长奉柏梁篇”(奉和重阳节上寿应制);李欣“风俗尚九日,此情安可忘,菊花避恶酒,汤饼茱萸香”(九月刘十八东堂集),由此可见,唐代简直是没有了菊花就不能过重阳,不插茱萸不过节了。
菊花不仅它千姿百态的艳容使人倾慕,它的傲然刚强的气质更令人折腰,所以,历代文人无不赏菊、咏菊、赞菊,甚至连黄巢都曾写过“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时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戴黄金甲”的咏菊诗,来抒发其胸中之情。
根据《梦梁录》记载:宋代人每年重阳节都要“以菊花、茱萸,浮于酒饮之”,宋朝人还给菊花、茱萸这两样东西起了两个雅致的别号,叫菊花为“延寿客”,茱萸为“辟邪翁”。
当时有名的菊花高达七、八十种,如万龄菊(形状如莲房者);金铃菊(又黄又圆的);桃花菊(粉红色的),花的颜色、名字,多得不胜枚举,简直可以说是菊花花会。咏菊花最著名的莫过于女词人李清照的重九《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端老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重阳节的习俗:
佩带茱萸:
茱萸属芸香科落叶亚乔木,古人佩带的有三种,分别是山茱萸、吴茱萸、食茱萸,其中前两种为中药药材,具有润肝燥脾,温中下气,除湿解郁,去疾杀虫等功能。
古人将茱萸作为驱邪的神物,每逢重阳节,人人佩戴,后世称之为“茱萸会”,或称重阳节为“茱萸节”,现今佩茱萸的习俗已没有了。
赏菊、饮菊花酒:
酒是节庆必备的饮料,重阳节是九月九日,九九与菊酒谐音,所以要喝菊花酒。九月已是秋天菊花盛开,故九月又称“菊月”。
根据《西京杂记》记载:“菊华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华酒。”相传喝菊花酒能延年益寿,活得长“久”。所以郭元振有诗曰:“辟恶茱萸囊,延年菊花酒”;陶渊明九日诗中也提到:“酒能袪百虑,菊能制颓令。”
田园诗人陶渊明在《九月闲居》诗序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持胶靡由,空服九华”。陶渊明一生酷爱饮酒,性情恬淡,不肯为五斗米折腰,每次到重阳节时就陶醉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风雅情绪中。根据南朝宋檀道鸾《续晋阳秋》记载:
有一年重阳佳节,陶渊明在家里东边的篱笆下正欣赏着菊花,弹琴唱歌时,但遗憾的是家里没有准备酒过节,只好慢慢的走在菊花丛中,并摘了大把的菊花,坐在屋旁的篱笆旁惆怅。突然间抬头看见一个身着白色衣服的人,带了酒来,一问之下才知道原来他是江州刺史王弘派来的送酒使者。原来朝廷屡次要征召陶渊明作官,他都不答应,王弘想要结识他,曾多次给陶渊明送酒。这次陶渊明见酒大喜,立即打开酒坛,在花丛中畅饮,酒醉诗兴大发,吟出了《九月闲居》这一首名诗。而“陶公咏菊”、“白衣送酒”的故事,也成为后世文人喜好的典故了。
吃重阳糕:
唐朝及宋朝时,重阳节讲究吃糕,就如同中秋节吃月饼一样,都是应节的食品。因“糕”与“高”同音,古人又相信“百事皆高”的说法,所以重阳节登高的时候吃糕,象征步步登高。
到了宋代,根据吴自牧《梦梁录》云:在重阳节吃糕已十分讲究,“此日都人店肆,以糖面蒸糕,上以猪羊肉鸭子为丝簇钉,插小彩旗,名曰重阳糕。禁中合分及贵家相为馈送”。
《干淳岁时记》还记载一种特殊的重阳节日食品,“以苏子微渍梅卤,杂和蔗霜、梨、橙、玉榴小棵,名曰‘春兰秋菊’。”可见当时食品之精细。到了明清时代登高所吃的糕,用麦面作饼,点缀枣栗,称之为花糕。
明清人们吃花糕也颇有讲究,依据明人谢肇浙《五杂俎》:在重阳日清晨,把花糕切成薄片,放在未成年子女的额上,祝福道:“愿儿百事俱高”。这充分表现出古人望子成龙的美好心愿。
登高郊游:
据《西京杂记》重阳登高也开始于西汉。重阳节前后,天气渐凉,是登山活动的好时辰。自古以来,文人雅士就喜爱重九登高,因此描写重阳登高远眺、欣赏山河美景的诗相当的多。
到今天,登高已经是广受喜爱的健身活动,大家利用星期假日,扶老携幼登山健行,从接触大自然的过程中,舒展筋骨,锻链体魄,调剂心情,还可以增进人际关系,真是一举多得的活动。许多团体也利用庆典,举办登山活动,都受到欢迎。
现今台湾各地,提供居民健行的登山步道,到处皆是,登山活动也不限于秋高气爽的时节,已成为全民最喜爱的户外活动之一了。同时难能可贵的是,人民环保意识的提高,大多数人都知道珍惜大自然资源的观念,能注意到环境的维护。
教育部顺着民间重九登高的习俗,订定国历的九月九日为体育节,以推展国民体育。
放风筝:
风筝也叫“鹞”,最早的风筝是用木或竹做的,所以叫做“木鸢”,据说鲁班曾与墨子比艺,做出能在天上飞三天的木鸢。到了东汉以后,才出现用纸做的“纸鸢”或 “纸鹞”,到了五代时,李邺曾在宫中放纸鸢,纸鸢上装有响笛,风一吹,便发出近似古筝的声音,因此把纸鸢称为“风筝”。到了明清,风筝的制作更为精巧,种类也大为增多。
在古代,风筝曾多次被利用于军事,作为传递信息的工具,韩信就曾利用风筝来测量皇宫的距离,准备用挖地道的方法攻入皇宫。南朝梁武帝萧衍被叛军围困在台城,唐代张伍被叛军围困在洛城时,都是利用风筝把求救信送出去。
“九月九,风吹满天啸”,就是形容重阳以后,风筝满天飞的情形。由于农历九月以后,台湾季风渐强,而另一方面又天高气爽,正是放风筝的好时节。
敬老活动:
“九九”谐音“久久”,代表老人高寿,我国内政部为了弘扬“敬老崇孝”的传统,特别订定以重阳节为“敬老节”,此后每年的这一天,各地都展开敬老活动,唤醒民众重视老人、尊敬老人以这一天为“敬老节”真是再恰当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