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08-03-14 03:30:07作者:泽熙
孔子在哈特《100个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排名》(1993)中,名列第五。其影响之大,看看西方的报刊,仅就"孔子"这个名字出现的频率,恐怕就没有第二个williamhill官网
古人可以与之相比。
(一)孔子在西方的三百年
在1995年3月11日《渥太华市民报》上的一篇文章"宗教与伦理"是这样介绍孔子的:快速测验:谁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如果你说是耶稣基督,错。晚了五百年。这是孔子说的。在孔子乘著牛车周游列国的二千年以后,他的学生已经把他的话传到了各地。
当第一批罗马天主教使团来到东方的时候,他们听到了这句话并对孔子的智慧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了简便,在他们的专递邮件中,他们把"孔夫子"记录成拉丁文"Confucius",该词在西方一直沿用至今。故事归故事,重要的是理解孔子的"道",因为它不仅是理解其塑造亚洲社会今天的历史的巨大力量所不可或缺的,也是理解世界的明天所不可或缺的。
为什么西方人容易把孔子的话认为是耶稣说的呢?因为耶稣也说过:"你们愿意人怎么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何其相似。今天,这两句名言在西方被并称为"黄金律"。
在前面提到的那个"罗马使团"中,有一个名叫利玛窦(Matteo Ricci)的传教士。他于1579年到达williamhill官网 ,并在williamhill官网 生活了27年。正是他将孔子的《论语》翻译成了拉丁文并于1687年在法国巴黎出版。以后便有法文继而英文的《论语》在西方流传。可见,孔子的思想在西方的影响至少已有三百年的历史。
1993年,"他说的仍在实行"一文的作者莫格(William Rees-Mogg)在汉堡的一个拍卖市场上发现了一本1691年在伦敦出版的《论语》的英译本。他认为这大概是仅有的一本早期孔子著作的英译本了。而这个英译本又是从一个法译本转译过来的,译者己无从可考。有趣的是,这个法译本又是从前面提到的那个拉丁文译本翻译过来的。在它的前言中这样写到:"我们可以说这位哲学家的道德是无限辉煌,同时又是感触得到的,他是从纯粹人性的角度引发出来的。"(英国《时报》1993年12月30日)
作者由此发出了一长串的感叹:"许多他(孔子)的教诲都属于全人类的智慧,并不仅仅为williamhill官网 所特有。""孔子和莎士比亚一样,都有着实用主义哲学:相信和谐,等级,社会秩序和奉行爱国主义。同时,两人也都缺乏民主的观念。"又说:"孔子和莎士比亚一样,对个人心理都有很深的洞察。孔子或许是在所有伟大文明奠基者中最少具有宗教性的了。""和柏拉图一样,孔子认为"明君"治国可以创造一个好的社会。""他们都是成功的教育家,但在推行自己的政治理想上,也都是失败的政治家。"
正如我们所知道的,孔子(西元前551-479年)比苏格拉底(西元前469-399)略早,并分别对东西方文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们两人都善于在对话中运用修辞的技巧来教导启迪学生并表达自己的观点。孔子和亚里士多德也都十分重视教学过程中的道德教化。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孔子在西方,作为思想家和教育家,与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雅典哲人齐名;孔子不是宗教家,却常见与耶稣,穆罕默德,以及释迦牟尼相提并论。
早在十八世纪,孔子的思想就曾在欧洲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主题大体围绕著孔子的学说是否为"纯世俗性"的问题。这一讨论(时而为争论) 稳定持续了一个多世纪,孔子的思想基本上为西方学者所了解。直到二十世纪,当西方知识界从西方哲学转向东方获取"灵感"的时候,才出现了钦佩孔子的高潮。到六十年代,孔子开始从"着了迷"的学术圈走向大众化。一时间在小说,电影里形成了"东方文化的热潮。"
今天,可以说绝大部份西方人对孔子尊敬有加,在美国大学的哲学系里,就可以看到孔子与亚里士多德,欧几里得,柏拉图,莎士比亚,牛顿,爱因斯坦,路德,加尔文,康得,黑格尔,尼采,马基雅弗利,卢梭,马克思,弗洛伊德,以及斯密等人的作品同被列为学生的读物。"孔子曰"也屡屡出现在西方人之口。
(二) 韦伯的"失误" 与东西方价值之争
十七世纪末,西方人真正对孔子下工夫研究的,要数马克斯韦伯(1864-1920)。韦伯曾被《纽约时报》上的一篇文章称之为"是在他同时代中,唯一引起世界注意的德国社会学家"。他在其颇有影响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1905年)一书中,论述了为什么资本主义不可能在其他诸多的文化中独立产生,而只能产生于现代新教的区域里`(即北欧和北美)。他认为资本主义不可能在科技进步之后自动产生,而必须在一种合理的,反传统的思维(即新教)出现以后才能形成。这是韦伯在比较研究了欧洲的天主教,地中海古文明,印度和williamhill官网 的宗教,以及伊斯兰教以后得出的结论(法国《UNESCO信使》 1987年12月)。
关于儒家学说,还有印度教和佛教,韦伯的结论是:它们都不适合于掀起资本主义精神,并含有重要阻止资本主义出现的因素。直到本世纪八十年代,这一理论都为人们所普遍接受。然而,今天,他的这种把新教与资本主义唯一连接起来的理论受到了挑战。今天,这一理论大概只能很好地解释:为什么新教的北美比天主教的南美经济发达;而对解释近年来,天主教的义大利和法国在某些经济增长上超过新教的英国,却有些勉为其难;更不能解释为什么东亚一些非新教地区的经济增长,如日本,南朝鲜,台湾,香港,新加坡,和其他的亚洲海外华人社区等,有人称之为"孔子文化带"。
如果说经济增长与其背后的文化一定存在著某种必然联系的话,"东亚经济增长模式"显然没有按照韦伯所说的"只有新教工作伦理,才有资本主义精神"的绝对概定。西方学者也认为韦伯的观点"不一定正确"。于是有人把"东亚模式"称之为东方的"儒家资本主义",以和西方的"新教资本主义"相对应。东南亚等国则提出了"亚洲价值观"的概念,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背景条件下,对孔子进行了重新解释。
在东南亚等国提出了"亚洲价值观"的概念以后,东西方很快出现了一场不大不小的争论。限于主题,这里只谈西方的评论和报导。在一篇批评东方不尊重"个人自由"的文章里,作者这样写到:"西方保守派已经很快赞扬了孔子的伦理并把它看作是与我们自己的伦理是相似的,如自律和重视道德,同时也看到了东亚的成功。"作者又说:但某些政治领导人,如新加坡,在利用西方对孔子个人品格的仰慕以达到其专制的意图。(《标准周刊》1995年11月6日)。这种以捍卫孔子本位来批评对方政治观点的文章,在西方并不少见。
1995年11月19日《华盛顿邮报》上还刊登过一篇激烈批评"亚洲价值观"的文章。现简要介绍一下。"最近,许多亚洲的政治家,学者和商业领导人都自豪地宣称,横跨太平洋有一个基本社会价值观的巨大差别。他们断定,重视个人主义的西方,民主政治和犹太基督价值结构,是‘美国价值观'。它从根本上不同于东方,集体导向,含糊不清的孔子文化模式,即引以为豪的‘亚洲价值观'。这不仅仅是文化的差异,这些新儒家们坚持认为他们的文化价值比我们的好。""仍然沉浸在‘冷战'胜利后的美国人,可能还没有准备好把另一场全球意识形态的斗争作为第一要务。但是,一个增长著财富和自信的东亚却迫切地要与我们争论,并直接挑战可敬的西方价值理念。""孔子的美德,正如他们今天通常所描述的那样,包括节俭,勤奋工作,荣耀家庭和服从法律等,没有一样对任何一个成长在犹太基督社会的人来讲是特别陌生的(包括孔子的"黄金律")。"
(一)孔子在西方的三百年
在1995年3月11日《渥太华市民报》上的一篇文章"宗教与伦理"是这样介绍孔子的:快速测验:谁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如果你说是耶稣基督,错。晚了五百年。这是孔子说的。在孔子乘著牛车周游列国的二千年以后,他的学生已经把他的话传到了各地。
当第一批罗马天主教使团来到东方的时候,他们听到了这句话并对孔子的智慧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了简便,在他们的专递邮件中,他们把"孔夫子"记录成拉丁文"Confucius",该词在西方一直沿用至今。故事归故事,重要的是理解孔子的"道",因为它不仅是理解其塑造亚洲社会今天的历史的巨大力量所不可或缺的,也是理解世界的明天所不可或缺的。
为什么西方人容易把孔子的话认为是耶稣说的呢?因为耶稣也说过:"你们愿意人怎么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何其相似。今天,这两句名言在西方被并称为"黄金律"。
在前面提到的那个"罗马使团"中,有一个名叫利玛窦(Matteo Ricci)的传教士。他于1579年到达williamhill官网 ,并在williamhill官网 生活了27年。正是他将孔子的《论语》翻译成了拉丁文并于1687年在法国巴黎出版。以后便有法文继而英文的《论语》在西方流传。可见,孔子的思想在西方的影响至少已有三百年的历史。
1993年,"他说的仍在实行"一文的作者莫格(William Rees-Mogg)在汉堡的一个拍卖市场上发现了一本1691年在伦敦出版的《论语》的英译本。他认为这大概是仅有的一本早期孔子著作的英译本了。而这个英译本又是从一个法译本转译过来的,译者己无从可考。有趣的是,这个法译本又是从前面提到的那个拉丁文译本翻译过来的。在它的前言中这样写到:"我们可以说这位哲学家的道德是无限辉煌,同时又是感触得到的,他是从纯粹人性的角度引发出来的。"(英国《时报》1993年12月30日)
作者由此发出了一长串的感叹:"许多他(孔子)的教诲都属于全人类的智慧,并不仅仅为williamhill官网 所特有。""孔子和莎士比亚一样,都有着实用主义哲学:相信和谐,等级,社会秩序和奉行爱国主义。同时,两人也都缺乏民主的观念。"又说:"孔子和莎士比亚一样,对个人心理都有很深的洞察。孔子或许是在所有伟大文明奠基者中最少具有宗教性的了。""和柏拉图一样,孔子认为"明君"治国可以创造一个好的社会。""他们都是成功的教育家,但在推行自己的政治理想上,也都是失败的政治家。"
正如我们所知道的,孔子(西元前551-479年)比苏格拉底(西元前469-399)略早,并分别对东西方文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们两人都善于在对话中运用修辞的技巧来教导启迪学生并表达自己的观点。孔子和亚里士多德也都十分重视教学过程中的道德教化。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孔子在西方,作为思想家和教育家,与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雅典哲人齐名;孔子不是宗教家,却常见与耶稣,穆罕默德,以及释迦牟尼相提并论。
早在十八世纪,孔子的思想就曾在欧洲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主题大体围绕著孔子的学说是否为"纯世俗性"的问题。这一讨论(时而为争论) 稳定持续了一个多世纪,孔子的思想基本上为西方学者所了解。直到二十世纪,当西方知识界从西方哲学转向东方获取"灵感"的时候,才出现了钦佩孔子的高潮。到六十年代,孔子开始从"着了迷"的学术圈走向大众化。一时间在小说,电影里形成了"东方文化的热潮。"
今天,可以说绝大部份西方人对孔子尊敬有加,在美国大学的哲学系里,就可以看到孔子与亚里士多德,欧几里得,柏拉图,莎士比亚,牛顿,爱因斯坦,路德,加尔文,康得,黑格尔,尼采,马基雅弗利,卢梭,马克思,弗洛伊德,以及斯密等人的作品同被列为学生的读物。"孔子曰"也屡屡出现在西方人之口。
(二) 韦伯的"失误" 与东西方价值之争
十七世纪末,西方人真正对孔子下工夫研究的,要数马克斯韦伯(1864-1920)。韦伯曾被《纽约时报》上的一篇文章称之为"是在他同时代中,唯一引起世界注意的德国社会学家"。他在其颇有影响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1905年)一书中,论述了为什么资本主义不可能在其他诸多的文化中独立产生,而只能产生于现代新教的区域里`(即北欧和北美)。他认为资本主义不可能在科技进步之后自动产生,而必须在一种合理的,反传统的思维(即新教)出现以后才能形成。这是韦伯在比较研究了欧洲的天主教,地中海古文明,印度和williamhill官网 的宗教,以及伊斯兰教以后得出的结论(法国《UNESCO信使》 1987年12月)。
关于儒家学说,还有印度教和佛教,韦伯的结论是:它们都不适合于掀起资本主义精神,并含有重要阻止资本主义出现的因素。直到本世纪八十年代,这一理论都为人们所普遍接受。然而,今天,他的这种把新教与资本主义唯一连接起来的理论受到了挑战。今天,这一理论大概只能很好地解释:为什么新教的北美比天主教的南美经济发达;而对解释近年来,天主教的义大利和法国在某些经济增长上超过新教的英国,却有些勉为其难;更不能解释为什么东亚一些非新教地区的经济增长,如日本,南朝鲜,台湾,香港,新加坡,和其他的亚洲海外华人社区等,有人称之为"孔子文化带"。
如果说经济增长与其背后的文化一定存在著某种必然联系的话,"东亚经济增长模式"显然没有按照韦伯所说的"只有新教工作伦理,才有资本主义精神"的绝对概定。西方学者也认为韦伯的观点"不一定正确"。于是有人把"东亚模式"称之为东方的"儒家资本主义",以和西方的"新教资本主义"相对应。东南亚等国则提出了"亚洲价值观"的概念,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背景条件下,对孔子进行了重新解释。
在东南亚等国提出了"亚洲价值观"的概念以后,东西方很快出现了一场不大不小的争论。限于主题,这里只谈西方的评论和报导。在一篇批评东方不尊重"个人自由"的文章里,作者这样写到:"西方保守派已经很快赞扬了孔子的伦理并把它看作是与我们自己的伦理是相似的,如自律和重视道德,同时也看到了东亚的成功。"作者又说:但某些政治领导人,如新加坡,在利用西方对孔子个人品格的仰慕以达到其专制的意图。(《标准周刊》1995年11月6日)。这种以捍卫孔子本位来批评对方政治观点的文章,在西方并不少见。
1995年11月19日《华盛顿邮报》上还刊登过一篇激烈批评"亚洲价值观"的文章。现简要介绍一下。"最近,许多亚洲的政治家,学者和商业领导人都自豪地宣称,横跨太平洋有一个基本社会价值观的巨大差别。他们断定,重视个人主义的西方,民主政治和犹太基督价值结构,是‘美国价值观'。它从根本上不同于东方,集体导向,含糊不清的孔子文化模式,即引以为豪的‘亚洲价值观'。这不仅仅是文化的差异,这些新儒家们坚持认为他们的文化价值比我们的好。""仍然沉浸在‘冷战'胜利后的美国人,可能还没有准备好把另一场全球意识形态的斗争作为第一要务。但是,一个增长著财富和自信的东亚却迫切地要与我们争论,并直接挑战可敬的西方价值理念。""孔子的美德,正如他们今天通常所描述的那样,包括节俭,勤奋工作,荣耀家庭和服从法律等,没有一样对任何一个成长在犹太基督社会的人来讲是特别陌生的(包括孔子的"黄金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