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趟游览和一个怪梦
白居易与元稹(微之)都是唐朝中叶有名的大诗人,并称“元白”。两人的名字连在一起,不只是他们同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更因为他们那情逾手足的真挚友谊,两人互表思念、关怀的赠答酬唱诗文甚多。
《唐人传奇小说》里有一篇〈三梦记〉,作者是白居易的弟弟白行简,我将文中的第二个梦译成白话如下:
“元和四年,元微之当监察御史,奉命出使梁州。他出发 十多天后,我和哥哥白居易及李杓直同到曲江游览。我们到慈恩佛舍参观,走遍各僧院,逗留相当长的时间,一直到傍晚,才回到李杓直在修行里的家中休息。当 晚,大家饮酒作诗,非常欢畅。我哥哥在席上忽然杯良久,说:“微之兄应当已抵达梁州了!”于是拿起笔来,就在墙壁上题诗:
春来无计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筹。
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
我们计算时日,元微之出发刚好满二十一日。十多天后,梁州的差官刚好抵达,带来元微之的一封信,里面有〈记梦诗〉一首,诗曰:
梦君兄弟曲江头,也入慈恩院里游。
属吏唤人排马去,觉来身在古梁州。
〈记梦诗〉所载的日期和白居易游寺题诗的日期完全相同。“
白行简会提到这件事,而且最后还被收录在《唐人传奇小 说》里,就表示大家认为它颇为“传奇”,相当不可思议。当众人去游览慈恩寺,白居易想起元微之而在壁上题诗时,为什么远在梁州的元微之会梦见自己也想一起 去游览慈恩寺?是不是他们真挚而深邃的友情使他们“心有灵犀一点通”,而能够彼此“心电感应”?古往今来不乏类似的故事,下面我们就对它做一些科学观察:
何谓“心电感应”?
所谓“心电感应”(telepathy)是指一个人对 另一个人的心灵状态及活动有超感官知觉力,它是廿世纪后半叶“超心理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热门课题。人类长期累积的经验及最近的实验室研究均指出,作梦时 是产生心电感应的一个良好时机——梦中栩栩如生的事件正发生于百里或千里之外,或即将发生在你的周遭,对这种不可思议的现象,有人说它“纯属巧合”,有人 更讥之为“精心设计的骗局”,但事实胜于雄辩,我们且先举几个现代西方可信度较没有问题的梦例:
第一个梦例是由乌曼(M.Ullman)医师提出的。 乌曼是纽约爱因斯坦医学院的精神科教授,一九五七年美国医学精神分析学会会长,一九七一年美国灵学研究学会会长。在“你能在梦中和他人沟通吗?”这篇论文 里,他提到当他在纽约布鲁克林医学中心主持“梦实验室”时,一位西班牙精神科医师所作的梦,这个梦是这位医师在离开西班牙几个月后所作的:
“在梦中,我又回到西班牙的老家,我听到我的大姊尖声呼叫——向我求救。我朝声音的方向跑过去,发现她在我父亲的卧室里。我父亲正坐在他的床上,脸色苍白,右手拿着手枪对准他右边的太阳穴,姊姊则跪在床沿,哭喊着说:‘爸爸,不要这样!’然后,我惊醒了过来。
这个梦非常逼真,它让我产生梦魇般的焦虑。我看看钟,时针刚好指着凌晨六点,我再也无法入睡,只好起床。在吃早点时,我把这个格外扰人的恶梦告诉医院里的几位医师。
事后证实恶梦成真,在同一天的中午十二点(西班牙时间,刚好是纽约的凌晨六点),我父亲回到家中后,在我母亲和姊姊的面前昏了过去,我父亲相当胖——母亲和姊姊两个人合力将他架到床上,他一直没有醒过来(脑出血),三天后就死了。”
莱因教授(L.E.Rhine)在《心灵秘道》这本书里提到一个预知的梦﹕
一个年轻的妈妈梦见悬在婴儿床上方的大形吊灯架掉落下来,将她的小宝宝压得粉碎。她从梦中醒来,清楚地看到(在梦中)摆在婴儿用衣橱上的时钟正指着四点三十五分,外面似乎在刮风下雨。
这位年轻的妈妈立刻叫醒她丈夫,告诉他梦中的恐怖情 景。她丈夫笑她操心过度,蒙头再睡。但她的心里已因这个恶梦而变得极度不宁,于是起床将放在隔壁房间的婴儿抱到自己的床上来。她抬头看看窗外,发现夜空清 朗,圆月生辉,也许真的是自己操心过度。但大约两个小时后,婴儿室蓦地传来一声巨响,她和她丈夫慌忙跑过去看个究竟,发现吊灯架正坠落在婴儿床上,而衣橱 上的时钟刚好指着四点三十五分,窗外不知何时已开始一场暴风雨。
哈费德博士在《梦与梦魇》一书里亦提到一个梦例,当他 在查桑海军医院服务时,有一个海员在被召来接受治疗的那天早晨,心里很不高兴。这个海员说,他在当天清晨梦见自己的哥哥在法国被杀,这个梦使他感到忧烦, 无心接受治疗。哈费德听了之后,特别向另一位医师说,查看梦是否与事实符合将是一件有趣的事。结果几天后,这个病人收到他父母寄来的明信片,信上说陆军部 通知他们,他哥哥在病人入院的同一天清晨在法国阵亡。
感应之梦的特征
这三位医师在精神医学界均是学养俱佳之士,他们所举的梦例只是众多这种“心电感应之梦”的一个取样而巳。这一类的梦通常有几个特征﹕
一、梦中与现实事件发生的时间有惊人的准确性﹔二、遭遇危难(或死亡)的人物多为与作梦者关系密切者(甚至是自己)﹔三、危难事件若非原本呈现,就是以象征的方式呈现(如以举怆自杀象征实际的中风)﹔四、梦境栩栩如生,作梦者从梦中惊醒,心神变得极度不宁。
当然,单靠这些梦例并不能证明什么,虽然全美民意调查中心的报告显示,有百分之五十八的人声称他们有过一次以上的心电感应经验,但心电感应是一种“散见性”的经验,难以做长期持续性的观察及反复验证,要以科学方法来研究它,可说相当棘手。
梦中心电感应的实验
一九五○年代,科学家发现,利用脑波及观察入睡者的 眼球运动,可以侦知受测者是否在作梦,每个人一晚大约有五或六次的作梦期(也就是REM睡眠期),在每次REM睡眠期结束时,叫醒受测者,对刚刚消逝的梦 境他能有较清晰的记忆。乌曼博土于是利用这个发现在他的“梦实验室”设计了一个简单的实验,实验的目的是要证明A若将心中的讯息传递给B,当A全神贯注在 一张画上时,熟睡中的B所作的梦是否会与这张画的内容有所关联?
实验时,B在一个有隔音设备的房间里睡觉,头上和眼角装上电极,记录他的脑波和眼球运动;A则在另一个房间里,打开一个密封的信封(A和B事先都不知道信封里装的是什么),里面是一张画,A全神贯注在这张画上,并希望能将他所想的传递给在另一个房间熟陲的B。
对“舞蹈学校”名画的感应力
有一次实验,A从信封里面掏出来的画是特嘉(Degas,印象派画象)的“舞蹈学校”(见图),画面上是一间大型、灯光朦胧的房间,有一个舞蹈班正在练习,几个穿着白色芭蕾舞衣的少女摆出跳舞的姿势,另有些则在整理她们的服装。受测者(也就是B)对当天晚上他所作的梦做了如下的描述:
在第一、第三和第四个梦里,他梦见一个“聚会”,聚会 的地点是在天花板很高,十九世纪型的大厦里。在第六个梦里,他说:“我置身于大约有六个人的教室里,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一个人站起来做朗读或背诵这一类的 事。老师——是个女人,长得很迷人。我觉得它像一所学校,但却说不出这些人到底在干什么。”在第七个梦也就是当晚最后一个梦里,他梦见他穿着某种款式的裤 子,还有一件敞开来的衬衫,衬衫的扣子似乎都系在一个标签上,当他正在读说明书,研究如何将扣子扣上时,一个年轻的女孩走上前来,邀他共舞。
受测者所作的几个梦,似乎都是绕着特嘉所绘“舞蹈学 校”的内容在打转。为求客观,乌曼博士将一系列描述梦境的录音带,与瞑想时所用的图画,分别请三个人在“梦”与“画”间配对,结果判断对与判断错的比优于 一百比一,这个统计数字显示了实验的意义,亦即人在梦中可以“感应”别人所传递的讯息,虽然说这种“感应”有点模糊。
关系愈密切,感应力愈强
这个庞大的实验还显示,受测者双方如有亲密的情感关 系,“梦”与“画”间的相关性要比两个陌生人之间的实验高得多﹔当“观画者”是男性时,女性在梦中的“感应力”较强。有一次实验,乌曼博士找到一对同卵双 胞胎,让他们同时“接收”另一个房间内“观画者”的讯息,结果这对双胞胎所作的梦异乎寻常的相近。实验也显示,有些人的感应力较强,但有些人则较弱。
白居易和元微之两人之间如果真能“心电感应”,显然也跟他们情逾手足的亲密友情脱离不了关系。
“心电感应”无法用我们已知的“感觉运动机 能”(sensorimotor function)来解释,但又让人难以否认它的存在。在过去,它常和秘术、宗教、超自然力等牵扯在一起,直到十九世纪末叶,有心之士才将它视为科学研究 的对象。一八八二年,英国伦敦成立了“灵学研究学会”,目的就是要汇集当代科学、医学和生理学等无法解释的心灵现象,做有系统、有组织的观察和研究。一八 八五年,在美国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士(William James)的奔走下,“美国灵学研究学会”亦成立于波士顿。学会成立后,很多人来报告他们心电感应的自发性经验,大量的观察和实验已持续了近一百年,但 却无法有一套完整的理论能解释“心电感应”的作用机转。
对“心电感应”的有趣解释
有人尝试以物理学的“电磁理论”来解释心电感 应,“英国灵学研究学会”的早期曾员马克吐温说﹕“我们的思想是一种很致密的电流,能够穿越大气,在脑与脑间彼此传递”,这种说法看来言之成理,但一九六 三年,瓦西里夫(Vasiliev)将受测者关在一个对任何已知的「波”绝缘的小房间内,他仍能「感应”一段距离外的「标的物”,「电磁理论”似乎无法解 释这种现象。一九七○年代,又有人尝试以“量子理论”来解释心电感应,但还没有获得突破性的成果。
另有一派人提出“存在转移” (exiestential shift)的理论,如艾林瓦德(Ehrenwald)即认为,人平常均存在于“欧几里得层面”,但有时会转移到“非欧几里德的世界”,在那里没有时、 空、因果的限制,过去、现在与未来都融合在一起,艾林瓦德说,这种转移有利于“心电感应”的产生,经由催眠、迷神药物,超觉静坐(TM)、梦等,可以产生 这种转移。“存在转移”的理论在科幻小说中常以“时光隧道”的方式出现(例如张系国的科幻小说《倾城之恋》),既然走进时光隧道里,可以“感应”他时他处 发生的事情,也就不足为奇了。但这个理论似乎太玄了一点。
还有一派人认为,心电感应是人类一种原始的沟通系统, 它后来消失了(进入潜意识中),但偶而会突围而出,散见在意识层面。乌曼博士即认为,初生的婴儿,即以这种原始的方式和母亲沟通,在成长的过程中,这种能 力即逐渐减退,但并没有完全消失,这也是亲子之间心电感应力较常见的原因。
科学越进步,越使我们感到宇宙的奥妙及人类自身的难以理解。在无限的时空中,我们犹如白驹过隙,沧海一粟,对未知的事情,我们也许应该怀着谦卑的心情去等待终局的揭晓,真相的大白。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williamhill官网 》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williamhill官网 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