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校园( 网络图片)
64一代不再要求平反是最严重的政治事件!
折腾"主人"的北大门卫制起源于奥运管制,本来大家以为奥运之后恢复正常,但是校方变本加厉。北京大学成为64大监狱,师生出入必须接受严格盘查。高峰时期竟然排起长队,要等候十多分钟。各校门门口经常因此堵塞交通。
所谓的进入北大查验证件,登记身份证制度,形同虚设,就是折腾人,用假证门卫也不知道,纯属多此一举。
北京大学如此折腾的真正目的是为了防范64二十周年,制造白色恐怖气氛,防止×××串联,演讲,集会。
师生怨声载道,校方无动于衷,显然受到中共最高层压力。
可笑的是,在校北大学生,大多数原本不知64为何物,各院系辅导员神秘兮兮的要求学生警惕64纪念活动,促使这些80后,90后学生研究起64来了。
春天来了,彪悍威武的狼狗警犬在北京大学周围巡街!据说一条价值几十万。牵狗的都是特种兵,高大帅气,颇得女生青睐。坐着奥迪轿车的高干,看见北京大学周围的狼狗都吩咐司机减速绕道让行,知道惹不起。
我们是64一代,现在都已经人到中年,一贯奉公守法,在北京大学教书吃饭而已。褐石园、蓝旗营小区房产的产权质量问题,导致几百名北大教工被骗几亿元,我们都没有参与抗议。忍一忍就和谐了,我们不给领导添麻烦。
64十周年的时候我们在未名湖悄悄举行了纪念活动,现在我们对时局已经彻底失望,不会举行任何活动,期望北京大学不要草木皆兵,刺激师生纪念64,弄巧成拙。
我们绝不再要求共产党为64平反。
64一代不再要求平反是最严重的政治事件,其中原因,大家都明白的。
20年了!
1989年,共产党不屑于和人民对话!
2009年,人民不屑于和共产党对话!共产党不配!
20年了,北京大学的民主精神在复活,每天成千上万次盘查,时刻提醒好奇的学生,64是什么?为什么当局如此紧张?
我们64北大一代最近协商决定,对学生屡次问起64的事情,统一答复是"不要问这个问题,你不要命了?不想毕业了?"。这是最佳回答,第一,学生中的特务抓不住我们的把柄,第二,强调64的神秘,促使学生自己追究真相。
北京大学学生中间的最新问候语是:"哥们知道64么,校门盘查就是因为64"!
"什么是64"?
"上网查一下不就知道了,记得用翻墙软件啊,国内网都屏蔽了"。
"屏蔽了?那可真的要去看一看"!
2009年3月10日 写于北京大学
有关文章:
折腾"主人"的北大门卫制
2009-03-10 作者:李建新 教授
我坚决反对北大奥运之后的门卫管制制度。许多人都反对过但无效,日子久了,人们似乎又习惯了也麻木了。
我是北大的一名教师,家住在北大西门,工作地在北大东门外。如果每天上下午都去办公室,那我将有四次被门卫检查证件的机会。由于我是反对这种制度的,所以我从来不会主动向门卫出示证件,于是就有了多次被门卫拦截盘查的"遭遇"。请那些不需要出示证件能自由出入北大的人(如驾车族、相关领导族)想象一下,我们这些号称北大"主人"的人每天都在自个"家门口"、在刺骨的寒风中被我们自己的门卫"盘查"着、"折腾"着,会是什么样一种感觉和心情?!
据说让北大坚持这项制度最为有力的根据是得到了"广大"同学们的支持,说是民意调查显示,70%左右的学生支持这项门卫管理制度。对此,我要说两点:其一,数据的真实性、代表性问题。我们并不知道这个数据怎么调查出来的,因此对其真实性、或者真实性没问题,其代表性都有疑问。如今是一个数字信息的时代,谁都愿意"玩"数字以显示更"科学",却不知我们常常被"数字"所愚弄、所欺骗。其二,假定70%这个结果是真实的、也是具有代表性的,那么我们从中能够读出些什么?若我来解读这个数字,我会得出不乐观的推论:是不是我们这些"80后"、"85后"趋于保守,不够开放;是不是这些"后"们会认为这是我们的北大,不愿与他人分享;是不是他们由于在"关照"中成长,习惯于被"管制"的生活;是不是生活在没有"陌生人"的社会,才有一种安全感。我实在是不愿做出这样的解读,所以我宁肯相信那数据不具有代表性,是管理者在"绑架"我们的学生们。如果真如我上述的推论所言,或者是有一些这样的"苗头",那我觉得,我们北大的管理者们要做的不是继续"纵容"这种趋势,而是要倡导我们的学生们要有更大的包容胸怀、更强的自主管理性、更高的社会责任感。
退一万步讲,如果真的需要加强管理,我倒是希望管理者应当"心中有数",这个"数"不用调查,来自简单的事实判断:每天进出北大的90%以上的人是北大的师生员工,也就是北大的"主人";不到10%的人之中,90%以上是慕北大之名而来。所以,要让门卫"严防死守"进入北大的具有不轨动机的"不良分子"少之又少。如果承认这样一个事实,还需要我们的门卫以警惕目光个个盘查吗?为什么管理者们不把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灌输给这些门卫,提高提高他们的基本"眼光" 呢?关键是我们这些管理者们心中没这个"数"。
当我们这些"主人"们天天面对着我们那些"精神抖擞"、"敬业可嘉"的卫士们,在北京冬日凌厉的寒风中,颤抖地拿出证件以证明我们是好人时,我们这些被称之为北大主人的人就这样一次又一次地被"折腾"着,一次又一次地被"折磨"着!
2009年伊始,胡主席期待大家"不折腾",放在北大这里,最好的实际行动就是彻底废除这"万恶"的门卫管制制度!请别在这样折腾我们这些"主人"了!
我们的大学为什么越来越像兵营?
2009-03-10 文:顾肃
近年,大学的规模不断扩大,许多大学都在郊区建校区。于是在一块远离市区的荒地上圈出几百几千亩土地,用围墙把成千上万的学生围起来,让他们几乎与世隔绝,进城都得坐上近一个小时的车子。老师则远离校区,上课坐车来,下课匆匆忙忙坐车走,几乎没有时间与学生互动交流。即使答疑,也得通过网络的电子邮件。师生之间相当疏远,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交流。
因此,我们的大学越来越像野战军的兵营。与城市的文化和思想交流越来越少。而那些保留了原来较大校区的大学,比如北大,也加强了校园管理,所有人进出都是出示证件,甚至进行登记,北大的教授就不满一天四次出示工作证。其理由据说是为了校园安全,防止盗贼。但实质上也是把大学与社区隔绝起来,像兵营一样管理起来。
这样的大学还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学吗?大学不是一个封闭的培训班,也不是只培养某个方面有专长的技术能手,而是在专业训练之外,让各种各样专业、年龄、阅历包括社会经验的人在一起交流,尤其是师生的自由交流,才能培养有见识、有智慧的现代化的新人。即使是理工科学生,也不能只是学点技能,像培养工匠一样,而需要有思想,会创新,有一定的人文素养和管理能力。所以在一般的课堂之外,大学生需要社会实践,利用文化设施,甚至也部分地通过打工、社会实践来了解社会,而不是坐而论道地只背诵标准答案。但是,我们目前这种兵营式的大学恰恰违背了办大学的这些宗旨。因而让学生的思维和眼界日见其狭窄贫乏。由于远离市区,许多文化和科技名人到大学讲学交流更加不方便,而学生们利用城市的文化设施包括书店、影院、博物馆等等也很不方便。
大学远离市区也让城市本身的文化气氛更趋淡化,本来,williamhill官网 的城市中博物馆、美术馆、音乐厅就不多,再让那么多的大学都远离市区,城市的文化气氛就降低,更加重了其商业氛围。所以大学远离城市是双重的损失,既孤立了大学,也冷落了城市。以南京为例,原本几十所大学包括十多所全国重点院校星罗棋布于市区,显得很有文化品味,也便于大学与社会的纵横交流。如今则大部分均搬到郊区,尤其是东南大学和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已经或即将把主校区搬离迷人的城市中心地区,各自在远郊区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使得这些老校园十分冷清,代表我们文化当中最优秀、美丽、优雅的精华景观都在被抽离文化地带,日益凋零。而南京市的十几所大学均正在或将搬到城东北的仙林大学城,可以形成一个文化上相对集中的地区,要比各个大学分散各郊区要好些,但仍然不如在城市当中来得好。
有人说,因为大学扩招导致了规模大,无法容纳这么多学生,因而只能找城外的空地。我说,事情并不尽然,其实大学的教学区域、实验室和图书馆等并不占多大地方,关键是生活区太庞大,完全可以让学生们在外面自己租房而腾出大量生活区用于大学的教学、实验室,以及提供中午饭而已,其他的社区服务均分散到城市本身的各个角落。1949年以前的williamhill官网 和今日国外的大学,大部分都是这样做的。而今天把大学办成一个提供全面服务的小社会,因而越来越庞大,于是就远离城市,孤立地存在。
办大学的人们的思路十分重要。校长书记们热衷于在郊区扩建,除了基建上的刺激力以外,还有认知上的误区。一些人以为,只要封闭地满堂灌、在实验室里整天泡,就能培养出好的科学家、工程师和思想家,所以他们就把大学日益办成了私塾和技能培训班。当然还有更加狭窄的考虑,南京某全国重点大学在搬到离江宁还有十多公里的农村地区时,其领导人不隐晦地说,这样学生们有事也激动不起来了,走到城区还有几十公里呢。多么宽广的胸怀!这样的人如何领导好一个大学?没有思想和文化的广泛交流和碰撞,你能培养出胸怀世界、博大精深的建筑师、工程师、医生吗?更不要说人文学者和思想大师了。
本人几乎访遍了世界名校。那里很少有像我们今天这样办大学的。牛津剑桥虽然并不在伦敦市区,但其大学镇本身已经是一座文化城,有大量的文化设施、许多公司包括高科技公司环绕着学校。师生们在河边讨论问题、演出戏剧,科技专业的学生则到周围公司去实习,接触社会。徐志摩的诗句生动地表现了他对这种大学的开放与自由交流的精神的赞叹。"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哈佛大学则就在波士顿城的一侧,与城区紧密相连。耶鲁和普林斯顿固然是在不大的城镇上,但校区也是与不少文化设施和公司连成一体的,没有什么高围墙让学生与社会隔绝。人们均可以自由地进出校区,从教学楼一迈步,就到了邻近的街区,大学与社会溶为一体。大学有大师,但大师绝不是与社会隔绝的苦行僧。有大师,才有优秀的大学生。师生互动才能与社会发展同步。
许多人抱怨williamhill官网 的大学教育数量日增,质量在下降。毕业的学生到社会上的生存竞争力降低。除了其他因素以外,这样的办学思路和方式难道不应该承担责任吗?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转贴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williamhill官网 》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williamhill官网 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