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纽约"彼岸"杂志总编辑宣树诤先生在拙作"williamhill官网 --一个普通家庭的故事"序言中所说,上了年纪的人往往对看虚构小说的兴趣日淡,反而对写实回忆录兴趣日增。近年来,我也很少看小说,除非是有名的或得奖的看了几本。寒先生的这本"还乡"却令我爱不释手,看到半夜,原因是它让我寻回了很多遥远的记忆,也让我知道很多不知道的事情。尽管寒先生在"后语"里说,希望读者不要将它看成是自传或自传体小说,但我深信,如果没有亲身经历过是绝对无法写得如此真实的。
这本大作就是寒先生的"狂飙年代三部曲之一:"还乡"",故事大意是:1947年初,主人翁"诠仔"七八岁时全家第一次从泰国回乡,国共两党乡亲共处一堂,谈笑风生。第二次回乡,是1951年冬,全家从县城被民兵押回乡下斗地主,娘亲(伯母兼养母)自缢身亡。"诠仔"生父原是国民党军医,"解放"时被中共接收,派往朝鲜战场,停战后分配到广州某医学院当讲师,将"诠仔"接出广州读书。可惜好景不长,1956年"肃反"被寃枉成国民党特务判刑,"诠仔"及母亲被赶出校园。为求生存也为自己及儿子的前途,任职护士的母亲不得不改嫁一个北方土共,当时的市卫生局长。第三次返乡,是1957年他随同学去原来居住的大学校园里看大字报,看到许多向共产党提的意见,其中有些要求平反寃假错案,他想起了自己受冤屈的父亲,一时冲动,给毛泽东和周恩来写了两封申诉信,为父亲喊寃。谁知这两封信被转回学校,至使他当年高中毕业被取消毕业资格,送回原籍监督劳动。其母为了儿子的前途,费尽心思请求后夫通过他在县教育局当局长的共党"战友"走后门将"诠仔"的户口迁回广州,搞到各种証明文件让他考大学。结果也考上了,但却终日提心吊胆,生怕被人查出。第四次回乡,是1961年 "三年困难时期"接到家乡电报,赶回乡下见即将饿死的祖母最后一面。当时,连本是鱼米之乡的珠三角农村,都饿孚遍野、惨不忍睹。祖母过世后,"诠仔"感到十分孤单,既没有爹,也没有娘。父亲不知道被送到何处"劳改"?母亲又改嫁一个他根本瞧不起的土共,从此母子疏离。大学期间,"诠仔"一方面小心翼翼,生怕再次被剥夺毕业资格;一方面又放纵自己,跟香港学生黑市炒卖、学跳舞、因而认识了校花刘小姐。两个自视清高的人经过很多曲折终于走到了一起,他这才知道刘小姐被上司歌舞团长,另一个土共霸占的不幸遭遇。刘不甘受辱正在办离婚,趁这个团长带团去北京演出的机会,约"诠仔"双宿双飞到鼎湖山共渡了三天"婚姻 "生活,在双方的人生中留下了最美好的回忆。可是,乐极生悲,从鼎湖山回来后,接获劳改场一纸通知,父亲已经死亡,既无遗骸也无骨灰,遗物只有一把牙刷。毕业分配时,"诠仔"再次遇到麻烦,被批判资产阶级思想,几乎再次重演悲剧。为表示"积极上进",他表决心要求分配到边疆,以便"重新做人",却出人意料地被分回原籍。于是,有了1962年第五次回乡,故事就在这次回乡中结束。至于他回乡以后,将会遇到什么?将会发生什么?我们只有等待寒先生三部曲的第二部问世了,我作为一个读者翘首以待。
依笔者浅见,这本书最大的优点也是最成功的地方是不容置疑的真实感,它所叙述的故事,无论你是否同时代同经历,都会感到十分可信和亲切。比如说,五十年代初,笔者只有六七岁,有一天放学回家,看见走廊上站着一个揹枪的民兵,从乡下来广州抓我外婆回乡斗地主,印象十分深刻,所以看到书中类似的情境,深有同感。关于抗战胜利到大陆"解放",国共两党之间的分分合合,明争暗斗到解放军入城睡在路边的情景......,书中也写得十分逼真,我虽然没有经历过,但也仿佛身历其境。至于共党掌权后"肃反镇反"滥杀无辜的恐怖情景,作品通过几个家庭的遭遇,真实地重现了那段血腥的历史。除了上面提到的主人翁"诠仔"的生父,以为自己一生中"只有救人,没有杀人,总不会有罪吧?"又以为"只要有人,就需要医生",况且被接收后主动报名去朝鲜战场效力,总算有点小功劳吧!谁知蒙寃入狱,枉死劳改场。被冤屈后,家属不断上诉,不但毫无结果,儿子反被开除学籍。直至"同案犯"之弟在海外学业有成,陪同西哈努克访京,向周恩来面陈其兄之冤案,得以平反,惠及"诠仔"生父时,他早惨死,得来一张令人哭笑不得的错判"纠正书"......。另一家周姓乡亲,在南京中等法院当推事,解放前夕回乡任教,曾劝说过同学国民党县长弃械投降,还以为自己"有功",不料"解放"没多久,"肃反镇反"就和这个当县长的同学一起被枪毙了,留下孤儿寡妇受尽了苦难,青春美丽的女儿几乎被土改民兵奸污,为求摆脱色魔,迫不得已嫁给一个大龄的土共驻军团长。袤袤大陆,像这样的悲惨故事不知凡几!
时至今日,回过头来看上世纪四十年代末那场改朝换代,再看看新朝治下六十年的斑斑劣绩,相信很多人会认同这是一场中华民族反智的悲剧,我个人则越来越感到不过是一群以毛泽东为首的土匪,打着"革命"的旗号,遇上千载难逢内忧外患的乱局,误打误撞侥幸得手的荒诞故事(放在其他年代或放在其他国家都不可能发生,更不可能成功)。可是这场天翻地覆的巨变,却引来了无数的人间惨剧!社会的巨变除了导致上面所说的许多惨死的寃魂之外,最大的表征莫过于女性不幸的婚姻,对此,笔者有很深的体会。拙作"williamhill官网 --......"就详细描述了我表姐和妹妹的婚姻悲剧。这些婚姻悲剧是社会巨变的副产品,它发生在williamhill官网 大陆的每个角落。 "还乡"里面也很自然的出现了若干对悲剧婚姻:"诠仔"生母无奈求生的离婚改嫁、周小姐被逼得走投无路时的慌不择路、刘小姐半虚荣半被迫的委身求全......都写得十分的动情和凄楚。政治大风暴卷起生活的漩涡,沉溺其下的就是时代的不幸者,其中弱女子的遭遇尤令人慨叹。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同样,青春对于每个人也只有一次,书中描述的这些女性,其精神和肉体饱受摧残给她们带来的不幸不亚于被夺去生命的男人。
寒先生是大学中文系科班出身,又比我年长,而我不过是半路出家的工科生后辈,本来没有什么资格写书评,但若以读者的身分谈谈读后感,我又觉得义不容辞,因为我希望每一本好书都应该拥有最广泛的读者。我觉得"还乡"这本小说的故事情节和时代背景丝丝入扣,非常真实自然,看不出任何虚构的痕迹,人物之间的关系也铺陈合理,使人觉得仿佛在读一本写实回忆录;作者使用穿插回忆的倒叙手法,却不像有些现代派印象派那样天马行空,大幅度大范围的时空倒置,因此看来更似平铺直叙,既打破了后者的沉闷感,又避免了前者夸张的动感,读来引人入胜。作品的文字非常简朴平实,没有半点矫揉造作,令读者看得很舒服;作者还采用了一个新的手法,就是在对话中大量使用粤语加注普通话,既可以让作品处处洋溢浓郁的岭南风味,生动活泼的方言又恰如其分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又可以让全体williamhill官网 人都看得懂,虽然有些麻烦,但看来还是很成功的,起码让我这个广州人读来感到十分亲切,相信其他读者会有同感。当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再伟大的文学作品也有不足之处,况且,文学作品和其他艺术一样,都是见仁见智的,只有用心地去阅读过欣赏过才能体会到每一件艺术品的价值。
看寒先生的"狂飙年代三部曲之一:"还乡",不禁让我想起五六十年代在广州读中学的时候看中共官方"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去过延安的老共欧阳山名噪一时的"一代风流"长篇系列小说。看第一卷"三家巷"写上世纪二十年代广州一条小巷里资产阶级、地主阶级和工人阶级三家人不同的政治取向及他们子女之间的爱情故事,写(人造)美男周炳和美女区桃,有很浓郁的岭南风味,很吸引我们这种入世不深的少年学生。可是看到第二卷写毛泽东式农村斗争"苦斗",就很乏味了。当时虽然年少,但已隐约感到作者用长篇巨制来展现历史宏图的企图,局限于共产党的文艺政策和作者本身的能力而并未能实现,可能是志大才疏,力有不逮,也可能是头上戴着"文艺为政治服务"的紧箍咒而无从发挥,总之给人一种力不从心的感觉。现在回想起来,不过是马屁文学而已。据说文化大革命后八十年代,这位"老革命文学家"被"解放"后,还坚持写完后三卷,相信再没有多少读者愿意去读这种党八股文学了。那时我已离开大陆,连书名都不知道,即使知道,也绝不会再花时间看这些无聊的书了。寒先生的"狂飙年代三部曲"则不同,虽然只出了第一部"还乡",但是已经在读者面前打开了广东历史画卷真实而又多彩的一页,吸引著读者欲观全貌的兴趣。如果有一天寒先生的"狂飙年代三部曲"能让大陆广大读者有缘读到,那才是新时代的"一代风流三部曲",那才是真正的整整一个时代广东社会的真实纪录!当年欧某雄心勃勃的"巨著"转眼之间成了历史的垃圾,而当年被共产党视为贱民的文学青年,却能给歴史留下时代不朽的画卷,看起来很讽刺,但却是历史的必然。
(注:寒山碧先生现任香港艺术发展局文学组主席)
(写于09年5月12日-14日,香港)
(www.davidyung.blogspot.com)
(首刋于"开放"杂志09年7月号,刋出时有删节,此处是全文)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来稿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williamhill官网 》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williamhill官网 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