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时间7月7日零时零分,"限塑时代"正式来临。从今天起,除了获得政府豁免的商户,逢是买东西要用塑料袋,都得每个交上至少港币5角的塑料袋征费。
想用塑料袋?5毛一个!
这道新法例的适用范围包括超级市场、百货公司、便利店、个人保健与美容用品零售店等大型或连锁店户。他们都必须向政府登记,并代收塑料袋征费。
减少使用塑料袋无疑是世界潮流,香港也不是世界上第一个开征"胶袋税"的地方,不过这里的游戏规则却引来了不少批评。
先看看一些背景数据:香港环保署指出,2008年,香港各堆填区每天平均接收超过1.35万公吨固体废物,即每年16.2万公吨,其中全年被弃置的塑料袋估计高达80亿个,即每人每天平均弃置塑料袋3个或以上。
而在实施塑料袋征税的第一个早上,香港零售管理协会就说,据他们进行的实地视察,大约60%市民带备了购物袋、30%循环再用旧的塑料袋,只有10%消费者需要索要新的塑料袋,并缴纳税款。
既然塑料袋使用情况如此严重,既然第一个早晨的运作情况看来尚算立竿见影,那又何来批评?
原来,一切尽在细节中。
分类与奇招
这里想起去年到台湾旅游。台湾实施塑料袋征费多年。到便利店无论买汽水还是热腾腾的关东煮、猪血糕,要塑料袋的,每个一律1元新台币。
到菜市场买东西,塑料袋仍然不用付"胶袋税"
香港这次实施的新法例却不尽相同。就说回便利店这个例子,如果买的是一般商品,塑料袋盛惠5毛,不过要是在熟食摊买鱼蛋、烧卖,却能看见政府提供的豁免标签,也就是说,不用付钱就可以要个袋子。
另一方面,没有手挽孔的塑料袋、预先包装货品的塑料袋不用征税;不出售指定种类货品的商店也无需登记征税。
各大报章马上争相发掘可能出现灰色地带的情景,也推敲习惯方便的香港市民将如何反应。
例如是:超级市场涉嫌加大出售预先用有手挽塑料袋包装的货品、便利店把包装报纸杂志的塑料袋换成没有手挽的、要代收征税的百货公司改发纸袋、迪斯尼乐园精品店停售药水胶布后变成无需征税商户......
有报纸更加是开宗明义,教导市民如何"避税",例如先到豁免征税的一般菜市场买东西并索要塑料袋,再到需要征税的商店购物云云。
特区政府当前的民意并不理想,经常被批评施政失误,结果本来是德政的开征"胶袋税"也逃不过舆论和政团的抨击。环境局局长丘腾华最近几天不断"下区"视察新政的预备和实施情况,也不断遇上了示威。
改变习惯
说到底,多用还是少用塑料袋,以征税来推高成本,无疑是市场经济下最简单直接的方法,但最终还得看大家能否改变习惯。
塑料袋是全球许多堆填区的大敌
其实早在官方实施塑料袋征费之前,在本地环保团体的倡议下,一些超级市场和便利店早就推行了"无胶袋日",每逢在"无胶袋日"当天索要塑料袋,一律每个交付2角给慈善机构的捐款。习惯少用塑料袋、自备购物袋的香港人早就越来越多。BYOB(bring your own bag)这句口号更加不知道喊了多少年。
但也许就是香港人崇尚方便的文化,这种自备购物袋的现象仍不是大多数;小商店本身从成本考虑出发也希望少发塑料袋,却因为怕得失顾客而不敢不发。
大约是1980年代以前,超级市场刚刚崛起,便利店尚未普及,香港的家庭主妇到市场买菜,许多仍是菜篮子不离手,店户仍是以报纸、咸水草把豆腐、青菜一把扎起。
的确,今天要恢复这种简朴但也许不太卫生的做法是有点天方夜谭,但是30年前的香港人没有塑料袋,报纸照卖不误,做饭也不见得头疼。
菜篮子也许是太过落后,也不方便携带,但是当香港人习惯在背包里都放上一个购物袋,不用再依赖塑料袋,那再复杂的征费法律又与君何干?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williamhill官网 》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williamhill官网 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