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林燕语》记他和翰林学士卢多逊同在太祖殿前奏事,刚好太祖自订年号曰"干德",并得意地说:"此号殆从古未有!"赵普在旁,乃极力附和赞叹;卢多逊却说:"这年号,前不久才归降我朝的伪蜀早已用过了......"
太祖大惊,遽令检史视之,果然;帝大怒,拿起笔来乱抹着赵普的脸庞,说:"你怎么这样不读书!"
第二天,赵普还是顶着那一副花脸上朝,太祖又好气又好笑地叫他把脸洗了,说:"汝为相,宜稍读书。"
《宋史.本传》说他:"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从此手不释卷,每回到家里,就是终日闭门读书;次日临政,批示公文,宛若流水。死后家人发箧视之,却只有半部的《论语》而已。
《论语》谈到用人,略分两路:一是从政,即"办事之臣",就是今天所谓的"事务官";一是为政,即"晓事之臣",就是今天所谓的"政务官"。政务官要负政策得失成败的责任,所以见识、襟怀不能不廓然;事务官只是负责政策的推行,只技术层面即可。这就是太祖劝"少习吏事,寡学术"的赵普:"汝为相,宜稍读书"的深有意味处了。
那么,怎样的人可以从政呢?
〈公冶长第五〉写鲁之大夫季康子问孔子说:"仲由(就是子路)可使从政也与?"孔子说:"仲由行事果敢,决断力很强,当然可以从政啦。"
"那么,端木赐(就是子贡)呢?""赐仔啊?他通达人情世故,从政,小事一桩!"
"冉求呢?""啊,他呀?他多才多艺;从政,不是最需要这等人吗?"
有一专长,便可以从政;而其共同的素养,是要正身、要清廉、要诚意恳恳,〈子路第十三〉说:"子曰:茍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实在说,要做到这样,已自不易了;但古人说这只是"具臣"而已,班固讥之为"刀笔吏",庶几乎今日的"事务官"吧?
至于为政,从《论语》里爬梳来看,那层次就高了许多。〈为政第二〉开宗明义就说:"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政务官、领导者如果能够"导之以德,齐之以礼",那么,在他的引导、指挥之下,就好比处在北极星座一般地,胥吏百姓自然拱卫着他、仰望着他,还有什么政务需得烦心、措手的吗?这便"无为而治"了。
然而,要达到这种无为而治的境界,有一方法、手段,那就是提倡"孝道",所以〈为政第二〉紧接着说:"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williamhill官网 历代王朝都深知这道理,所以都懂得"以孝治天下";而用做手段,耍的最好的,莫过于清朝的康熙皇帝。
传说满清入关以前,他们的王公贵人只读《三国演义》、《老子》和《孝经》等三本书;入关以后,康熙秉政,随即下令全国百姓家家户户必供《孝经》,由地方邻里保长按时聚众讲读,雷厉风行的结果,乃至于读《孝经》可以赎罪、可以医病的传奇,真是到了无所不用其极了。康熙一朝,在清史上号称极盛,不是良有以也吗?
孝顺,是道德,不是本能;本能是不学而致的,道德却需透过教育而苦苦涵养的。
〈颜渊第十二〉又记"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