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市场趋势的判断不能只看“眼前”,应该多一个“前瞻”性视角,更需要对影响市场的因素不断“刷新”。
重申“四大理由”意在说明市场再怎么折腾也是筑底。
其一是对经济过热的担忧基本消除。本周五统计局和央行公布了5月份的经济和金融数据,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5%,增速比上年同月加快7.6个百分点,但比4月份回落1.3个百分点,这个数字显然低于市场预期,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我国经济的放缓态势。
在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措施实施后,现在再去说经济过热显然不切实际,市场关注的目光已经转移到经济减速会到什么程度。统计局发言人的表态或许值得关注:工业尽管同比增速有所回落,但仍然处于平稳较快增长的正常区间。目前投资、消费、进出口三驾马车运行良好,不存在发生滞胀的可能性。
其二是“增长放缓、通胀下行”或成现实。5月CPI同比上涨3.1%,各方的反映显然是谨慎的,对于加息与否的判断“模棱两可”,毕竟这个数字已经位于“警戒线”上方。不过笔者建议投资者关注PPI数据,5月PPI同比上涨7.1%。如果说经济需求大幅回暖的阶段已经过去,未来应该是温和上涨时期,那么PPI的上涨动力就会减弱甚至趋于见顶。而随着PPI的回落,CPI的涨幅就会受到显著压制。由此看来,通胀预期继续升温的可能性又会有多大呢?
其三是海外市场。道琼斯指数围绕万点已震荡一段时间,期间欧债危机和美国自身的经济数据也出现过“忽冷忽热”的变化。阶段筑底期的一大特征就是市场心态“麻木”,A股对于近期外围市场的波动几乎“视而不见”,你大跌我未必跌,你大涨我未必涨。
应客观看待欧债危机。毕竟“金融”属性的主权债务危机并不能得出实体经济崩溃的判断。我国5月份出口增速高达48.5%,试想,如果美国、欧盟、日本、东盟等国家、地区的经济没有出现恢复性增长,哪里会有我国出口增速如此大幅的增加?当然,或许后期出口增速会有所回落,但只要外围经济体复苏的趋势不出现逆转,那么对我国出口的影响将是积极的。
其四是A股本身的修复要求。虽然5月24日沪综指上摸2680点后就逐步下跌,但在6月7日、8日、9日三度迫近2500点后,大盘指数在周三由金融和地产拉动上演“半日逆转”。从基本面上,笔者找不到权重股大幅上涨的理由,或许这就是市场自身“修复”功能的一种自然释放,既然是“修复”功能,自然不会产生趋势性的上涨,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大周期类个股依旧是“一日游”走势了。
目前看,大周期类个股左右观望,经济减速和估值优势的对冲让它们很难出现大幅下跌或上涨,而新产业个股则上蹿下跳,想象空间和股性活跃的共振让它们成为市场的主角。但不论怎么折腾,从指数上看,阶段筑底期还将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