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久以来,人们似乎建立了一个非常坚定的信念,新股是不败的。正因为新股不败,所以投资基金、券商和其他机构投资者往往用大量的资金在一级市场打新股。
也正因为新股不败,A股的发行定价因此越来越高,发行市盈率越来越高,超募资金比例也越来越高,市场也就因此在“三高”的氛围中,一天天前行着。也因为新股不败,A股估值水平偏高的泡沫也就“不见”了,甚至连言及泡沫都成了某些人的“忌讳”。
不败的新股终究还是败了。2011年1月18日,首次上市的5只新股均跌破了发行价。正因为人们信奉“新股不败”的教条,所以有人惊呼这是在“挑战市场底线”,这是“历史上难得一见的"奇观"”。
破发真的是奇观吗?我们不妨看看巨灵的统计,今年以来上市新股21家,已有14只新股破发了,首日破发9只,约占今年以来上市新股的43%。
既然新股破发并非偶然,我们就没必要为此大呼小叫。这也同时表明,破发,不过打破了“三高”背景下“新股不败”的教条,不过是熟透了的苹果,在地心引力的作用下,向地面回落而已。
为什么破发大快人心?
高市盈率的背景下,如果新股始终不破发,小散们所信奉的“新股不败”的教条也就永远不破。基金、券商和其他机构投资者,就可以利用小散们的这一预期来获利。无论多高的价格他们都敢申购,所以我们才见到IPO的估值水平或市盈率水平日复一日地高。也正因为信奉这一教条,小散们无论多高的价格也敢接。那么基金、券商等机构投资者不论多高的申报价格中签的股票也就能顺利套现。基金、券商、新上市的公司的大股东,都因此获益了。早进早出的散户也因此获益了。市场就在你拍一、我拍一的击鼓传花的游戏中,日复一日地沿袭着“新股不败”的神话。
但是,正如同我们此前反复指出的那样,如果老美要求10%的投资回报,老中为什么不能要求10%的投资回报?这就意味着,无论老中还是老美,当前花1元投资(买股票),未来每年的收益都应该达到0.10元。这就意味着,第一,无论老美还是老中,愿意支付1元购买0.1元的利润,即他们能够接受的市盈率水平就应该在10倍左右。第二,无论是老中还是老美,都应该接受大致相同的估值标准。第三,当williamhill官网 的小散们终于悟到这一点的时候,高市盈率的股票会向正常的估值水平回归,这就意味着,正如同熟透的苹果终将坠地一样,最后接盘的小散,终将被套牢,财富就由接盘者向抛盘者转移,于是每一次IPO,都将成就一批亿万富豪。
如果早早地就破发了,尤其是首日破发。投资者,无论是基金还是小散,都会在痛心疾首之余,提醒自己,并没有不败的新股,那么申购的报价还会那么高吗?申购的热情还会如此高吗?被套牢其中的散户数量还会那么多吗?造就的新科亿万富豪还会那么多吗?
破发后的新思考
笔者相信,基金在破发时也会心疼,但其心疼的程度远逊于小散。这是因为,基金管理公司的管理费与基金的业绩无关,决定于基金的规模。该他们拿的钱一分也不会少。我这才理解了,为什么基金经理们无论多高的价格也敢申购。我相信,破发之上,券商心疼的程度也远逊于小散,因为他们该拿的承销费,可能会少一些但并不会少多少。我这才理解了,为什么无论多高的发行价券商敢于定了。证券发行中的利益分配格局,鼓励从高定价、从高报价申购而不鼓励合理定价、合理报价申购。新股破发,无疑教育了我们小散,但是这种利益格局不变,我们还将观察到,基金博傻式的价格申报和券商博傻式的发行定价。
如何改变这种利益格局?
我的看法是:
第一,现在确实到了要改革基金管理费计费方法的时候了。具体如何改,我不敢妄言。但基金的管理费、基金经理的个人收入,与基金的投资绩效完全挂钩时,他们还会乱报价吗?
第二,如果券商因为定价过高而发行失败,它会损失声誉,因为凡是它承销的证券,市场都会不太敢买;它会损失未来的客户,因为委托它承销时,如果再次失败将会怎样?董登新教授说他期待着“发行失败”,我也同样期待着。因为发行失败了,券商就会长些记性,券商就会为了避免发行失败而更为理性地估值。
破发好,因为它教育了小散;但光破发还不够,因为基金、券商在证券发行中的利益获取模式不改,游戏规则不改,“三高”的游戏或许会再次被玩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