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课程,让哈佛大学生趋之若鹜,创下修课人数的纪录?二○○六年,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班夏哈(Tal Ben-Shahar)在母校开设“正向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课程,俗称“幸福课]”,选修人数达八百五十五人,超过学生总数一成,打败以往的王牌课程“经济学导论”。在一周两次的“幸福课”上,班夏哈没有大放厥辞地教授学生该如何成功,而是深入浅出地教他们如何更快乐、更充实、更幸福。
班夏哈自称是一个害羞、内向的人。“在哈佛,我第一次教授积极心理学课时,只有8个学生报名,其中,还有2人中途退课。第二次,我有近400名学生。到了第三次,当学生数目达到850人时,上课更多的是让我感到紧张和不安。特别是当学生的家长、爷爷奶奶和那些媒体的朋友们,开始出现在我课堂上的时侯。”
“我曾不快乐了30年。”班夏哈这样说自己。他也是哈佛的毕业生,从本科读到博士。在哈佛,成为三名优秀生之一,他曾被派往剑桥进行交换学习。他还是个一流的运动员,在社团活动方面也很活跃。但这些并没有让他感到持久的幸福。他坦言,自己的内心并不快乐。“最初,引起我对积极心理学兴趣的是我的经历。我开始意识到,内在的东西比外在的东西,对幸福感更重要。通过研究这门学科,我受益匪浅。我想把我所学的东西和别人一起分享,于是,我决定做一名教师。”
幸福是衡量人生的终极货币
这堂“幸福课”,从发源地宾州大学,延烧到哈佛等名校,如今全美超过两百间大学都将它纳入课程,海外如英国、williamhill官网 的大学也跟进。《波士顿全球报》(The Boston Globe)、《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CNN等美国主流媒体争相报导,许多学生更向学校反映,这堂课改变了他们的一生。对于哈佛这群天之骄子来说,幸福,为什么需要学习?班夏哈又如何说服这些聪明的脑袋?
他说,幸福,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标准,是所有目标的“终极货币”。衡量一个公司的价值,我们会用金钱来评估其资产与债务、利润与亏损。人生也和企业一样,有盈利和亏损。“在评量自己的生命时,可以把正面感受视为收入,负向感受当作支出,也就是说,当正面情绪多于负面情绪时,我们在幸福的‘终极财富’上就盈利了。”如同企业会遭遇破产,个人的情绪也可能破产,陷入长期的忧郁与不快乐。原本追逐财富、名声或梦想,都是创造快乐的手段,但人们却常抓这些物质的外在标准不放,忽略了内心深处真正的需求。
班夏哈从汉堡里,总结出了4种人生模式
当年,为了准备重要赛事,除了苦练外,他须严格节制饮食。开赛前一个月,只能吃最瘦的肉类,全麦的碳水化合物,以及新鲜蔬菜和水果。他曾暗中发誓,一旦赛事完了,一定要大吃两天“垃圾食品”。比赛一结束,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奔到自己喜爱的汉堡店,一口气买下4只汉堡。当他迫不及待地撕开纸包,把汉堡放在嘴边的刹那,却停住了。因为他意识到,上个月,因为健康的饮食,自己体能充沛。如果享受了眼前汉堡的美味,很可能会后悔,并影响自己的健康。望着眼前的汉堡,他突然发现,它们每一种都有自己独特的风味,可以说,代表着4种不同的人生模式。
第一种汉堡,就是他最先抓起的那个,口味诱人,但却是标准的“垃圾食品”。吃它等于是享受眼前的快乐,但同时也埋下未来的痛苦。用它比喻人生,就是及时享乐,出卖未来幸福的人生,即“享乐主义型”。
第二种汉堡,口味很差,里边全是蔬菜和有机食物,吃了可以使人日后更健康,但会吃得很痛苦。牺牲眼前的幸福,为的是追求未来的目标,他称之为“忙碌奔波型”。
第三种汉堡,是最糟糕的,既不美味,吃了还会影响日后的健康。与此相似的人,对生活丧失了希望和追求,既不享受眼前的事物,也不对未来抱期许,是“虚无主义型”;会不会还有一种汉堡,又好吃,又健康呢?
那就是第四种“幸福型”汉堡。一个既能享受当下所做的事,又可以获得更美满的未来。不幸的是,据班夏哈观察,现实生活中的大部分人,都属于“忙碌奔波型”。人们习惯性地去关注下一个目标,而常常忽略了眼前的事情。班夏哈经常讲“蒂姆的故事”。在这个故事里,有着许多人熟悉的影子。
蒂姆小时候,是个无忧无虑的孩子。但自从上小学那天起,他忙碌奔波的人生就开始了。父母和老师总告诫他,上学的目的,就是取得好成绩,这样长大后,才能找到好工作。没人告诉他,学校,可以是个获得快乐的地方,学习,可以是件令人开心的事。因为害怕考试考不好,担心作文写错字,蒂姆背负着焦虑和压力。他天天盼望的,就是下课和放学。他的精神寄托就是每年的假期。
渐渐地,蒂姆接受了大人的价值观。虽然他不喜欢学校,但还是努力学习。成绩好时,父母和老师都夸他,同学们也羡慕他。到高中时,蒂姆已对此深信不疑:牺牲现在,是为了换取未来的幸福;没有痛苦,就不会有收获。当压力大到无法承受时,他安慰自己:一旦上了大学,一切就会变好。
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蒂姆激动得落泪。他长长舒了一口气:现在,可以开心地生活了。但没过几天,那熟悉的焦虑又卷土重来。他担心在和大学同学的竞争中,自己不能取胜。如果不能打败他们,自己将来就找不到好工作。大学四年,蒂姆依旧奔忙着,极力为自己的履历表增光添彩。他成立学生社团、做义工,参加多种运动项目,小心翼翼地选修课程,但这一切完全不是出于兴趣,而是这些科目,可以保证他获得好成绩。
大四那年,蒂姆被一家著名的公司录用了。他又一次兴奋地告诉自己,这回终于可以享受生活了。可他很快就感觉到,这份每周需要工作84小时的高薪工作,充满压力。他又说服自己:没关系,这样做,今后的职位才会更稳固,才能更快地升职。
当然,他也有开心的时刻,在加薪、拿到奖金或升职时。但这些满足感,很快就消退了。经过多年的打拼,蒂姆成了公司合伙人。他曾多么渴望这一天。可是,当这一天真的到来时,他却没感觉到快乐。现在蒂姆拥有了豪宅、名牌跑车,他的存款一辈子都用不完。
他被身边的人认定为成功的典型。朋友拿他当偶像,来教育自己的小孩。可是蒂姆呢,由于无法在盲目的追求中找到幸福,他干脆把注意力集中在了眼下,用酗酒、吸毒来麻醉自己。他尽可能延长假期,在阳光下的海滩一待就是几个钟头,享受着毫无目的的人生,再也不去担心明天的事。起初,他快活极了,但很快,他又感到了厌倦。做“忙碌奔波型”并不快乐,做“享乐主义型”也不开心,因为找不到出路,蒂姆决定向命运投降,听天由命。但他的孩子们怎么办呢?他该引导他们过怎样的一种人生呢?蒂姆为此深感痛苦。
为什么当今社会有那么多“忙碌奔波型”的人呢?班夏哈解释:因为人们常常被“幸福的假象”所蒙蔽。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是这样的:假如孩子成绩全优,家长就会给奖励;如果员工工作出色,老板就会发给奖金。人们习惯性地去关注下一个目标,而常常忽略了眼前的事情,最后,导致终生的盲目追求。然而一旦目标达成后,人们常把放松的心情,解释为幸福。好像事情越难做,成功后的幸福感就越强。不可否认,这种解脱,让我们感到真实的快乐,但它绝不等同于“幸福 ”。它只是“幸福的假象”。
这就好比一个人头痛好了之后,他会为头不痛而高兴,这是由于这种喜悦,来自于痛苦的前因。“忙碌奔波型”的人,错误地认为成功就是幸福,坚信目标实现后的放松和解脱,就是幸福。因此,他们不停地从一个目标奔向另一个目标。在班夏哈看来,寻找真正能让自己快乐而有意义的目标,才是获得幸福的关键。
在课堂上,班夏哈不断地向学生提问:我们可以不停地追问“为什么”,来反思自己所追求的东西:可以是大房子、升职或任何其他的目标。看看要问多少个“为什么”,才能落到“幸福”的追求上?问问自己,我做的事情,对我有意义吗?它们给我带来了乐趣吗?我的内心,是否鼓励我去做不同的尝试?是不是在提醒我,需要彻底改变目前的生活?班夏哈的哲学老师在他毕业时,给了他一个忠告:“生命很短暂,在选择道路前,先确定自己能做的事。其中,做那些你想做的。然后再细化,找出你真正想做的。最后,对于那些真正、真正想做的事,付诸行动。”
班夏哈也这样教他的学生,如何寻找能发挥自己优势和热情的工作。用以下三个关键问题,先来问问自己:
一,什么带给我意义?
二,什么带给我快乐?
三,我的优势是什么?
并且要注意顺序。然后看一下答案,找出这其中的交集点,那个工作,就是最能使你感到幸福的工作了。10多年前,班夏哈遇到过一个年轻人。他是一名律师,在纽约一家知名公司上班,并即将成为合伙人。坐在他的高级公寓里,中央公园的美景一览无余。年轻人非常努力地工作,一周至少60个小时。早上,他挣扎着起床,把自己拖到办公室,与客户和同事的会议、法律报告与合约事项,占据了他的每一天。
当班夏哈问他,在一个理想世界里还想做什么时,这名律师说,最想去一家画廊工作。“难道说,现实世界里找不到画廊的工作吗?”年轻人说不是的。但如果在画廊工作,收入会少许多,生活水平也会下降。他虽对律师很反感,但觉得没其他选择。因为被一个不喜欢的工作所捆绑,所以他每天并不开心。在美国,有50%的人对自己的工作不甚满意。
但班夏哈认为,这些人之所以不开心,并不是因为他们别无选择,而是他们的决定,让他们不开心。因为他们把物质与财富,放在了快乐和意义之上。“金钱和幸福,都是生存的必需品,并非互相排斥。”他说。他进一步说,通常在愈感兴趣的事情里,人就愈能发挥自己的天赋,愈能做得持久。人一旦有了热情,不但动机坚定,连做事效率也会提高。
举例讲,一个热爱学习的学生,可以在学习中享受创造的愉悦,而这快乐的成果,还可以帮他取得好成绩,助其获得未来的幸福。在亲密关系中也一样,两个人共享着爱情的美好,并促进彼此的成长和发展。许多研究表明,一个幸福的人,在生活的各个层面上都会很成功,包括婚姻、友谊、收入、工作表现以及健康。幸福与成功,存在强烈的相互作用,无论是工作上还是感情上的成功,可以带来幸福;而幸福本身,也能带来更多的成功。
班夏哈总结出这样三种工作境界:赚钱谋生、事业、使命感。如果只把工作当成任务和赚钱的手段,就没有任何的个人实现。这样每天去上班,只是必须而不是想去,他所期盼的,除了薪水,就是节假日了;把工作当事业的人,除了注重财富的积累外,还会关注事业的发展,如权力和声望等。他们会关心下一个升职的机会,期望从副教授到终身教授、从教师到校长、从职员到主管、从编辑到总编辑;
假如,把工作当成使命,那工作本身就是目标了。薪水、职位固然重要,但他们工作,是因为他们想要做这份工作,动力源自内心。工作是一种恩典,而不是为人打工。他们对工作充满热情,在工作中自我实现,获得充实感。他们的目标,正是自我和谐的目标。
有一项研究,是针对医院清洁工的。一组人觉得自己的清洁工作很无聊,没啥意义;但另一组人,觉得很有意义,做得很投入。他们与护士、病人以及家属交谈,想办法让医院员工、病人舒适。他们看待工作的角度更高,并在其中找到了意义:我不仅仅是个倒垃圾和洗衣服的人,正是我的工作,让医院正常运转,帮助病人更快地康复。
就像第二组人,由于在日常工作中找到了使命感,因而从中也得到了更多的意义和快乐,他们与服务对象的关系,也不再是简单的金钱关系。有时候,人们并没有换工作,或改变工作环境,他们所做的,只是赋予了工作本身更多的意义,从中发现乐趣,因而也提升了幸福感。
可以想像,一个因为家长的压力而学法律的人,是无法在其中找到长久快乐的;相反,如果是基于对法律的热爱而成为律师的话,那他在维护公义的同时,也会觉得很幸福。“一个在工作中找到意义与快乐的投资家,一个出于正确动机的商人,绝对要比一个心不在焉的和尚,高尚和有意义得多。”班夏哈笃定地说。不同的人,会在不同的事里找到意义。如创业、当义工、抚养子女、行医、甚至是搬家具。
重要的是,选择目标时,必须确定它符合自己的价值观、爱好,符合自己内心的愿望,而不是为了满足社会标准,或是迎合他人的期待。“真我的呼唤”,就是使命感。“那真是神奇的时刻。”班夏哈用一段话,描述这种美妙的体验:我甚至形成了一种迷信,世上确实有看不见的力量在帮我。
只要你追随自己的天赋和内心,你就会发现,生命的轨迹原已存在,正期待你的光临,你所经历的,正是你应拥有的生活。当你能够感觉到自己正行走在命运的轨道上,你会发现,周围的人,开始源源不断地带给你新的机会。“在追求有意义而又快乐的目标时,我们不再是消磨光阴,而是在让时间,闪闪发光。”
我也有不快乐的时刻,因为我们是人
一天,在哈佛的学生餐厅,有个学生走到班夏哈面前,问他:“你就是那个教人如何快乐的老师吧。学生接着又说:你要小心,我的室友选了你的课,如果哪天我发现你并不快乐,我就要告诉他,别再上你的课。”班夏哈看着这个学生,笑着道:“没关系,我现在就可以告诉你,我也有不快乐的时刻,因为我们是人。”“总有人问我,你能帮我消除痛苦吗?可是为什么要用这种态度来对待痛苦。痛苦,是我们的人生经验,会让我们从中学到很多。人生的成长和飞跃,经常发生在你觉得非常痛苦的时刻。”漫漫人生,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会面临悲伤的时刻,比如经历失败或失去,但我们依然可以活得幸福。事实上,期盼无时无刻的快乐,只会带来失望和不满,并最终导致负面情绪的产生。
一个幸福的人,也会有情绪上的起伏,但整体上,能保持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他经常被积极的情绪推动着,如欢乐和爱;很少被愤怒或内疚,这些负面情绪所控制。快乐是常态,而痛苦都是小插曲。刚开始讲“幸福课”时,班夏哈很想扮演一个无所不知、幽默的人,一个完美的导师,为此,他特地跑到喜剧演员培训班学习。
但他不是那种能开激烈的玩笑,做夸张表演的人。无论怎么学,他也达不到想要的戏剧效果。想让自己当一个完美的老师,他发现这样即害了自己,也害了学生。“每次都很紧张,怕被发现面具下真实的样子,结果把自己搞得很累。这样不仅害了我自己,也伤害了学生,等于给学生树立了一个‘完人’典型,告诉学生走一条永远走不通、错误的路。
打开自己,袒露真实的人性,会唤起学生真实的人性。在学生面前做一个自然的人,反而会更受尊重。”班夏哈希望他的学生,学会接受自己,不要忽略自己所拥有的独特性;要摆脱“完美主义”,要“学会失败”。
为了让学生更容易记住“幸福课”的要点,班夏哈为学生简化出4个要点:
1:遵从你内心的热情。
选择对你有意义并且能让你快乐的课,不要只是为了轻松地拿一个A而选课,或选你朋友上的课,或是别人认为你应该上的课。
2:多和朋友们在一起。
不要被日常工作缠身,亲密的人际关系,是你幸福感的信号,最有可能为你带来幸福。
3:学会失败。
成功没有捷径,历史上有成就的人,总是敢于行动,也会经常失败。不要让对失败的恐惧,绊住你尝试新事物的脚步。
4:接受原本的自己。
失望、烦乱、悲伤是人性的一部分。接纳这些,并把它们当成自然之事,允许自己偶尔的失落和伤感。
12个妙计,帮你找回幸福
1. 经营人际关系:
a. 写感谢清单--睡前写下5件令你感谢、快乐的事物与意义。
b. 5分钟惊喜--每天多5分钟为家人朋友制造惊喜,像是太太回家时,就放她喜欢的音乐。
c. 支持别人的想法----把握和他人合作的机会,无论如何都给对方回馈。
2. 保持正向乐观:
a. 避免熬夜--–充足睡眠是很棒的投资,使你醒时更有效率和创造力。
b. 安排运动---运动能增强心理素质,每周至少3次就能有效管理压力。
c. 10分钟冥想---找安静场所,用10分钟回想那些让你发自内心的快乐。
d. 采纳自己的建议---假设你比现在年长10岁,你会怎么让自己更快乐?写下建议,并付诸实现。
3. 学会善用金钱
a. 想像中乐透--算一下,要用多少钱能买到最终快乐?你会发现,其实不用很多钱。
b. 赚钱结合兴趣--–用赚来的钱实现其他的梦想,你会更快乐。
4. 专求自我实现:
a. 摒弃工作偏见---思考哪些工作能让你忙得忘记时间?主动参与有趣的工作。
b.简化生活---记录日常活动,重新分配时间。除了想做的活动,还要保留空白,像一段时间不要上网、接电话。
c.减少被动的休闲,增加主动的休闲--–少看电视这类被动的休闲,主动投入有乐趣与意义的活动(如每周当一次义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