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患者常会被医师叮咛,要节制饮食、规律运动与按时服药、测量血压,若状况更严重,可能还需安排冠状动脉绕道手术等外科处置,藉以降低相关疾患重复发作导致死亡的可能。
一份今年元月发表在国外知名期刊「内科医学文献」的临床报告指出,除了上述的传统介入方式外,若能再搭配认知行为治疗(CBT),预防复发的效果会更好。
瑞典乌普萨拉(Uppsala)大学附设医院家医科的Mats Gulliksson医师针对362位平均年龄75岁的银发族进行实验。他们都是刚出院不到一年的心血管疾病患者。
其中有170人被随机分派至控制组,仅提供传统治疗;192人分至实验组,这组的个案除传统治疗外,还要多接受一年20次,每次2小时,且重点摆在压力管理的认知行为治疗。此项治疗理念强调,只要个人看待事物的信念或想法改变,便可让自己产生正向情绪,表现好的行为。
计划结束后,研究人员追踪近8年时间。最后统计发现,实验组和控制组分别有23人与25人过世,69人与77人的心血管出现异常现象,41人与51人则经历心脏病发。
进一步分析显示,相较于未接受心理治疗的控制组,实验组死亡与出现心血管异常现象的风险少了41%,经历心脏病发的风险则少了45%。有意思的是,参加心理治疗次数越多的人,心血管疾病复发的风险就越低。
研究者表示,以往文献证实,心理社会因子可解释约30%的心脏病发风险值,其可分为低社经地位、低社会支持、婚姻及工作挫败等「慢性压力源」,与重郁、敌意、愤怒和焦虑等「情绪因素」。
这项实验的结果正说明,若能提高患者的抗压力,减少情绪反应加诸于心血管系统的负担,对于症状控制似乎裨益良多。建议曾有心脏病发经验者不妨在正规治疗外,也寻求认知行为治疗,透过生理及心理双管齐下,将有助于病情稳定。
(作者为公职临床心理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