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新三才)
最近,在几次演讲会上,我都会和听众分享一些小女儿在芬兰就学时的照片,其中有几张是小学中年级孩子的画作。那是自然课上到“气候变化”时,老师出的回家作业——画出“暴风雨的夜晚”。
我问现场听众:“哪一幅画最吸引你?”有趣的是,我在不同县市演讲,遇到的大多数人都说:“那一幅!就那幅!那个画大圆圈圈的!”
在黑色画纸上,画出一圈又一圈紧密、急促的白色圆形线条,名为“狂放”的画作,获得绝大多数人的青睐。
我接着问:“为什么它特别吸引你们?”
“因为它最突出、最不同、最独一无二、最引人注目……”
连一个国小二年级的孩子都说:“它最与众不同,因为其它的都画得太像了。”
我再问:“那么,我们愿意接受孩子的与众不同、独树一帜吗?”听众先是发出微微笑声,接着陷入思索,好像不大确定自己真的能接受。
我问:“你们觉得这幅画最吸引你,是不是因为与其它图画比较后所产生的视觉震撼?假设它周遭没有其它作品作比较,孩子交出去的就只有这一幅,身为老师的你还会有相同的赞赏吗?你当下的反应会如何?”
大家此起彼落的回答,说自己可能会说:“你在画什么?回去重画!为什么乱搞?为什么这么不用心、这么不认真?……”
我接着又问:“如果现今仍是一个学风保守的年代,这幅恣意挥洒的画作,是不是会被老师愤怒的撕毁呢?”
陆续有人点头回应。
我再问:“如果孩子在家里画了这幅画,被身为父母的你们瞧见了,你当下会如何反应?会让他以原作品缴交,还是另有想法呢?”
虽然有极少数听众说,不会要求重画,因为那是孩子自己画的。但多数听众表示,会要求孩子重画,因为觉得孩子在胡闹;甚至也有人说,可能会骂孩子太不用心、太不认真了。
孩子真的是不用心、不认真吗?为什么同一幅画会在众多的画作中大器的脱颖而出?又为何在单一呈现时,让大人摸不透孩子的心意,还误判、错怪孩子呢?
这是远观与近看的差别吗?还是判断角度与对于“创作”观念的误差呢?
最后,我问:“如果老师必须选出一幅‘最好’的画挂在教室门外,你们会选择刚才指出的那幅作品吗?”大伙儿个个抿着嘴摇头。
所以,在目前的教育环境下,孩子们在任何学习过程中,都可能被体制与社会氛围刻意画分出优劣与高低,我们会不会“过早”为孩子设想他“应该”怎么做才会赢得师长的掌声,“应该”怎么画才有机会脱颖而出呢?这样会不会“困住”了孩子的想象力,同时也箝制住大人的思想呢?
听众都知道这幅画之所以“好”,在于不像其它画都是二分法的地与天、风和雨,而是“与众不同”的不执着于细节,直接展现出暴风雨夜晚的狂乱意境。
我在芬兰的学校里看到这幅画时,也被震慑住了!因为这孩子启发了我,也教导我:原来暴风雨之夜可以这么直接的表达,让我的心情澎湃不已!
所有孩子的画作都被张贴在教室外的回廊墙上。我为孩子们感到幸福,因为他们可以从自然课的作业里,看见每个人的性格差异,进而学会欣赏每个人的多元表达方式。
或许,探索与发现、尊重与赏识,正是基础教育里最需要珍视的一门课。
来源:国语日报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williamhill官网 》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williamhill官网 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